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电子行业下游需求快速增长。国外传统海洋大国如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在海洋电子领域具有先发优势,且垄断了部分高端海洋电子领域市场。目前,船舶电子领域的制造商主要来自北美、西欧和日本,其中美国斯佩里海事公司、英国凯文休斯公司、德国 SAM 公司、英国雷松公司等国际船舶电子设备制造商在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方面国际领先。
在智能船舶设备领域,通导设备是船舶海洋航行的核心部件,国外领先的船舶通导设备生产商和系统集成商长期处在国际市场垄断地位,尤其在综合船桥系统、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组件、高精度罗经、自动舵、导航雷达、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等产品领域占据国际市场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通过加大船舶智能化领域的研发投入、承接国家科研专项与军民融合项目,国内部分船舶电子领先企业积累了较强的科研技术实力,逐步成为打破国外垄断局面的智能船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海洋观探测领域,许多海洋国家都十分重视海洋观探测系统的研究和应用,1992 年,在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国际科学协会理事会(ICSU)的协助下,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执委会正式提出建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s,GOOS)的计划。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计划提出以后,各国在积极发展海洋监测技术,完善海洋监测系统。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就建立了全国永久性的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其中有 175 个海洋观测站、80个大型浮标等。同时,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在东北太平洋实施海王星海底观测网络计划(North-East Pacific Time-series Undersea
Networked Experiments,NEPTUNE),用约 3,000km 的光纤电缆,通过 30个节点将上千个海底观测设备进行联网,用来长期观测水层、海底和地壳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建立区域性的、长期的、实时的交互式海洋观测平台。英国、法国、德国在 2004 年制定了欧洲海底观测网计划,该计划是与海王星计划类似的海底观测网,它是为了对地球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海洋学、生物学和渔业等提供战略性的长期监测能力。
日本在海洋领域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积极开展海洋环境观测研究。70 年代后,大力发展大洋浮标观测网和近海观测网,形成覆盖面较广的海洋观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