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白鸡产业种源自主可控强化,但仍存在部分进口种源依赖
海外已有80余年的白羽肉鸡育种历史,育种技术较为成熟,全球已形成由美国安伟捷、美国科宝主导的双寡头市场,祖代白羽肉种鸡约90%以上的产能来自美国安伟捷、美国科宝这两家公司。
国内白羽肉鸡产业目前仍存在海外种源依赖,祖代白羽肉种鸡更新经历了从“祖代进口”到“海外品种祖代进口+海外品种曾祖代进口自繁”再到“海外品种祖代进口+海外品种曾祖代进口自繁+国产品种自繁”的演变。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统计,2023年全国全国祖代白羽肉种鸡更新量中65%来自自繁(即上述海外品种曾祖代进口自繁和国产品种自繁),35%来自引进(即上述海外品种祖代进口)。
国内白鸡产业高度集约化、规模化
产区高度集约化:国内白羽肉鸡产业具备高度集约化特征,山东作为国内白羽肉鸡第一大产区,白羽肉鸡年屠宰量约占全国的近50%,前三大产区(山东、辽宁、福建)的白羽肉鸡合计年屠宰量约占全国的70%。
养殖高度规模化:国内白羽肉鸡产业各环节已具备较高规模化程度且各环节集中度呈现为倒金字塔结构,即规模化程度自上及下递减。在上游种苗环节中,龙头企业益生股份目前在国内祖代白羽肉种鸡进口引种市场占据约1/3份额,在国内进口父母代白羽肉雏鸡市场的市占率约为20%。在下游屠宰加工环节中,2023年龙头企业禾丰股份的市占率已达10%,行业CR12已在50%以上。
行业投资主线一:把握禽流感与猪周期的边际变化
行业层面:白羽肉鸡板块大行情受海外禽流感导致的祖代引种中断驱动,同时猪价表现也会为白鸡中短期需求表现提供重要催化,爆发力最强的行情往往来自“猪鸡共振”。
公司层面:上游种苗端具备技术壁垒,市场集中度高,叠加即产即销属性,鸡苗价格弹性也明显大于商品代肉鸡和鸡肉产品,所以在每一轮景气周期中,种苗生产销售企业的业绩和股价弹性明显大于屠宰加工企业。
行业投资主线二:消费具备扩容空间,看好终端品牌业务拓展
白鸡消费具备扩容空间:国内人均鸡肉消费水平仍偏低,而长期看白鸡具备成本及营养优势,未来白鸡消费存在扩容空间。
看好终端品牌业务拓展:我国白羽肉鸡产业也经历了从养殖规模化到产业链整合的发展过程,目前上游养殖环节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已较为稳定成熟,屠宰环节随着竞争充分,盈利能力逐渐降至低位。目前拓展盈利能力更强且更稳定的品牌鸡肉产品业务,进而平抑周期风险、提升盈利能力,正在成为各家头部企业的发展主线,未来产业有望孕育大型品牌鸡肉食品企业。
海外映射:基于高效率养殖的品牌竞争成为美国白鸡产业主线
美国白羽肉鸡产业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40s-1960s)饲料企业降本扩销动机催生产业一体化雏形:在此期间美国肉鸡的商业化养殖开始兴起,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专业饲料价值凸显,成为产业链重要盈利中心。此后饲料企业开始绕过经销商与规模养殖场建立合同养殖关系,成为了产业链中原料、资金和毛鸡的中转枢纽,一体化模式初具雏形。
(1960s-1980s)风险平抑与走量摊费动机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早期赊销合同开始逐渐转为保价合同,饲料厂为抵御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开始向下游屠宰拓展,屠宰环节逐步成为成为产业链的主导环节,行业垂直一体化整合快速发展。
(1980s-2000s)基于效率的代养合同兴起,竞争由成本转向产品渠道:养殖、饲料和屠宰环节的竞争逐渐充分,保价合同逐步转变为基于养殖效率支付代养费的委托养殖合同,行业成本端优化空间不断缩小,头部肉鸡养殖屠宰企业开始逐渐在产品和渠道端寻求突破,行业竞争从上游成本转向下游产品渠道。
(2000s-至今)基于高效率养殖的品牌化食品业务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为进一步寻求价值端突破,头部屠宰企业开始向下游食品加工拓展,从原料到养殖再到食品的垂直一体化模式正式成型,基于高效率养殖的品牌化消费产品竞争成为美国白羽肉鸡产业当前的发展主线。
海外映射:美国鸡价波动目前仍在,一体化具备优势
总的来看,美国肉鸡产业链呈现为“从分散到一体化、从成本竞争到产品渠道竞争”的发展路径,期间产业盈利中心按照“饲料→屠宰→食品”路径逐步下移,最终产业呈现为以下两个特征:
鸡价波动仍在:虽然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高度成熟,但受疫病、需求等中短期催化因素影响,终端鸡价的周期波动特征并未消失,周期投资仍是板块重要主线。
一体化具备优势:鸡价波动风险虽在,但在头部企业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下,相关风险逐渐被下游品牌食品溢价平抑,以泰森食品为代表的头部肉鸡企业基于高效率肉鸡养殖和品牌化食品销售实现了更高且更稳定的利润表现。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