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状况
生猪养殖是构建生猪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经营一体化体系的核心环节,是整条产业链的主要驱动力,决定着饲料业和肉品加工业的市场容量和结构。同时,生猪养殖业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全国生猪产量创阶段性新高
2010 年以来,我国生猪出栏量存在一定波动。全国生猪出栏量由 2010 年的 66,700 万头增长至2014 年的 73,510 万头,2016 年降至 68,502 万头,2017-2018 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呈小幅上升趋势;2019 年,受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非洲猪瘟疫情、部分地区不合理禁限养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产能下降,出栏量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同比下降 27.50%。
2021 年,全国生猪出栏 67,128 万头,较上年增加 14,424 万头,同比增加 27.4%。2022 年全国生猪出栏 69,995 万头,同比增长 4.3%。2023 年,全国生猪出栏 72,662 万头,比上年增加 2,668 万头,增长 3.8%,创阶段性新高。2024 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 36,395 万头,较 2023 年上半年同比下降 3.1%。
(2)能繁母猪存栏量回升,产能保持稳定
生猪养殖周期较长,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变化到商品猪供给变化历时约 10-12 个月,产能变化滞后于价格,能繁母猪存栏是生猪供给的先行指标。能繁母猪配种后约 4 个月生产仔猪,再过约 6 个月商品猪出栏。
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变化大致对应 10-12 个月后生猪供给变化。从 2014 年起,我国政府陆续出台《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开始进入持续性的下降通道中。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7 年至 2019 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由 3,554 万头下降至 1,913 万头,降幅达 46%。2020 年初开始能繁母猪产能快速恢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由 2,045 万头增加至 4,390万头,涨幅达 114.67%。
2022 年末,全国能繁母猪生猪存栏量较 2021 年末基本一致,生猪产能保持稳定。2023 年能繁母猪存栏 4,142 万头,减少 248 万头,下降 5.7%,2024 年 6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8 万头,同比下降 6.0%,基础产能合理调减。
(3)全国猪肉产量增速放缓,仍保持增长趋势
2010 年至 2018 年全国猪肉产销量保持平稳态势发展,2018 年全国猪肉产量为 5,403.74 万吨;2019 年受猪瘟疫情影响产量有所下滑,2019 年全国猪肉产量为 4,255.31 万吨;2020 年全国猪肉产量持续下降,2020 年全国猪肉产量为 4,113.33 万吨;2021 年全国猪肉产量为 5,295.93 万吨,产量较 2020 年大幅上涨,同比增长 28.80%。2022 年增速放缓,同比增长 4.6%,2023 年猪肉产量 5,794万吨,增加 253 万吨,增长 4.6%。
(4)猪肉占据全国饮食肉类消费主导地位
2013 年至 2018 年间,我国猪肉消费情况基本保持稳定,受行业周期因素的影响略有小幅波动。2019 年非洲猪瘟疫情重挫我国猪肉消费,猪肉价格短期处于高位,市场猪肉供需震荡,我国猪肉消费量出现剧跌,并于 2020 年达到最低点 4,152.1 万吨,较 2018 年跌幅达 24.91%。2021 年生猪养殖行业恢复,我国猪肉消费量涨势明显,达到 5,177.0 万吨,涨幅达 24.69%。2022 年我国猪肉消费量进一步增长至 5,694.8 万吨,同比增长 10.00%;2023 年全国猪肉消费量为 5,974.10 万吨,创近年来新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猪肉消费量约占世界猪肉消费量的 46%,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约为世界人均猪肉消费量的 2 倍。猪肉是国人最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在我国肉类消费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预测,2025 年我国猪肉消费量将达 6,320 万吨,我国猪肉需求量将进一步释放,有力地推动我国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
2、生猪养殖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行业发展方向发生转变,适度规模产业发展成为趋势
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在国家大力推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环境下,正逐步向适度养殖模式进行转变,意味着在保障市场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养殖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力求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菜篮子”工程作出贡献。理论上讲规模越大效益越高,但实际上规模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其效益随着规模呈反方向下降。
由于我国农牧业资源的特点是农村人多地少、地域气候多样、地貌生态多样、民俗文化多样、科学文化不高、农户经营分散、生产力水平低。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缺乏同质化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无法发展大面积的土地密集型农牧业,因此,实行超大规模的生猪养殖不符合我国国情。生猪养殖规模过大,资金投入相对较大,饲料供应、环保处理的难度增大,而且市场风险也增大。
适度规模养猪既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现实选择,又是现代养猪业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适度规模养猪,是把养殖业从传统农耕文化中解放出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养猪生产者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以取得最好经济效益的规模。适度规模养猪的优势在于:
