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生产要素配置的新质工具,根据生产函数理论,只有当生产要素通过应用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时,才能真正创造出经济价值。根据新技术产品发展的“S型曲线规律”,一开始,由于基础研究和技术路线探索不确定性大,产业处于萌芽期。技术路线清晰后,有更多参与者加入、更多用例出现,同时工艺进步显著,效率加快提高,产业越过曲线的第一个拐点,渗透率和市场规模进入高速增长期。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跨越了第一个拐点,且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效率持续提升,成本不断降低,大规模应用的条件已经具备,进入S曲线的高速成长期,这一时期AI发展呈现出“技术创新-产业转化-行业应用”的加速迭代特征,不仅 AI 在消费场景加速落地,也为更多企业和开发者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推动了人工智能生态的快速扩展。
大模型性能持续提升
自2017年Transformer架构提出以来,大模型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首先,模型的参数量和训练数据量大幅上升,2018年BERT 模型均仅有1.1亿左右参数,训练数据量大约 33 亿级 token;到 2025年,头部模型参数量已突破万亿级,训练数据量扩展至10万亿token以上,多模态数据(图像、视频、代码等)占比显著提升。其次,模型架构逐步优化。
一方面,加强对 Transformer 架构的创新,如DeepSeek提出的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MLA),提升模型在处理长序列时的效率和性能;MoE架构在保持模型效果的同时提升训练和推理效率;强化学习的大规模采用提升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
另一方面,部分机构已经在探索Transformer架构之外的新算法,例如MIT提出的Liquid Foundation Model,采用的是液态神经网络(LNN);此外,Transformer架构与其他模型架构的融合,也成为重要趋势,如DiT(Diffusion Transformer)模型,极强地提高了图像生成的质量。在模型算法、参数量、数据量的协同作用下,大模型在基准测试中的表现持续提升。
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5年 AI 指数报告》认为,目前性能最高的人工智能在许多类别的任务能力(如图像分类、中等难度阅读理解、多任务语言理解、竞赛级别推理等)上已经超过了人类的平均水平。以LLM的常用评测标准MMLU(衡量大规模多任务语言理解)为例,2021 年初全球最先进大模型的MMLU得分刚达到60%,2022年底超过70%,而2023年底已提升至超过85%,到 2025 年 5 月,MMLU 上记录的最高分数已经达到 93%以上。
人工智能商业化加快落地
高性能、低成本的大模型大大提升了 AI 的商业化进程。一方面,训练和推理工程持续优化,降低模型成本。如DeepSeek V3单次训练的硬件成本约600万美元,仅为GPT-4单次训练成本的1/10。在MMLU基准测试中达到GPT-3.5水平(MMLU准确率64.8%)的AI模型调用成本,已从2022年11月的20美元/每百万token,骤降至2024年10月的0.07美元/每百万token,18个月内AI成本下降99.6%。
另一方面,模型压缩与知识蒸馏技术的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了轻量化模型的性能,显著增强了边缘计算场景下的端侧部署能力。以在 MMLU上评测得分超过60%的模型参数为例,2022-2024 两年内尺寸减少为之前的1/142。主要人工智能开发公司都发布了紧凑且性能高的模型,如 GPT-4o mini、o1-mini、Gemini 2.0 Flash、Llama 3.1 8B 和qwen3-8b 等。
Dealroom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AI)初创企业在融资总额达到1100 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62%。AI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形成包括AI创意生成(如AI设计、AI生图、AI视频、AI图像编辑、AI音频、AI音乐)、AI办公、AI开发平台、AI数据平台、AI搜索问答、AI陪伴、AI翻译等的AI SaaS 创业企业以及 AI 硬件企业。《赢在AI+》通过市场全面调研,挖掘了一批AI原生创业企业,并精选进“创想设计”、“智能办公”、“高校力量”、“智能芯算”、“智能终端”等各期节目中。
“人工智能+”行业深度拓展
AI 应用开发工具和应用生态的繁荣,大幅降低了行业应用的门槛并加速了产业智能化落地进程。一方面,众多开放的开发平台,汇聚了丰富的开发框架、工具组件、算法资源、海量的数据集等,开发者可便捷调用模型、微调模型、快速验证想法、构建 AI 应用。另一方面,开源模型因其具备可控性强、可定制性强以及社区支持丰富等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其作为技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阿里云研究院对不同行业领域的 AI 应用企业进行调研访谈,可以看到开源模型的采纳比例在持续提升,2024 年 12 月,受访者中仅使用开源模型的比例有 34.7%,同时采用开源和闭源模型的占 48.4%;到 2025 年 3 月,这一比例显著上升,仅使用开源模型的比例有 46.9%,提升了 12.2%。
当前, AI技术和解决方案已经深入到了文化传媒、智能硬件、医疗、机器人、制造、汽车、教育等多个行业,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生产流程来推动这些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基于AI的诊断系统能够辅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疾病诊断;在制造业中,智能机器人推动高效自动化生产。此外,AI还在催生诸如智能辅助驾驶、人形机器人、AI硬件等的新型业态,展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IT总投资规模为3158亿美元,中国占亚太地区人工智能总支出超五成。预计到2028年中国人工智能总投资规模将突破1,000亿美元,生成式AI投资占比将达到30.6%。
随着科技的发展,每一代新技术都在此前基础之上加速进化,新技术被大规模实际应用所需的时间正在不断缩短。相较于历史上电力和互联网等的技术扩散,AI的渗透速度显著加快:摩根斯坦利数据显示,生成式AI 从chatGPT 发布以来仅用1年便实现10%的市场渗透率,并预计 2025 年将成为 GenAI 商业化的分水岭,到 2028年 GenAI 的市场规模将突破 1.1 万亿美元。AI技术正在形成一个“技术创新→产业转化→行业应用→反哺研发”的良性循环,加速促进技术经济系统的协同进化。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