海外发展情况:各国高度重视
美国:美军从 2012 年起就开始制定反无人机战略,依托国防工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加快推动反无人机系统的研制与升级,迅速成为推动反无人机领域发展的领头羊。2019 年,美国国防部设立反小型无人机联合办公室,负责领导、协调和管理有关事项。2021 年 1 月,美国国防部发布《反小型无人机系统战略》,用以指导美军在本土、海外基地等应对各类型小型无人机威胁,对执行任务中的人员、设施、资产进行安全保护,充分体现出对 “低慢小” 无人机的战略地位的重视。
美国Battelle公司研发的反无人机设备 DroneDefender,外形同步枪相近,携带操作便捷,通过前端加装的天线,对无人机实施频率干扰。实验表明,该设备能够在400米范围内,对依靠GPS导航的无人机实施有效干扰。
俄罗斯:2017 年,俄罗斯成立了全球首支反无人机电子战部队,专门运用无线电对战无人机。2018 年,更是将反无人机集群式袭击列入军事作战训练的必备科目。一直以来,俄罗斯针对各类无人机在技术上的短板及设计上的弱点,进行逐个攻关破解。对于 “低慢小” 无人机,俄军目前正在完善最新型的 ROSC - 1 反无人机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应对自杀式无人机和配备爆炸物的廉价无人机的攻击,能大幅提高俄军对抗 “低慢小” 无人机的效率,提升抗击敌方无人机的能力。
俄罗斯“标准器”科研所研发的“蔷薇”电子战系统,通过大功率信号压制,对无人机通信链路的干扰或欺骗,实现对无人机任务拦截和控制。同时也可以为己方火力引导打击目标。据悉,该系统可以有效压制美军RQ系列无人机。
欧洲:英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代号为 “COI4” 的反无人机信息中心,研究由小型无人机造成的恐怖袭击、危险违禁品运输等;2019年发布《英国反无人机战略》,提出对小型无人机安全风险的应对策略。同时,法国、德国、瑞典、以色列等越来越多的国家愈加重视 “低慢小” 无人机的安全威胁问题,通过积极开发反无人机系统,实现对 “低慢小” 无人机的探测、识别和反制。
瑞典萨博公司研发的“海上长颈鹿”配备了高性能的相控阵雷达,具有较低的使用维护成本,对“低慢小”无人机具有极强的探测能力。
英国多家科技公司共同研发的反无人机系统“AUDS”于2015年列装。该系统操作简单、部署展开迅速,能在15s内完成对10公里范围内无人机的跟踪、探测、识别和打击。实验中,系统针对60种不同的无人机进行了测试,均达到了预期的跟踪摧毁目标,同时在对付无人机机群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国内发展现状:近年来反无产品涌现
尽管我国在反无人机方面的起步较美俄等国较晚,但已经实现快速追赶甚至反超,在雷达、光电、无线电频谱监测等探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探测方面,多款针对低慢小目标的新型雷达问世, 像太赫兹雷达等前沿技术研究不断推进,提升对小型无人机的探测精度和距离;光电探测技术也在不断优化,具备高清成像、多光谱探测等功能,可实现对无人机的快速识别与跟踪。
软杀伤方面,电子干扰技术成熟度较高,研发出多种便携式、车载式以及固定式干扰设备,能对无人机的通信链路、导航信号等进行有效干扰。此外,在基于信号欺骗的干扰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伪造无人机控制信号或导航信号,引导无人机偏离预定航线或降落。
硬杀伤方面,在激光反无人机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研发出激光反制系统,能够快速、精准地击落无人机,而且具有较高的打击效率和较低的使用成本。电磁脉冲反无人机技术也在持续研究和发展中,为反无人机作战提供了新的手段。
近年来,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国产反无人机系统,抢占反无市场蓝海。
美国市场:国防部主导军用装备采购
美国军用市场
美国国防部针对反无人机系统(C-UAS)制定详细的军用装备采购计划。根据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数据,2024-2029年美国国防部每年对反无人机系统的采购规模在14-16亿美元,2027年达到峰值19.18亿美元。市场累计规模将由14.93亿美元增长至101亿美元,CAGR达到46.6%。
核心采购项目包括:28.0亿美元采购 1867 套反小型无人机系统;
12.0亿美元采购“过渡型机动近程防空”反无人机系统;
11.0亿美元为美国陆军研发定向能系统;
9.7亿美元为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研发反无人机系统
9.0亿美元为美国空军研发专属新型反无人机系统。
美国民用市场
美国民用市场主要由国土安全部、能源部、司法部等部门的采购需求推动。国土安全部部长特别授权海关与边境安全局、特勤局、管理局以及运输安全管理局4个部门部署反无系统,以在实际操作中应对恶意小型无人机(sUAS)的威胁。
根据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数据,2024-2029年市场累计规模将由1.12亿美元增长至4.91亿美元,CAGR达到34.3%,尤其在前三年实现较快增长。与军用市场不同的是,民用领域主要以非动能技术为主,减少物理打击,避免对居民和环境造成附带伤害。
其最大的项目包括由国土安全部(DHS)下属的科学技术局(S&T)负责运营的 “反无人机技术服务支持项目”。
国内民用市场:公安部门采购带动大量需求
我们主要考虑低空经济发展下无人机反制的民用市场规模,这部分目前主要由各地公安局及下属辖区各个分局采购需求带动。
我国共设有333个地级行政区(地级市、自治州)和2843个县级行政区(市辖区、县级市、县等),自低空经济大力发展以来,各地公安部门对反无人机设备/系统开启了一轮密集采购,从当前采购情况来看,我们假设2025年反无设备/系统的整体渗透大约为20%,并预计在未来5年内每年渗透率提升10%。
据金元观察,地级行政区采购反无综合系统(包含空管系统、雷达系统等)的单项目采购规模在1000万元左右,县级行政区采购反无设备(包含无线电侦测/干扰设备、报文接收设备、便携式/手持式侦打反制设备、探测定位设备等)的单项目采购规模在100万元左右。
因此,我们预计2025至2030年民用反无市场规模将由12.35亿元增长至43.21亿元,CAGR达到28.5%。除公安部门以外,预计未来海事、海关、城市交通 、铁路、机场、武警等部门也会开启一系列反无系统的采购,有望贡献更市场增量。
产业链组成与主要参与者
上游:上游组件的价值量占产业链20%-30%,其中主要为探测和干扰杀伤器件,占比达到70%。探测类器件包括相控阵雷达T/R组件、光电传感器(红外/可见光)、声学器件、射频器件等,其中“雷达+光电”是较为典型的探测组合器件,声频探测则多为辅助手段,单独使用较少。干扰杀伤核心器件包括高功率激光器(泵浦源、增益光纤)、微波功率芯片(磁控管、行波管)等,技术门槛偏高,主要参与者多为军工研究院所或具备军品资质的民企。
中游:中游系统的价值量占产业链50%-60%,主要为系统集成商,将上游的各种分系统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反无人机系统。软杀伤类产品以通信、电子的探测和干扰手段为主,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民营企业参与者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硬杀伤产品以激光、微波的打击和破坏手段为主,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对于研发成本和企业资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参与企业多具有国企背景。系统集成商由于许多整合上游产业链多环节组件,熟悉并组合多种技术路径,因此多由国内大型军工集团科研所参与,包括中电科、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兵器工业等。
下游:下游应用服务的价值量占产业链10%-30%,涵盖军用、民用和政府市场,尤其聚焦在要地防空、社会安防、大规模人群聚集地等场景下,针对“黑飞”等非法飞行活动进行管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