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资讯

安徽为全国家电强省,科技与消费升级拓新篇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8-07

1、四十载深耕铸就千亿产业,规模领先,基础雄厚

传统优势产业,40 余年铸就数千亿规模产业集群。家电产业是安徽传统优势产业,回顾安徽家电产业发展历程,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经过 40 多年发展,历经国企改制创牌→资本引入规模扩张→承接产业转移,目前进入生态聚合阶段,已构建数千亿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产业基地。

第一阶段(80 年代至 90 年代)改制创牌阶段:上世纪 80 年代,受益改革开放后内需快速扩张,中国家电产业迎来蓬勃发展期。安徽省成功抓住了产业红利,美菱、荣事达、扬子等省内品牌相继问世,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产线方式开启家电产业高速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后,国内家电产业需求端快速增长,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成为“新三大”,本土家电企业或通过国企改制或通过民营创办纷纷成立,在这一阶段安徽省内美菱、荣事达、扬子、万燕、黄山、天鹅等知名家电品牌也相继问世,通过引入国外技术以及生产线,实现快速突破。

1985 年合肥洗衣机总厂从日本引入大波轮新水流双桶洗衣机产线,1987 年美菱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引进的年产 10 万台电冰箱生产线建成投产,并在 1989 年推出的“181 大冷冻室冰箱”,引起“181”效应。美菱、扬子、荣事达等家电企业也成为当时明星企业,其中美菱、扬子生产的家用电冰箱和荣事达生产的家用洗衣机全国畅销。1993“八五”计划完成后,安徽家用洗衣机和电冰箱产量分别居全国第 2 位和第 3 位。据国家统计局,1985-1995 年间安徽省家用电冰箱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 1.6%上升至 16.4%,家用洗衣机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 1.5%上升至 13.4%。

第二阶段(90 年代中期-2000 年)引入资本扩张阶段:进入 90 年代,家电产能逐渐扩张,政府部门取消家电作为国家计划产品,行业进入到真正的市场化竞争阶段。该阶段地方政府和省内企业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助推产业扩张。一方面,省内企业通过上市、引入外资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1993 年,“皖美菱”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安徽省第一家规范化的股票上市公司,1996 年美菱进一步向境外投资者发行 B 股并在深交所挂牌。

1992 年合肥洗衣机总厂与香港丰事达投资有限公司、安徽省进出口公司合资成立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1994 年 3 月,中日合资合肥三洋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成立。另一方面,地方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头部品牌进驻。1995 年,博西家电集团在滁州设立博西华公司。1997 年,康佳集团与滁州市国资运营公司合资成立康佳集团最大的内销彩电生产基地。通过引入资本,扩张规模,安徽家电产业聚集的基础体系迅速构建,产业进入引领发展的快车道。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 1998 年安徽省家电“三大件”已呈领先态势。当年洗衣机产量 212.15 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 17.6%;电冰箱产量 120.52 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 11.37%;彩电产量虽然规模较小只有 45.49 万台,但当年增速 149.26%,扩张之势迅猛。

第三阶段(2000-2010 年)承接产业转移阶段:90 年代中后期行业竞争加剧,巨头崛起,安徽省立足省内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开始高起点、大规模、有针对性地承接家电产能扩张及产业转移。90 年代中后期家电企业竞争白热化,国内企业面临产能过剩、海外品牌冲击等多重考验,家电企业优胜劣汰加快,本土头部企业依靠更优的成本控制、更敏捷的反应速度以及对于渠道更强的掌控能力实现突围。

同时,2000 年左右行业拉开并购潮,头部企业开启产业链横向、纵向整合以及全球化布局,国内市场逐渐形成美的系、海尔系、格力系、海信科龙系、长虹美菱系、TCL 系六家营收过千亿的巨头主导的竞争格局。安徽省基于坚实的产业基础,开始高起点、大规模、有针对性的承接行业产能扩张及产业转移,美的、格力、海尔、惠而浦、博西华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先后落户安徽,“珠三角”、“长三角”、胶东半岛和国外家电资本和品牌的大规模流入打通了整个家电上下游产业链,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家电产业集群。2000-2010 年间安徽省四大件产量规模由 574 万台跃升至5349 万台。

第四阶段(2010-至今)生态聚合阶段:科技革命与消费升级交织推进,安徽省家电行业在品类拓展、跨界融合中寻找结构性机遇。随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成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不断提升,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场景化的家电产品成为了新时代家电消费的主力,家电产业链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慧家庭、泛家居跨界融合发展,产品功能向高端、智能、绿色、健康方向升级,产品类型向多样化、套系化、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演进。

为抢抓发展机遇,推动产业链锻长补短,安徽省立足传统家电制造优势,一方面支持家电、房地产、家具家装、建材、互联网等全产业链企业布局智能家居,赋能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上游制造端与新材料、新型显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行业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发力补齐小家电短板,丰富全品类产品,实施增品种行动。《安徽省加快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年)》提出到 2027 年,力争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 5000 亿元,其中小家电占比达 20%以上,智能家居占比达 20%以上。

产业规模领先,基础雄厚,“四大件”产量突破 1 亿台,居全国第 2。经过 40 余年积淀与多阶段发展,当下安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家电产业基地,全产业链总产值约3000 亿,尤其在大家电领域产业优势明显,全国每三台冰箱、每四台洗衣机、每五台空调就有一台“安徽造”。2024 年,全省家电“四大件”产量 10206 万台,增长6.85%,居于全国第二。其中冰箱产量居全国第一,洗衣机、空调产量居全国第二,彩电产量居全国第四。2024 年家电出口金额达 341.2 亿元,同比增长 14.6%。截至2024 年,安徽智能家电(居)产业有 4 家“灯塔工厂”,数量居全国第四,拥有智能家电产品(系统)260 余款。

