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管廊也被称为综合管沟、共同沟或地下共同沟,是通过将电力、 通讯、给水、热水、制冷、中水、燃气、垃圾真空管等两种以上的管线集中设 置到道路以下的同一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科学化、集约化的城市基 础设施,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 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2015 年以前,我国综合管廊建设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 的城市,以新城、试点建设为主,城市中心区综合管廊建设工作进展较缓慢。
2015 年 7 月 28 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国务院办公厅连发文件具体指导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包括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4]27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61 号);
2016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 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到 2020 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有效改善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管线 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
2022 年 3 月 5 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 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 廊建设。
2022 年 4 月 26 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 会议强调,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随着国家 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及各种政策的出台,智慧管廊必将会在我国呈现出 快速发展的趋势。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截止 2019 年,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已遍布全国 31 个省市,2017 到 2019 年山东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长度领 先于其他省市,占领第一位;其次,陕西省增长幅度较大,由 2017 年 129.32 公里增加至 2019 年 515.70 公里,排在第二位;再次,四川省紧随其后,由 2017 年的 98.34 公里增加至 2019 年 369.75 公里,排在第三位。
根据住建部及各 省市政府网站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6 月,全国已有 31 个省或直辖市公 布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规划,合计拟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12,000 公里 以上。
根据住建部《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为 294.7 亿元增加至 2021 年 538.9 亿元。
2017 年 8 月 17 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印发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十三五” 专项规划的通知》,明确将推动智能化技术应用和促进城市安全高效运行作为 “十三五”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推动大数据和虚拟仿真技术在城市生命线规 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的应用、建设精准定位实时感知和快速响应的市政管线安 全运行及综合管廊智能监控平台、开展地下工程施工现场可视化监测、信息化 管理与安全风险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等。
《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计划中也明确: 一是解决“马路拉链”问题,加强地下管线建设改造,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全面改造使用年限超过 50 年、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瓶颈管段的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损率和事故率,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建设,对暂不具备分流改造条件的,要建设截流干管,适当加大截流倍数,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对存在塌陷、火灾、水淹等重大安全隐患的电力电缆通道进行专项治理改造,推进城市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改造工程,推进老旧小区水电气热及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打通市政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地下空间“多规合一”, 统筹布局各类地下设施。二是合理布局综合管廊。
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在 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和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老城区因地制宜推动综合管廊建设,逐步提高综合管廊配建率,在交通流量较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地下综合体等地段,城市高强度开 发区、重要公共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以及道 路宽度难以单独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优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至 2020 年建成 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马路拉链”问题得到明 显改变。
同时提出“十三五”期间建设干线、支线地下管廊 8,000 公里以上。 假设全国 334 个地级行政区平均地下管廊里程都能达到 100 公里,按照现 有参考 5,500 万元/公里(长沙市为例),则总投资将达到 1.8 万亿元。
根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关于城市管廊规划的专项文件显示,到 2040 年, 我国规划的城市综合管廊建设长度为 13,848.42 公里,其中成都市将建成 1,084 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同时新增总控中心 1 座、分区总控中心 1 座、分控中心 40 座。
地下综合管廊包含多种智能化系统,其结构复杂,需要统一的集成管理, 通过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平台实现各系统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及联动控制。 根据国标《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要求,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和统一管控平台,综合管廊的建设应向智慧化方向发展,通过结合 BIM、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管控一张图,智慧运营服务、智慧应急、大数据 分析等系统平台,覆盖综合管廊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综合管廊规划、建设、 运行、维护及管理、服务的智慧化,保障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高效、 智能、绿色,从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和城市运行能力。
智慧管廊是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化、信息化的产物,是智慧城市重要的构成部分。地下综合管廊在我们国家发展迅速,可以解决传统市政管线铺设方式产 生的弊端,智慧管廊是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的新的形态,即运用先进的信息技 术,诸如空间信息、建筑信息模型、自动化控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实现管廊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智 慧化管理和运营,以实现城市地下管线监、控、管一体化管理。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智慧城市的发展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主要发 展趋向,而综合管廊作为城市的地下“神经网络”,其智慧化管理和运营是建 设“智慧城市”的基础。
因此,运用“智慧化”方式实现对管网的数字化管理, 并对其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智慧管廊 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运用,革除了传统运维管理方式的不足,保障了城市管线 安全运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推动城市智慧管廊管理系统智慧发 展,因此在未来的管廊建设管理中,引进智慧运维管理系统将成为必然趋势, 进而最终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智慧管廊必将会在我国 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更多行业报告详见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研究、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园区规划、项目建议书、产业规划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