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种业产业链
1.1. 种业简介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即种子产业,是以农作物种子为对象,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上游核心产业,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农业创新发展的源头动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强基石。
种业具有壁垒高,投产周期长的特点。从全球范围来看,种业都属于前期科研投入大、投入产出周期长,历史数据显示新品种从研制、获取专利、审批、试验到推广至少需要 5 年以上的时间。“如果你控制了种子,便控制了世界”,种子作为决定粮食产量的核心因素,正在支配全球农业市场的发展格局,成为国际农业竞争乃至国际经济竞争的关键。
目前,全球种业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跨国企业(如拜耳、先正达)通过技术、资本优势主导市场。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食品种子一直存在单产水平低,大豆、蔬菜等部分农作物种子相对依赖进口的情况。
中国拥有世界上约 7%的耕地,要满足全球 20%的人口口粮;同时我国又时常面对各类自然灾害、瘟疫等事件的发生,要做到确保谷物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国必须突破耕地、水、热等资源约束,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1.2. 种业产业链
目前,全球种业已经形成育种、制种、销售三大环节为主的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其中,育种是农业生产活动产业链中上游的关键环节,相当于种植业中的“芯片”。农业生产流程一般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耕作,播种及栽植,田间管理,收割及农田运输。
在上游端,种子的培育成为上游端最重要的一环。除此之外,肥料、农药,以及现代化农业中的农业机械也是上游的组成部分。上游的这些农资原料占去了农户生产农作物约 40%的成本。农业生产活动产业链的中游端涉及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下游方面主要是农产品收割完成的后续应用,例如食品,工业加工,畜禽饲料等用途。
2. 种业产业链政策
2.1. 国家种业产业政策
2020 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此后行业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于 2021 年 7 月 9 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此次中央下发的《行动方案》是继 1962 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的关键里程碑。近年来,我国种业行业政策围绕“种业振兴”核心目标,从顶层设计、科技创新、市场规范、财政支持等多维度持续发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在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方面,2022 年 3 月实施了《新种子法》,进一步完善了行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垫定坚实的基础。在科技创新与资源保护方面,出台了《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等多项配套政策,加快我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另外,农业农村部通过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开启了我国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的商业化之路,行业迎来历史性变革。
2023 年 12 月,农业农村部批准国内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相关生产经营许可证涉及多家种子上市公司,包括大北农、隆平高科、丰乐种业、登海种业等。这是继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后,为种企面向市场销售转基因种子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
3. 种业行业发展现状
3.1. 国内种业市场规模和竞争格局
整体来看,我国种业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自 2016 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在全球种子市场规模占比约五分之一,当前全球种业市场呈现由中、美构成的双寡头局面。根据《2024 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数据,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 2023 年达 1563.04 亿元,同比增长 17.31%。其中,四大作物占比合计超过 60%,包括玉米 30%、水稻 15%、小麦 15%、大豆 4%。
从竞争格局来看,我国种业市场种企较多,面临科研力量较弱和行业集中度较低的问题。据《2024 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数据,截至 2023 年末,全国纳入农作物种业统计的持有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达 8721 家,但资产总额在 10 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 40家,占比仅 0.4%;75%种企年营收低于 1000 万元。
2023 年全国种子企业科研总投入为75.62 亿元;其中最具竞争实力的 121 家“育繁推一体化”持证企业,科研总投入 32.21 亿元;研发投入超过 300 万元的种业企业有 286 家,占比仅 3.3%;44%的种企完全没有研发投入。
我国种企育种研发水平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普遍落后,研发投入强度不足,研究与商业化相分离,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数据,2023 年中国种业市场共实现种子销售收入1257.77 亿元,其中种子销售收入前 5 名企业合计销售收入为 155.32 亿元,仅占种子销售整体市场的 12.35%,市场份额占比小,行业集中度低。
相较于国际种企巨头仅 10 家左右,占据全球超过 50%市场份额,我国种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3.2. 2024 年我国进入生物育种商业化元年
目前,转基因农作物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实现种植销售,其在抗虫耐除草剂、提升单产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023 年 12 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农业农村部批准国内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相关生产经营许可证涉及多家种子上市公司,包括大北农、隆平高科、丰乐种业、登海种业等多家种企。这是继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后,为种企面向市场销售转基因种子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转基因品种在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后,需通过品种审定获得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可以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但是仍限于指定区域进行。自我国进行转基因玉米、大豆试点种植以来,试点面积从 2021 年的 200 亩扩大至 2024 年的 1000万亩,并将在 2025 年扩大试点,转基因产业化持续扩面提速。
2024 年,农业农村部共计批准发放 64 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 17 个转基因大豆品种;2025年 4 月,农业农村部再次公布 97 个转基因玉米和 2 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初审。涉及大北农、登海种业、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万向德农、垦丰种业等多家种业上市公司。
未来,预计我国转基因玉米、大豆的品种审定将进入常态化运行,更多种企有望获得相关品种审定。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