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下,汽车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智能化增量部件成为新的价值高地。在电动智能车的科技浪潮中,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经历深层重塑。新能源汽车将传统汽车产业价值链向上下游大幅延伸。其中,上游产业链延伸至动力电池技术和智能科技产业,下游产业链则延伸至终端消费者市场的零售、用户生命周期服务、电池回收等。
价值链的演变带动产业的利润结构随之调整。其中,上游技术研发的利润将向动力电池和智能科技转移,特别是自动驾驶智能软硬件将贡献更大价值,以软硬件为核心的全栈式服务将成为汽车价值溢出的核心部分,拓展为重要的利润池。
智能驾驶作为汽车智能化应用的关键场景,成为车企新一轮竞争的重要筹码。汽车智能化正迅速成为消费者购车的核心考量,特别是智能驾驶技术等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水平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竞争的新焦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为智能驾驶相关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并实现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土壤。
目前,智能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正在高速发展,从基本的车辆控制辅助到高阶智驾辅助,从简单的功能到向高度集成、智能化的复杂系统的转变,其功能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此外,随着 AI 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和端到端技术路线的落地,智驾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可能。
在需求端,消费者购车偏好正在重塑。随着大量智能电动车进入市场,在行业头部玩家带领下,汽车产业生态圈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强化以及消费者对驾驶辅助系统的使用和熟悉将促进智能驾驶市场日趋成熟,导向消费者购车偏好的重塑。用户心智的突破又反向促进了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和行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实现良性循环。智能化在购车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也促使众多汽车制造商加快了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工程投入,间接加速了技术研发进度。
在供给端,城市 NOA(Navigate On Autopilot,领航辅助驾驶)成为车企争相布局的新方向。作为能够明显体现产品竞争力和核心技术优势的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城市 NOA 已经开始成为车企竞相加码投入的方向乃至营销宣传的重点。多家机构将 2023 年定义为“城市 NOA 元年”,而今车企继续积极推进城市 NOA 功能,进展更新较快。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2024 年 9 月中国市场新车 NOA 前装交付量突破 20 万辆,再次创造记录。
智能驾驶:核心能力靠算法驱动,迭代过程中硬件先行
对于车企来说,智驾能力的提升需要软硬件协同。一般来说,车辆的硬件配置决定了智驾能力的下限,算法策略则决定了智驾能力的上限。且智驾能力的提升和技术的迭代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体呈现出硬件阶梯向上、软件持续提升的节奏,且软件的迭代落后于硬件。
硬件配置层面:一方面,考虑到汽车产品从设计到量产的研发周期较长的客观原因,期间电子硬件技术可能已经历多次迭代更新,所以“硬件先行”一定程度确保了车型上市时不至于因硬件落后而失去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通往高阶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先进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中央计算+区域控制)和新的算法作为支撑,部分主机厂会为了最终实现 L3 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采取考虑硬件预埋的策略。这样,后续只需不断通过 OTA(Over-the-Air,空中升级)解锁新的功能,支持未来技术的应用,用户就可以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机厂在车型上市时间方面的压力。
软件算法层面:硬件配置转化为智驾能力时,不仅需要算法模型对各传感器捕获的信息进行科学融合、得出精准的车辆位置和周围环境信息,更需要对芯片算力的高效调度。这些都对主机厂能力提出了考验。随着特斯拉提出 BEV + Transformer 并首次实现了该算法的商业化落地,再到其 FSD(Full Self-Driving)V12 版本采用完全基于大模型和数据驱动的端到端方案,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在量产车型上的应用已成为现实。
当前主流车企在智驾层面的探索,基本沿此技术方向迭代向前,面向量产的端到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和车型都在加速研发中,有望极大地提升智能驾驶的效率和安全性。而性能升级仍需软硬件能力的共同提升。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