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会陈皮保健价值的发掘使得行业发展长期向好
陈皮作为中药材具有较长的历史,《本草分经》中记载:“广陈皮,辛、苦、温。入脾、肺气分、能散、能和、能燥、能泻。利气调中,消痰快膈,宣通五脏,统治百病。”近年来,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陈皮富含多种营养元素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得到验证。
2023 年,公司联合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实验室钟南山院士团队、深圳大学过敏反应与免疫学研究所发表《陈皮提取物保护了 PM2.5 诱导的慢阻肺病理损伤以及氧化应激》研究论文,首次证实了陈皮提取物可有效降低PM2.5诱导的外周肺损伤以及氧化应激水平,进而缓解了COPD样病理改变。
此外,陈皮亦可发挥强大的食品保健功效,既可除异味,增香味,又有食疗作用,可制作成保健药膳。在当下“养生热”浪潮下,新会陈皮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产品可直接冲水或煮煲。同时得益于技术的支持,新会陈皮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以柑普茶为代表的新兴养生产品,实现了新会陈皮与普洱茶的相互作用,实现口感升级的同时也以祛痰、理气、助消化、抗氧化、减肥降脂等保健功效赢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未来,凭借新会陈皮保健价值的持续挖掘,行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
(2)乡村振兴推动新会陈皮产业革新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成立与《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宏大战略迈1-1-106入新阶段。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新会区始终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优势特色产业,聚力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聚力建设“生产+加工+科技+品牌+服务”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新会陈皮产业是以茶枝柑种植业(农业)为核心,向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等领域不断延伸的大产业,推行乡村振兴布局有助于新会陈皮行业从根源进行革新发展,对新会陈皮产业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战略优势。
(3)多品类扩张加大产品应用范围,实现市场进一步扩容
随着近代药理学的发展,陈皮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泛,作为其中优异品种的新会陈皮,更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当下大家对于医疗保健等需求的急剧增长,在技术研发以及创新的基础之上,陈皮制品不断丰富,衍生出包括陈皮月饼、陈皮饼、陈皮果酱等一系列产品。除了特色食品外,新会陈皮还可作为重要的食材应用于烹饪当中。
未来,随着新会陈皮多品类扩张工作的继续进行,以新会陈皮为基础的新兴产品将充分围绕消费者的吃、喝以及医疗保健方面,凭借强大的产品功能属性,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以及认可。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新会陈皮行业将在多品类扩张的影响下迎来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4)品牌化将成为新会陈皮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随着柑橘种植面积日益增加,产品日趋丰富,陈皮市场正在不断扩大,行业发展迎来机遇。但同时,陈皮行业缺少知名品牌的短板也日益凸显,品牌化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陈皮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更多如陈李济等知名品牌的共同推动,才能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未来,陈皮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品牌对行业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扩大,因此,追求品牌化将成为新会陈皮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5)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营销模式将成为主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各行各业也逐步向互联网蔓延,线上交易越趋活跃,消费者对于线上交易也展现出了更大的热情。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网上零售额 13.79 万亿元,同比增长 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11.96 万亿元,同比增长 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27.2%。线上网络渠道俨然已为消费者选购产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会陈皮及其制品、柑普茶的销售模式也正从传统的线下渠道为主转向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模式。目前,新会陈皮、柑普茶及其他制品主要以线下门店运营为主,但是该营销模式存在服务半径较小的问题,不利于市场进一步拓展,因此,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成熟,触网发展势不可免。可以预见,未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零售模式将会成为业内企业的主要选择。
(6)机械化、数字化生产引领业内企业转型升级
早期,新会陈皮及其制品、柑普茶生产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生产特征,高度依赖人工作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大企业开始寻求机械设备替代人力方案,致力于确保产品生产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产量、降低人工成本。
目前,小青柑的开口去肉设备,陈皮的开皮设备、果肉自动分离设备以及集中干燥工序等已经陆续实现机械化操作,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人力的依赖,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出于提升竞争能力以及提高运营效率的考虑,行业内的数字化转型也显得日益迫切,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应用,可实现新会陈皮从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监测,及时跟踪下游市场情况,充分满足下游客户需要。
同时,还可通过信息系统的跟踪,进一步提高生产质量以及运行效率,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因此,机械化、数字化生产未来将成为行业内企业主要的转型升级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