集群清晰,一体两翼,多点开花。除总量领先以外,在区域产业发展层面,安徽家电产业集群也已构建完成清晰的发展体系。以合肥为主体、芜湖和滁州为两翼,马鞍山、六安、阜阳等多点发力的产业布局格局清晰。合肥、芜湖及滁州在家电产业发展上具备先发优势,其中合肥是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产业规模达到千亿。芜湖则深度牵手美的等品牌,是全国头部空调生产基地之一和重要的微型电机、小家电生产基地。滁州产业底蕴深厚,携手博西、康佳等头部企业。同时省内积极引导推动马鞍山、六安、蚌埠、宣城以及皖南皖北产业集群等地多点开花,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

头部企业竞争力快速提升,“13+1000”的“龙头+配套”体系完善。截止 2020 年,安徽省家电营业收入超 50 亿元的企业 9 家,其中超百亿元以上的企业 5 家,格力、美的空调产量占全国产量的 11.5%;海尔、美菱冰箱产量占全国总量的 12.6%;海尔、美的洗衣机产量占全国总量的 21.3%。受益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安徽省家电产业链配套体系逐步完善。在海尔、美的、格力、长虹、美菱、TCL、京东方、博西华、惠而浦、康佳、奥克斯、创维、尊贵十三大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形成了“13+1000”的“龙头+配套”产业体系。目前安徽省家电产业零部件配套率已达到 60%以上,合肥市家电本地平均配套率已达 70%,核心配套率 75%。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也吸引着安徽本地及省外就业人口加速集聚。据安徽省统计局,2013 年至 2023 年 6 月,安徽省家电从业人员增长 28.8%,2020 年达到 50 多万。

2、科技、消费双升级,剑指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科技、消费双重升级,撬动家电产业增长新动力。伴随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叠加消费者需求向多场景、个性化方向升级,家电产业整体迈入智能化、多场景、生态互联的新阶段。

一方面,科技升级驱动传统家电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慧家庭方向演进,大模型能力加持下家电智能决策水平进一步提升,具身智能拓宽家电服务边界。美国是全球最早进入智能家居市场的国家,据 Statista,2022 年美国智能家居渗透率已达 43.8%,到 2028 年将达 75.1%。中国市场方面,2022 年智能家居渗透率为 16.6%,相对美国仍有广阔渗透空间。从市场规模来看,2024 年我国智能家居终端设备规模达到 324亿美元。

预计 2028 年达到 520 亿美元,CAGR 达到 12.57%。在全屋智能体系中,智能家电终端为核心品类,2024 年占比 53%,市场规模约 170 亿美元,2028 年有望达 267 亿美元。从趋势上来看,近年来大模型取得突破性发展,端侧 AI 使得家电能够主动学习用户需求、迭代系统功能,根据用户习惯提供更主动的服务、更人性化的交互,从而持续升级用户体验,驱动家电的智能化水平向更高层级的决策智能演进。机械臂、仿生手、多模态感知等技术已开始应用到扫地机器人、空调等产品上,创造出全新的服务范式。

另一方面,满足消费者生活痛点,多场景便捷美好生活的新型家电大行其道。大家电产品功能向高端、智能、绿色、健康方向升级,产品类型向场景化、套系化、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演进。存量时代大家电户均保有量见顶,更新替代需求成为主要驱动。

本轮以旧换新周期中,各大品类中一级能效的绿色节能产品销售均明显增长,Mini LED、高刷新率彩电产品、新风空调、平嵌多门、大容积的冰箱产品、洗烘一体、10KG+大容量的洗衣机产品占比均有明显提升。同时随着消费者套系化场景化组合的偏好渐渐形成,传统的家电单品货架逻辑已逐渐转变为套系化、场景融合的解决方案导向。隐藏式家电融入家居、全屋智能享“精致懒”、高端厨房提升情绪价值等场景化需求成为主流。

小家电及新兴品类方面,其个性化以及便利的特征迎合 90 后、00 后年轻消费群体需求,社交电商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线上销售的增长,增量空间可观。2010-2024我国小家电零售量复合增速约 4%,远高于大家电的 1%,以洗碗机/空气炸锅/咖啡机/扫地机为代表的细分新兴品类成长性更佳。长期来看新兴品类对比欧美发达地区仍有广阔渗透空间。以吸尘器为例,2024 年中国吸尘器保有率为 43 台/百户,东欧/美国/日本/西欧均已达到 90 台/百户以上。

坐拥多重产业优势,安徽家电行业多生态发展潜力显现。总体来看,科技消费双轮驱动为家电行业提供全新增长动能。安徽省地处长三角和中西部的交汇点,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铜、铁等家电原材料矿产资源丰富,40 余年发展奠定深厚传统家电制造和供应链根基,在家电产品总量、配套体系、品牌汇聚等方面优势明显。近年来发力“芯屏汽合”、“急终生智”,集成电路、传感器、新型显示及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产业争先进位,为与以家电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融合和智能终端的打造提供肥沃土壤。

省域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期,在上述优势的推动下,安徽沿着家电新趋势的发展已初露头角。一方面,在白电、智能显示等优势产业围绕现有品类加大研发投入,做大做深,提升智能化水平的同时加大套系、场景化布局。以长虹美菱为例,2021 年发布“仰望”系列 5G 生态成套家电,在语音交互方面合作省内智能 AI 头部企业科大讯飞;2024 年发布行业首个白电垂领域 AI 大模型长虹美菱智汇家。另一方面,持续扩充品类,通过引入美的厨热智能家电产业园等项目带动热水器、烟灶、洗碗机等厨卫电器新品类强链补链。2021 年,安徽省将智能家电确定为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安徽省家电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