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源储备
我国河流众多、径流丰沛、落差巨大,水能资源储备丰富。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 2023 年度》显示,我国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 6.87 亿千瓦,年发电量约 3 万亿千瓦时。
从空间来看,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华中区域;从流域来看,我国大型流域水电站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长江上游、南盘江红水河、湘西、澜沧江干流、黄河上游、黄河北干流、闽浙赣、东北、怒江十三大水电基地。
(2)发展现状
1912 年投产的云南石龙坝水电站是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标志中国水电行业的开端。经过百余年发展,中国水电行业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自 2004 年起累计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制造、运行管理、投资融资等全产业链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水电是技术成熟、运行灵活的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在经过 21 世纪初的高速增长后,行业增速逐步放缓,水电装机容量从 2014 年底的 30,486 万千瓦,增长到 2023 年底的 42,237 万千瓦,年复合增长率 3.69%。
2023 年,水电发电量 12,859 亿千瓦时,同比下降 4.9%,主要系受年初主要水库蓄水不足以及上半年降水持续偏少影响。
(3)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攻坚期,水电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基石电源,也将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一方面,常规水电开发重心向西南地区转移。我国常规水电剩余技术可开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根据有关规划,我国将积极推进水电基地建设,推动金沙江上游、雅砻江中游、黄河上游等河段水电项目开工建设,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到“十五五”末基本建成以水电为主的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体系。
在西部地区开发条件转好、外送条件改善以及消纳能力提高的背景下,以水电为基础统筹推进西南区域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建设,对于提升流域整体调节能力和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碳中和背景下,水电的调峰价值将进一步凸显。随着风、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和电力系统峰谷差不断增大,未来电网调峰压力将直线上升,新型电力系统对灵活调节电源需求更加迫切。
水电为可再生能源中唯一具备调峰能力的电源,虽然发电量存在季节性波动,但是具体时点的出力可控,灵活性高于火电,而且调峰基本不存在额外成本,经济性上较化学储能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新形势下水电功能定位将从电量为主逐步转变为电量和容量支撑并重。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