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储能行业迈入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其涵盖类型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电化学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机械储能(包括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包括熔盐储能等)、氢储能等。尽管新型储能种类丰富,但目前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电化学储能市场规模都是绝对主力。
相较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具备显著优势:
建设周期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周期通常为 6—8 年,而电化学储能项目仅需 3—6 个月,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也仅需 1.5—2 年。
选址灵活:抽水蓄能电站需依托地势落差选址,新型储能单站体量可大可小,能灵活部署于电源、电网、用户侧等各类场景,可作为抽水蓄能的增量补充。
调节能力强:新型电化学储能反应速度快,可实现毫秒至秒级响应。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的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储能的重要定位得到深化认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强调发展新型储能,《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 年)》《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陆续出台。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能源绿色转型正在加快推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新型储能作为关键支撑技术,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2025 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行业从政策驱动迈入市场驱动的新阶段。2021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目标。2025 年 2 月,“136 号文”明确取消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
随着新能源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储能的盈利模式将从单一的强制配储向市场化需求转变。在市场驱动阶段,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需求拉动和技术经济性提升。长期来看,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将推动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更加重要。储能设施能够通过灵活的充放电策略,优化新能源消纳,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储能的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
2、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
全球储能需求快速增长。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自 2022 年登顶全球新增装机榜首后,我国已连续三年领跑全球市场;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延长储能税收抵免至 2032年,并允许独立储能项目享受补贴;欧盟发布的《重新赋能欧洲能源计划(REPowerEU)》,将2030 年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目标从 40%提高到 45%,为配套储能创造了巨大需求。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DataLink 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 年底,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 165.4GW/381.7GWh,同比增长 81.1%/87.3%,2014-2024 年年复合增长率为 68.6%(功率规模统计口径)。2024 年,全球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到 74.1GW/177.8GWh,同比增长 62.5%/61.9%。
全球储能区域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2024 年中、美、欧三地新增装机占比超过 90%;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沙特,装机规模合计占全球市场的 91.1%,较 2023 年同期提升 1.1 个百分点,其中亚太地区占前十国家新增装机总量的 71.0%。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 7376 万千瓦/1.68 亿千瓦时,较 2023 年底增长超过130%,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 40%,其中南方五省区新型储能累计投产装机规模约 920万千瓦,占全国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 12.4%。2024 年新增装机规模 42.5GW/107.1GWh,同比增长 109.5%(装机能量口径),占累计装机的 57.7%。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末,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94.91GW/222GWh,较 2024 年底增长近 29%,占全球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 40%以上。分区域看,华北、西北、南方地区是上半年新型储能主要增长区,占全国新增装机 80%以上。其中,华北、西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分别占全国 29.7%、25.7%,占比与 2024 年底基本持平。南方地区增速较快,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占全国 5.4%,与 2024 年底相比增加 3 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 年)》,到 2027 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 1.8 亿千瓦,2025-2027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34.63%,我国储能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根据国家能源局联合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从地域分布看,截至 2024 年末,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 5 的省区为:内蒙古(1023 万千瓦)、新疆(857 万千瓦)、山东(717 万千瓦)、江苏(562 万千瓦)、宁夏(443 万千瓦/882万千瓦时);河北、浙江、甘肃、广东、湖南、广西、河南、安徽、湖北、贵州等 10 省区装机规模超过 200 万千瓦。
2024 年,全国共有 11 个省(区)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超过百万千瓦,其中,江苏、新疆、浙江和内蒙古新型储能装机增长超过 300 万千瓦,分别为 486 万千瓦、384 万千瓦、353 万千瓦和 305 万千瓦。
技术路线方面,根据储能领跑者联盟(EESA)发布的《2025 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 年我国新型储能以磷酸铁锂电池储能为主,占比近 90%;其他技术路线,比如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等其他技术路线也实现突破与发展。
2024 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DataLink 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137.9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 37.1%,同比增长 59.9%。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占比 56.8%)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占比 42.4%),达到 78.3GW,占全球市场的 47%。且锂离子电池仍为绝对主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