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技术可分为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两大类。其中,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和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铅炭电池和氢储能等。
电化学储能作为电能存储的重要方式,具有功率和能量可根据不同应用需求灵活配置、响应速度快、不受地理资源等外部条件的限制、适合大规模应用和批量生产等优势,使得电化学储能在新能源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各种储能形式的综合性能对比,电化学储能在使用效率、布局灵活性、循环寿命、投资成本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是目前最适合规模化发展的储能形式。电化学储能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磷酸铁锂、三元、钛酸锂、铅酸、铅炭、液流等电池储能。
电化学储能的容量和抽水蓄能等储能形式相比不具备优势,因此电池的倍率性能、循环寿命非常重要,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在这些方面的优异性能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成为目前较为主流的电化学储能形式。
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温控(通风、制冷)系统、照明系统、消防系统以及管理控制系统和其他软硬件系统等构成。其中,电池组在储能系统中成本占比最高,往往在 50~60%左右,电池成本直接决定了储能系统在成本上的竞争力。
储能应用场景丰富,主要可分为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类,2024 年国内源网侧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占比高达 92.3%,用户侧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占比为7.7%。发电侧对储能的需求场景类型较多,包括可再生能源并网、电力调峰、系统调频等,可以改善新能源输出与负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减少弃风弃光,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
电网侧储能主要发挥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支撑新能源高比例外送以及替代输配电工程投资等作用,能够减少对电网扩容的需求,降低电网建设成本,提高电网安全性与稳定性;用户侧储能主要用于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管理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
(2)电源检测行业
电源检测包括物理电源检测和化学电源检测。目前主流的物理电源是各类太阳电池,包括应用广泛的硅太阳电池和应用于航天等特殊领域的砷化镓太阳电池等;主流的化学电源是锂电池,广泛应用于动力、储能和消费领域,包括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等。
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的核心,仍存在需要迫切解决的技术痛点,主要集中在安全性、充电时间、循环次数等方面。
另外,随着锂电池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界对不断涌现的新材料和新体系需要进行快速的测试评估,各企业对电池设计验证测试越来越重视。近年来锂电池市场渗透率和出货量持续上升,带动锂电池检测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动力储能电池检测市场可以划分为强检认证类和研发验证类两大细分检测市场。一方面,由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强检认证类检测市场具有相对稳定的规模。
另一方面,新能源行业各企业积极推进新材料和新体系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衍生出较强的研发验证类检测市场需求,推动了研发验证类检测市场的蓬勃发展。
2023 年,研发验证类检测市场规模占检测市场总规模的 80%左右。随着新能源行业发展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期,强检认证类检测市场占比将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研发验证类检测市场规模占比将进一步增加。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