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标改造、农村污水治理、河湖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极
截至 2020 年,全国范围内城市和县城的污水处理率分别提升至 97.53%和95.05%,目前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成功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
未来,城市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需求主要由城镇化扩容拉动,预计增长速度将逐步趋缓。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趋于饱和的背景下,提标改造、农村污水治理、河湖生态修复和黑臭水体治理等细分领域预计将成为水环境治理行业新的增长极,驱动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面向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针对特定的细分领域创新研发形成核心技术,并且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成为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2、水环境治理技术将日趋智慧化和融合化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融入环保产业,环境治理行业智慧化发展的特征逐步显露。及时精准的监测和检测数据将成为辅助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以及评价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据。
同时,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科技也将打破产业界限,与水环境治理技术交叉融合,促进水环境治理技术突破创新瓶颈,进一步提高产品力,加速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水环境治理技术将向着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3、行业参与者逐步向水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商转型
《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产业政策明确鼓励发展环境服务业,鼓励工业污染源治理第三方运营,有效拉动了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推动水环境治理企业积极进行业务线和产业链延伸,由单一的产品、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向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为一体的水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商转型。
4、重大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区域协同化
依托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建设,水环境的协同治理、一体保护和引领示范工程将获得重点支持。
如以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动京津冀地区联防联治、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白洋淀、海河流域、渤海湾治理等各项重点工作;借助长江经济带建设,持续推动长江大保护,推动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生态环境品质与治理水平,培育发展新兴环保产业,加快节能环保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依托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水环境治理的区域协同特征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