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资讯

Robotaxi 未来需求有望爆发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8-29

一、L4 级别自动驾驶并非遥不可及

目前智能驾驶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L2 级别,2025 年被称为L3 元年。根据盖世汽车网的统计,目前智能驾驶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L2 级别,L2 是基础,L2+和L2++则是在 L2 基础上,通过更强的硬件和算法,提供更接近“自动驾驶”的体验,但法律责任主体始终是驾驶员。而 2025 年普遍被认为是 L3 级别的元年,政策、商业配套逐步完善,多家车企规划量产 L3 级别辅助驾驶车辆。6 月11 日,小鹏汽车在北京发布其2025 年首款全新车型小鹏 G7,这款中型 SUV 也是业内首款宣称具备L3级算力的超级AI 汽车,引发资本市场和行业广泛关注。

目前 L3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例如法规滞后于技术,事故责任主体模糊。L3 要求驾驶员在系统请求时接管,但现实中难以实现。同时L3 级别车型成本较高,为实现 L3 所需的大量高性能传感器和高算力芯片推高了单车成本,消费者接受度低。

相对于 L3 级别的模糊性,L4 级别责任主体明确,落地场景清晰,规模化运营有效降低成本,存在比 L3 级别更早实现商业化的可能性。

(1)L4 级别自动驾驶责任主体明确,规避“接管困境”。要求驾驶员在系统请求时接管控制权,但人类从分心状态恢复到有效接管需要时间(通常需 5~10 秒),导致“接管窗口期”的安全隐患,事故责任在车企与用户间难以界定。而 L4 级别在设计的运行域(ODD)内,L4系统需独立处理所有状况,无需人类干预。责任完全由车企或运营商承担,如比亚迪L4泊车功能直接承诺“全面兜底”,消除了责任争议。

(2)L4 级别技术路径更适配封闭或限定场景。L3 的技术矛盾是,需同时满足“人类可接管”与“系统高可靠”,导致ODD 条件苛刻(如仅限晴天、高速公路)。系统一旦超出能力范围,强制退出可能引发事故。而 L4 的场景化优势在于优先在低速封闭场(园区、港口、矿区)或高度标准化场景(自动泊车、物流配送)落地。

(3)L4 聚焦B 端场景(如Robotaxi、无人物流),通过规模化运营分摊高硬件成本,商业模式更为清晰。相比之下,而L3面向 C 端用户,需兼顾成本与功能,商业化压力更大。总体来看,L4 通过责任全绑定、场景限定化、B 端商业化三大策略,绕开了 L3 的技术与法律泥潭。当前L4 在物流、泊车等场景已形成闭环,而 L3 仍需解决“人机共驾”的认知与伦理难题。未来随着车路云协同技术成熟,L4 或进一步向开放道路扩展,但L3 可能长期停留在过渡阶段。

二、核心零部件成本下行使Robotaxi 成本加速下行

国内外 Robotaxi 成本加速下行,而整体来说国内的成本优势更为明显。国外方面,Waymo 第五代整车成本约为 10 万美元,相比上一代成本大幅优化。而特斯拉Cybercab 预计 2026 年生产,量产后成本有望降至单车3 万美元左右,后续特斯拉Robotaxi 运营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特斯拉目标是降低至0.2 美元/英里。

国内方面,核心部件如激光雷达已实现国产替代,价格大幅下降,如感知部件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以激光雷达为例,截至 2025 年 6 月激光雷达成本相比2024年降幅超 50%,单价已下降至一千多元。

零部件成本的大幅优化也推动了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成本显著下行,亿欧智库预计 2025年城市 NOA 单车硬件总价低于一万元,高速NOA则有望低于四千元。受益于智能驾驶供应链成本的优化,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硬件总成本已从2017年第一代的100万元降低至27万元,未来三年有望再降低30%~40%。百度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整车成本相比于第五代下降60%,价格约为20.46万元。

文远知行 Robotaxi 车辆已实现不同产品共用 90%的零部件能力,公司预计下一代 Robotaxi 成本能够再降低 20%-30%。整体来看,成本端的多重改善将共同推动Robotaxi 成本加速下降,为其商业化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三、 Robotaxi 变革出行方式,潜在市场星辰大海

Robotaxi 可替代市场需求广阔。随着共享出行市场的持续扩展,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通过平台化、便捷化的网约车服务出行。根据小马智行招股说明书,预计中国2025 年出租车及持证网约车总保有量在 110 万台和 252 万台,而预计2025 年国内运营的 Robotaxi 数量合计为 6000 台,对应市场渗透率仍不足2%。

目前市场渗透率低的原因,一方面归结于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二方面是目前Robotaxi 的运营成本仍然较高。根据如祺出行招股说明书的数据,传统出租车/网约车和 Robotaxi 的单公里成本在不久未来将逐渐趋同,预计到了2026 年,传统出租车/网约车和Robotaxi的单公里成本相当。

2023年网约车/出租车运营成本约1.8元/km,Robotaxi 约 4.5 元/km,预计到 2026 年两者相当,2030、2035年Robotaxi 运营成本有望降至1.0/0.9 元/km,相当于人类司机的 42%、36%,预计届时将会有更多厂商及消费者选择 Robotaxi。根据小马智行招股说明书,到 2035 年,Robotaxi 保有量为415万辆,其中一线城市为 138 万辆,二线城市为 277 万辆,而同时出租车及网约车总量仅为 138 万辆,仅为 Robotaxi 总量的 1/3。

Robotaxi 未来空间不限于对网约车、出租车的替代,便捷性及成本将驱动Robotaxi 对私家车市场的替代。根据小马智行招股说明书的数据,2025 年预计私家车市场为 42355 亿美元,而共享出行市场仅为 2878 亿美元。而未来共享出行市场快速发展,2030-2035 年 CAGR 达到 10.0%。而根据 ARK invest 的预测,Robotaxi未来运营成本将低于私家车出行,并且更加便捷。同时考虑到交通工具为车最重要的属性,Robotaxi 的出行也将相应对购车群体有所取代。

考虑到 Robotaxi 模式的可行性以及成本下降带来的利润提升,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张。预计到 2030 年,Robotaxi 服务将进入商业化成熟阶段,并在全球主要地区进行部署。这样的规模效应将推动成本下降和乘坐效率提升,吸引私家车用户转向 Robotaxi。根据小马智行招股说明书,到 2025 年,Robotaxi 服务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6 亿美元,并迎来指数级增长,到 2030 年将进一步达到1192亿美元,到 2035 年将达到 4627 亿美元,发展潜力巨大。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