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集群中心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建立始于 1953 年,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为起点,发展初期,由于汽车市场规模较小,汽车制造商依靠自身的生产制造能力生产所需的汽车零部件,仅提供给企业内部的整车装配使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加快引入国外汽车品牌及制造技术,相应汽车制造商也将其零部件供应商带入国内市场,推动汽车制造商零部件自制率逐步降低,产业呈现分工发展,汽车制造商将主要精力投入整车的开发、制造和销售,对零部件实行全球化采购,汽车零部件产业日益独立,开始形成分级供应体系,并面向全球的汽车制造商供货。
进入 21 世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带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经营规模持续扩大及产业配套日益健全,并发展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重要供应集群中心之一。
(2)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带动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维持在较高水平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支撑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产值占汽车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保持在 40%以上,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产值与整车制造产值的比例约为 1:1。
根据欧美等国家成熟汽车市场的经验,汽车行业零部件制造产值与整车制造产值比例约为 1.7:1 的水平,未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产值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全产品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均保持较高水平,作为近年来低点的 2020 年度,收入规模达 3.75 万亿元,2021年度重拾增长,收入规模达 4.08 万亿元,市场空间巨大。
(3)服务于国际化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企业将获得海外市场发展机遇
在汽车行业全球化发展趋势中,整车生产越来越向最终消费地集中,如北美、欧洲和亚洲三大区域的主要消费地,随着新兴市场国家汽车市场的逐步开发,诸多汽车品牌开始在新兴市场国家建立汽车制造基地,形成全球化的生产布局。然而,在汽车零部件采购方面,国际汽车制造商普遍实施全球平台产品和采购策略,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大型跨国供应商采购模块或零部件,这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需要具备与汽车制造商国际市场拓展战略相符的配套供货能力。
我国作为汽车产量最大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无论从零部件质量还是价格方面均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国内部分优质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与国际化汽车制造商已经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其进行全球化汽车制造基地布局的发展契机下,也能够通过多年的合作基础在海外市场获得配套其零部件供应的合作机会。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 年中国汽车零配件出口金额为 877 亿美元,相比 2022 年同期增长了72 亿美元,同比增长 9.0%。
(4)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深化,促使塑料零部件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环保问题和能源问题日益凸显,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号召相继被提出。近年来,全球各国汽车节能减排标准日趋提高,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汽车行业呈现轻量化发展趋势。传统燃油车的重量每减少 100kg,百公里耗油量将降低 0.3-0.6L,二氧化碳减少量 5-8g,纯电动汽车重量每减少 100kg,可行驶里程增加 10%,节约电池成本 15%-20%;
同时,汽车轻量化的实现增强了汽车加速性能,可有效增加操作稳定性,可缩短制动距离,减重 10%制动距离可减少 5%,转向力减少 6%;另外,汽车轻量化有助于提升安全性能,汽车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与汽车质量成正比,质量越轻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越小,车身结构的变形、侵入量和乘客收到的冲击加速度越小,汽车对乘客的保护性能越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更是制定了 2035年燃油乘用车与纯电动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分别降低 25%与 35%的目标。
作为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途径,材料应用轻量化备受业界关注,零部件行业将会从降低汽车自重的方面进行新材料的应用。塑料零部件在汽车中的使用量是降低整车重量、减少汽车排放的有效的措施之一。以塑料零部件为代表的轻量化零部件以其较低的密度和优质的性能特征,逐渐替代传统的金属零部件,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比例不断上升,“以塑代钢”已经成为了汽车零部件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目前,发达国家汽车平均塑料用量达到 300kg/辆以上,而国产汽车的平均单车塑料用量约为 100kg(数据来源:期刊《新型工业化》文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随着受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我国汽车塑料用量和汽车塑料零部件在未来将有望释放巨大的空间。
(5)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趋势,推动零部件多样化发展和供应模式改变
近年来,随着 5G、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统汽车开始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智能汽车转型,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时期。当前,全球各国都在加速推进汽车的智能化进程,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在朝着智能网联方向发展;同时,国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遵循,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领域进行布局。
汽车零部件作为组成汽车的主要基本单元之一,是影响汽车外观、功能性和驾乘体验的重要因素,受到汽车制造商的重视。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为了实现更多新的功能,汽车将采用多样化的、新的部件,如使用电子元件以及相应的冷却系统等,以满足用户对汽车舒适性、智能化等的需求,从而推动汽车零部件向提供多样化的、新的产品方向发展,诸如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包覆、支撑等场景应用的塑料零部件需求也不断增加。
另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和销量的增长,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产业链话语权不断增加,推动供应链体系中对零部件供应商的扁平化管理,使得各级供应商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促使传统的供应模式发生变化,有利于打破原有供应体系,为实力较强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带来供应模式升级和客户群体拓展的双重发展机遇。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汽车零部件行业投资趋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