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态电解质行业概况
当下新能源电池类型以液态锂离子电池为主,即所使用的电解质为液态电解质,但传统的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接近技术天花板,且存在一定的电池爆炸燃烧等安全性缺陷,相关材料体系的升级也已接近理论极限。
固态电解质是实现锂离子电池高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性能的关键。目前全球多国政府及各大车企及电池厂商均在积极倡导和布局固态/半固态锂电池,相比液态锂电池,固态/半固态锂电池是将电解质从液态逐步转变为固态/固液混合电解质,使锂电池在安全性、低温可靠性和能量密度三个方面实现突破性提升,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两大优势,能量密度可突破 500Wh/kg。
根据电解质的种类,固态电解质可分为聚合物、硫化物及氧化物三条技术路线。聚合物优点为易于加工、生产工艺兼容、界面相容性好、机械性能好,缺点为常温离子电导率低、电化学窗口略窄、热稳定性和能量密度提升有限,制约了其大规模应用;硫化物被认为发展潜力大,优点为电导率高、兼具强度与加工性能、界面相容性好,缺点为与正极材料兼容度差、对锂金属稳定性差、对氧气和水分敏感、存在潜在污染问题、生产工艺要求高且成本较高,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
氧化物综合性能最好,优点为电化学窗口宽、热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锂离子导电率高、成本适中,缺点为难以加工、固—固界面相容性差。
氧化物电解质是含有锂以及其他成分(磷、钛、铝、镧、锗、锌、锆)的化合物,可分为晶态和非晶态两类,非晶态主要为 LiPON 型,晶态类可分为钙钛矿型(LLTO)、 反钙钛矿型(LOC)、石榴石型(LLZO/LLZTO)、快离子导体型(LATP/LZG)等几类。
根据多个国家制定的固态电池发展目标和产业技术规划,2020-2025 年着力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并向固态电池转变,预期在 2030 年将研发出可商业化使用的全固态电池。固态电解质作为液态锂电池向固态/半固态锂电池转变的基础和核心材料,在固态电池梯次渗透和逐步产业化过程中,均会被应用于固态电池的研发和技术革新,因此其规模化应用将早于固态电池的全面产业化,预期将在2025-2030 年实现规模化应用。
2、固态电解质行业竞争格局
整体来看,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布局固态电池较为领先,通过大额补贴抢先押注全固态电池技术。其中日本主要押注硫化物路线,研发布局最早,技术和专利全球领先,打造车企和电池厂共同研发体系,政府资金扶持力度超 2 千亿日元(约 100 亿元人民币),力争 2030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能量密度目标 500Wh/kg。
韩国选择氧化物和硫化物路线并行,政府提供税收抵免政策支持固态电池研发,叠加动力电池巨头联合推进,目标于 2025-2028 年开发出能量密度 400Wh/kg 的商用技术,2030 年完成装车;欧洲以聚合物路线为主,同时布局硫化物路线,其中德国研发布局投入最大;美国全路线布局,由能源部出资,初创公司主导研发,并与众多车企达成合作,目标在 2030 年达到能量密度 500Wh/kg。
国内固态电池布局以市场驱动为主,行业基本选用可量产的半固态路线,电解质选用聚合物+氧化物、聚合物、凝聚态或氧化物等路线,正极仍选用高镍三元体系,负极升级为预锂化的硅基负极,实现能量密度 360Wh/kg。电池端企业主要有宁德时代、比亚迪、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亿纬锂能、赣锋锂业、辉能科技、国轩高科、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固态电解质布局企业主要有天目先导、蓝固新能源、赣锋锂电等。
目前,固态电解质商业化技术路线尚未最终明晰,各公司均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期在行业初现规模效应时抢占战略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