①饲养成本低,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农村劳动力、农产品资源等资源优势;
②可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减轻市场和疫病带来的危害;
③生产工艺合理性,容易做到全进全出,实施精细化管理;
④先进猪舍设计比较容易实现,如供料系统、通风系统等。
新形势下,生猪养殖企业需要由规模化发展向着适度规模转型,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养殖场户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通过优化养殖结构,减少过度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生猪养殖的效率和质量,形成生猪养殖生态环境、产业环境互相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加快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现代化养殖是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的必要发展结果,是以自动化生产、数字化控制和管理、可视化追溯、电子化交易等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与形态。在生产方面,通过智能化精准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数字化疫病监测、可视化饲养监控对养殖过程进行周密管控,可实时监控和搜集各项生产数据和指标,不断提高养殖精细化程度,减少人工使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在企业管理方面,伴随行业规模化进程的持续深化发展,驱使企业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助力企业实现内外部信息的高效传递,有效减少因信息盲点、信息滞后带来的损失,不断提高生猪养殖行业价值。
(3)食品安全控制能力是生猪养殖业的关键
我国食品监管部门及广大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保证食品安全是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生猪养殖技术将在合理用药、开发生物疫苗、完善食品卫生标准、提高检验检测技术等提高食品安全的控制能力方面不断发展。食品安全的控制能力将成为生猪养殖企业持久发展1-1-148的关键。规模化、一体化生猪养殖企业具备生物安全、食品质量控制、全产业链的管理和技术优势。食品安全备受重视的市场环境有利于规模化养殖企业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4)疾病防控能力是生猪养殖业的生命线
疫病的爆发会给生猪养殖业带来很大冲击,不断提高疫病防治水平是生猪生产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养殖场应从科学的角度构建一套集预报预警、疫情信息处理、动物疫病防疫以及重大疫情扑灭于一体的疫病防控体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对场房、设备等方面的硬件升级,建设洗消站、中转站、加配专用运输车、空气过滤系统,积极添置相关的检验检测设备,做好产地屠宰检疫、免疫效果监测、疫病普查抽查等工作的全程监测。在清洁消毒、疫苗接种、药物保健、疫病监测等疫病防控环节做到精细把握。建立科学可行的动物健康保障体系,提升疫病的防控能力,是保障生猪养殖场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5)厚植我国种猪繁育体系种
猪基因是生猪养殖生产性能和生长效率的决定性因素,种猪繁育体系的健康发展是生猪养殖行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本轮非洲猪瘟疫情过后,为支持国内生猪养殖产业尽快恢复生产,积极支持优质种猪及遗传物质进口,我国地方品种通过与国外优秀品种相结合,为我国开展种猪遗传改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稳定了我国种猪繁育体系。
由于我国生猪养殖长期以散养为主,在种猪繁育方面仍存在良种繁育体系较为不完善,选育仍处于较低水平,供给力不足等问题,且种猪体系建设需要长期的资本投入和技术积累,中国在种猪繁育体系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依靠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优秀企业积极联动,推动规模化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模式发展,为我国生猪养殖稳步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6)绿色生态养殖促进行业资源深度整合
目前,生猪养殖产业已处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环境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态养殖也已成为行业重点发展任务之一,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可有效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实现了行业发展与环保双赢。
生猪养殖企业需不断通过将原料、饲料、养殖、猪场管理、防疫保健、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进行集合,将绿色生态养殖概念融合进各生产环节,不断加强技术和高品质产品的输出,进而形成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循环发展格局。
3、生猪养殖行业技术水平、特点
(1)智能化
生猪饲养技术目前,标准化、自动化、规模化生猪养殖技术已开始在大规模生猪养殖企业广泛运用。随着规模化猪场在国内不断增多,自动化环境监控系统和喂料系统在猪场应用越来越广泛,缩短了猪只生长期,实现高效节能化生产。
(2)疫病防治技术
规模化养殖中的疾病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平时注重改善养殖条件,科学管理科学搭配饲料,注重圈舍内部的杀菌和卫生消毒工作,防止各种致病源侵害生猪,注重疫苗免疫接种,防范传染性疾病传播流行。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2024-2029年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状况及规划咨询综合研究报告》,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