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壁垒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对于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在菌种选育、保持菌菇生长稳定性等方面均需要一定的生物技术基础和实践经验积累。
①菌种选育要求高
菌种选育是食用菌生产的基础,菌种的优劣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选育具有良好基因的菌种是食用菌行业的关键技术,其过程一般包括筛选菌株、 自交杂交、制作培养基、小试、中试、大试等环节。
菌种培育过程环节繁杂、技术要求高,是集人才、知识、技术于一体,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系统工程,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②生产工艺复杂、技术精细化程度高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在按照食用菌自然生长环境的需求设计的封闭式厂房 中,利用温控、湿控、风控、光控设备创造人工生态环境。每一种食用菌对生长 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需要利用设施、设备创造出适合不同菌类、不同发育阶段 的培育环境。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包括培养基的制作、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培养、 发芽、出菇等,每一生产环节的工艺必须根据所栽培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严格控制。
在整个食用菌的培育过程中,培养基的配方、拌料的均匀度、装瓶料面的高低、 打孔的深浅、灭菌温度的高低与时间的长短,培养阶段的二氧化碳、湿度、温度、 光照以及循环风等的控制,搔菌后补水的多少,发芽与出菇阶段光照、湿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控制等都对食用菌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只有通过反复试验和参 数测定才能最终确定合适的生产工艺。
工厂化生产必须掌握每一道工序的最优参 数并加以精确控制,每一个参数的设定与调节都须经过常年实践,积累经验,并 配套以自动化机械设备得以实现。
因此,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对生产工艺和环境参数控制要求较高,须长时间地 不断摸索和积累,这是阻止竞争者进入的一个重要壁垒。
③生产过程中技术稳定性、杂菌污染率以及生物转化率等指标要求高
技术稳定性、杂菌污染率及生物转化率是衡量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技术是否成 熟的重要指标。技术不稳定,导致整体生产不稳定,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无法形成 规模效应;杂菌污染率偏高,说明生产环境或生产管理水平尚未达到一定要求, 使得食用菌受到杂菌的侵害,导致食用菌产品单产低、质量稳定性差;生物转化 率衡量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若生物转化率偏低,通常说明培养基 的营养成分未充分转化为食用菌生长所需的养料,导致食用菌生产成本高。
因此, 提高技术稳定性及生物转化率,同时降低杂菌污染率是所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 业共同面临的挑战。而应对这个挑战,需要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以及硬件设备设 施等各方面均达到一定水准,这无疑形成了行业的进入壁垒。
(2)资金壁垒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在育种、菌菇培育、生产、采收、废料回收等各个环节都 需要技术研发、自动化设备的大量投入,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由于食 用菌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因此也会占用一定的流动资金。因此,工厂化食用菌 生产对资金具有较高的要求,存在较高的资金壁垒。
(3)人才壁垒
除需具备农业知识外,食用菌生产还涉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知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更加复杂,在此基础上还需具备制冷、机械、 保温等工业技术,所需要的技术精细化程度很高,需要一批不仅通晓理论知识, 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才成长需要实际工作的长期锻炼,新进 企业很难在短期内聚集各种所需的专业人才。
(4)管理壁垒
现代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除了采用现代化的生产设施设备,还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配备现代化的管理团队。而既有管理经验又懂食用菌栽培技 术的人才,很难通过社会招聘实现,绝大多数都需自己培养,培养周期至少需要 3 年以上。工厂化的特点是先进的机械设备代替传统工人,因此企业管理在某种 程度上比技术更能决定企业是否能成功。
(5)品牌壁垒
好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代表合格的产品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然而消费者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仅凭感官很 难识别其质量的好坏,使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因此对于产 品品牌的知名度提出一定要求,构成行业壁垒。
更多行业报告详见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研究、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园区规划、项目建议书、产业规划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