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资讯

等静压设备可用于全固态电池,实现致密化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9-01

固态电池新增等静压环节,用于实现致密化

固态电池中道新增等静压工艺,主要用于叠片后的致密化环节。等静压工艺应用于电芯成型后,通过均匀多向压力实现致密化,消除固固界面空隙,提升电解质与电极接触质量,改善离子传导率和循环性能。这一工艺有效解决界面贴合难题,是实现电池高能量密度和高稳定性的核心环节。

等静压优势:可解决固固界面接触问题,实现致密化

固-固界面致密化是全固态电池性能提升&量产的核心瓶颈。在生产过程中,正极、固态电解质与负极需堆叠形成稳定界面,但在循环过程中,固-固界面易出现接触劣化、孔隙残留与颗粒接触不足等问题,造成致密度下降,进而引发锂枝晶生成、抬高内阻、削弱离子传输效率,并加速性能衰减。为改善致密度,通常需施加超过100MPa 高压压实材料。传统热压与辊压因压力方向单一且分布不均,易产生边缘效应和层间滑移,难以实现三维致密化与一致性,从而限制性能提升。

等静压技术用于改善全固态电池固固界面接触问题,拉动等静压机成为核心增量设备之一。等静压技术基于帕斯卡原理,能够提高界面致密度、消除内部空隙,改善组件接触效果,从而有效降低内阻、减少孔隙率、延长循环寿命并提升库仑效率。经过等静压处理,离子电导率可提升 30% 以上,内部电阻率降低 20% 以上,循环寿命提升约 40%。这一显著优势正推动等静压机成为固态电池生产的核心增量设备。

等静压优势:多向均匀压制显著优于传统辊压

等静压以多向均匀压制显著优于传统辊压,全面提升固态电芯的致密性、结构稳定性与界面性能。

(1)单轴辊压:传统单轴压制仅沿垂直方向施加压力,易造成材料溢出、颗粒破裂、层间结构破坏及集流体变形,致密度常低于 85%,难以满足固态电池对结构完整性和致密化的高要求。

(2)等静压:等静压技术基于帕斯卡定律,在密闭流体系统中通过不可压缩介质向电芯各方向均匀施加高压(通常 >100MPa),促使颗粒重排、孔隙闭合,实现三维各向致密化,显著改善界面接触与结构完整性,突破单轴压制的物理极限。

以温等静压为例,可在 85°C、500 MPa 下实现超过 95% 的致密度,有效规避“边缘效应”“层间滑移”等结构问题,并显著降低晶界阻抗。以硫化物体系为例,压制后界面接触面积可提升超 40%,界面阻抗下降 50%–70%,显著增强离子传输效率与循环稳定性。此外,温等静压具备良好工艺通用性,适配不同尺寸与结构形态的电芯,无需额外模具更换,即可实现一致化压制。

温等静压工艺完美匹配固态电池需求

温等静压压力与温度区间契合固态电池致密化要求,是当前最优工艺路径。温等静压在中温条件下压制,可提升界面接触和致密度,又避免高温副反应。其温度区间与固态电解质稳定性契合,能在保持性能的同时改善界面质量。同时设备能耗和成本相对较低,具备产业化潜力,正成为电池厂商与设备商重点推进的工艺。

 冷等静压致密化程度有限,热等静压温度过高导致副作用突出。1)冷等静压:CIP工艺由于没有热作用,材料间的界面接触改善有限,难以直接实现高致密度,因此在固态电池电极和电解质成型中更多作为前处理手段。根据ACS Energy Letters 报道的实验结果,相比辊压约12%的电芯孔隙率,冷等静压可降低至约1.8%,而温等静压在材料高温软化的作用下,颗粒更易重排与压实,可将孔隙率进一步降低至约0.15%。2)热等静压:HIP在高温高压下能显著消除孔隙、提升密度和强度,常用于陶瓷和合金。但在固态电池中,温度过高会导致电极材料烧结、溶解,破坏整体结构稳定性。

冷等&温等静压生产资质更易获取

相比于热等静压设备,冷/温等静压设备介质稳定、安全性强,监管门槛较低、生产资质更易获取。冷、温等静压设备仅需取得A6 类超高压容器制造许可证即可投产;而热等静压除A6 外,还必须符合《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要求。其原因在于:冷、温等静压以液体为介质,即便在 600 MPa 下压缩率仅约 30%,泊松比较高,爆炸风险范围较低;而热等静压采用惰性气体,泊松比更低,300MPa即可产生约 6000 倍的膨胀效应,潜在风险显著更高。

等静压设备进出口受管制,但对固态电池用途影响有限

等静压设备进出口因瓦森纳协议需申请商务部许可,但对固态电池用用途不构成实质限制。中欧美对等静压设备的进口均无管制;出口限制基本一致,基本遵循国际瓦森纳协议,禁止设备用于军工用途。冷、温等静压设备在设计压力 ≥69 MPa 且腔径 ≥152 mm 时需申领许可证;热等静压设备则在设计压力 ≥207 MPa,且工作条件达到 ≥600 ℃ 且腔径 ≥254 mm 时触发管制。等静压设备出口管制主要针对军工用途,固态电池等一般用途申请许可证即可,不构成实质出口限制。

国内外设备厂商与电池厂加速推进等静压设备研发

等静压&跨界玩家正加速布局等静压技术路线,聚焦固态电池关键成型环节

传统等静压设备厂商:依托超高压技术壁垒实现“能力复用”,加速实现向固态电池场景技术转化和设备落地。1)海外玩家:瑞典 Quintus 技术积累深厚,率先推动冷等静压设备在固态电池中的产业化应用,并扩展至温等静压方案,形成覆盖更广材料体系的产品组合。2)国内玩家:川西机器、钢研昊普与包头科发长期深耕热等静压领域,具备高温高压设备研制能力,正加快向固态电池场景的技术转化与设备落地。

跨界玩家:电池厂+锂电设备厂商携下游产线经验反向定义设备,推动固体电池等静压设备产业化落地。1)锂电设备玩家:先导智能率先探索差异化路径,开创性推出卧式等静压设备,以期在装载效率、自动化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利元亨则推出自动化立式等静压方案,通过自动上下料、在线检测等功能提升生产节拍与一致性。2)主流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比亚迪、LGES、三星 SDI 等已陆续启动等静压路径的验证与导入,推动设备选型与工艺工程化进程加速。

产业化加速推进:宁德&核心设备商加速推进等静压工艺量产

宁德固态电池研发与产线建设并行推进,政策支持强劲助力落地。宁德采用“硫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双技术路线,硫化物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达500Wh/kg。上海临港和宁德基地同步推进产线建设,2024年7月完成10Ah(能量密度450Wh/kg)等静压样品,2025年6月研发成熟度达4/9,预计年底贯通20Ah中试线(良率目标65%),并于2027年实现全固态小批量上车。

宁德等静压工艺专利体系布局完善,国产设备配套导入。截至2025年8月,宁德时代已公开 10 件等静压相关专利,全部为独立申请,涵盖卧式缸体、自动进出料、高压治具、参数控制与安全设计,技术覆盖全面,具备高度自主可控性。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