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是采用储锂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材料构成的电池,主要由四大关键材料构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
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占锂电池总成本比例最高,其成本高低直接影响锂电池整体成本水平,正极材料的性能也直接影响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循环寿命等各项核心性能指标。因此,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其技术路线一定程度上决定锂电池的技术发展方向。
锂电池按照正极材料的体系进行划分,通常可划分为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锰)铁锂、多元材料等多种技术路线:
四种正极材料的主要特点介绍如下:
① 钴酸锂(LCO)
钴酸锂是最早商用化的锂电正极材料,其具有能量密度高、放电电压高、压实密度高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小型锂电领域。但由于钴酸锂价格相对较高、安全性能不够理想,因此在高度关注性价比和安全性的动力及储能电池领域应用有限。随着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不断发展,钴酸锂凭借其体积能量密度以及倍率性能等优势,在注重高容量、高电压趋势的小型锂电领域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② 锰酸锂(LMO)
锰酸锂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安全性好、易于合成的优势。但由于锰酸锂能量密度较低且高温稳定性较差,导致其应用领域有一定局限。经过多年研究,锰酸锂材料在高温稳定性方面的缺点得到较大改善,在强调性价比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③ 磷酸(锰)铁锂(LFP/LMFP)
磷酸(锰)铁锂材料具有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循环性能优良、生产成本较低等特点。虽然以往传统磷酸铁锂材料因其能量密度偏低、低温性能较差而导致其在对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如中高端长续航乘用车等)应用面临较大压力,但伴随技术的研发与改进,以及 CTP、刀片电池等新技术在磷酸(锰)铁锂电池上的应用,磷酸(锰)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低温性能、高温性能均得到全面改善或进一步优化,带动磷酸(锰)铁锂电池路线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全面崛起。
④ 多元正极材料
多元正极材料通常指层状镍钴锰酸锂(NCM)或镍钴铝酸锂(NCA),由于其具备较高的质量能量密度、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较好的安全性能以及较高的性价比,成为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新能源汽车,并在小型消费类锂电中部分替代钴酸锂正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