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利用在线平台将平台用户的需求与平台上注册可提供服务的司机和车辆进行实时匹配。网约车服务利用在线平台整合乘客的需求及车辆及司机提供的服务。网约车平台通过匹配网约车及司机进行预订,提供将乘客运送至他们选择的地点。乘客支付车费,司机则透过订单获得收入。
价值链分析
网约车产业链包括上游车辆及技术服务提供商,中游网约车平台及下游终端用户。上游车辆供应商主要提供网约车平台业务发展所需的车辆工具及服务,如汽车销售、汽车租赁及维护等;中游网约车服务提供商主要分为网约车平台及聚合平台。网约车平台分销订单、规划路线并提供个人及商用的车辆相关综合服务。
网约车行业市场规模
2020年,因COVID-19疫情,网约车市场规模减少至人民币1,857亿元。2022年,由于COVID-19的影响、全国疫情反复加剧及出行限制导致中国网约车行业的衰退。2023年,随著疫情管控全面放开以及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这些政策整体上对网约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持续更新惯例及标准确保行业的未来发展。网约车市场于2024年达至人民币3,121亿元,且该市场将按17.5%的複合年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9年将达至人民币6,985亿元。
中国网约车市场的市场驱动力
BEV应用的持续扩展:相较于传统内燃机汽车(ICEV),纯电动车(BEV)的总拥有成本更低且更为环保,故更有可能成为提供网约车服务的主流车型。例如,于提供优质网约车服务的典型车型中,BEV的平均总拥有成本不超过每月人民币5,000元,低于ICEV的平均拥有成本每月约人民币6,787元。BEV的成本较ICEV低,主要因为能源成本及维护成本。
BEV的初始购买成本通常高于燃料车,此乃由于BEV的研发成本仍相对较高,且目前尚无规模效应。未来,随著电池技术的不断改进及生产规模效应的逐渐形成,预计BEV的边际成本将持续下降,推动BEV的购买成本进一步减少,从而增加更多BEV于网约车市场的应用。
合规车辆及司机的供应不断增加: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开始发放网约车营业执照以规范行业准入门槛。政府积极推动网约车行业合规,并出台政策,禁止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恶性竞争、维持行业稳定发展,并为网约车服务供应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此外,随著成本结构改善以及吸引和留住司机对于提升盈利能力及把握市场份额越来越重要,部分出行服务提供商已开始发展其能力,以增加对车辆生命周期的控制及向司机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支持。对车辆生命周期的控制亦将增加网约车市场中合规车辆及司机的供应。拥有对车辆的控制自然意味著出行服务提供商能够部署更多合规车辆并逐步减少不合规车辆的规模。随著对车辆的控制增强,出行服务提供商亦可能于要求驾驶员获得必要执照时拥有更多影响力,因为许多司机可能自出行服务提供商或在出行服务提供商的帮助下租赁或购买车辆。
聚合模式对网约车市场演变的影响:网约车行业的聚合模式为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显著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此模式整合来自多平台的资源,优化订单匹配准确度及效率,进而减少乘客等待时间,提高车辆利用率。同时,聚合平台拥有自己的存量用户,比如导航用户,当他们转换为网约车用户后,比传统网约车平台开发新用户的成本低。通过採用聚合模式,网约车行业龙头与其他平台建立互利的合作伙伴关係、降低获取及留存乘客的成本,共同建构蓬勃的产业生态圈。该战略转型不仅为平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亦有助于降低营运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及提高服务质量。
2021年至2024年,来自聚合平台的订单总数显著增长,由23亿份增加至42亿份。其中,高德的表现尤为亮眼,其订单量由13亿份增加至22亿份,複合年增长率为20.3%。高德在来自聚合平台的总订单中所佔份额由2021年的57.0%增加至2023年的67.0%。长期而言,积极採用聚合模式将促进整个网约车行业的稳健发展。通过资源共享、互补合作,其能应对市场挑战并实现行业内的可持续增长。
满足各种出行场景:网约车市场的持续繁盛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多元化出行服务及对特定用户群的定制服务组合的双重驱动力。从具成本效益的经济乘车到高级行政及豪华选项,一系列的服务类型不仅满足横跨若干场合的多元化乘客需求,亦展示平台的适应性及灵活性。针对特定用户群的定制服务,如无障碍功能及宠物友好车辆,进一步凸显行业对多元及以客户为中心的不懈追求。该等服务不仅提升网约车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亦提升市场吸引力,推动行业持续扩张及创新。随著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社会需求日益多元,网约车市场将不断探索新服务领域,持续满足乘客的个性化需求,并驱动行业持续稳健增长。
网约车渗透至低线城市,激活庞大的消费者群体:网约车市场的增长动力乃受其服务习惯不断渗透的推动,特别是由一线城市扩散至二线及以下城市。该趋势不仅展现网约车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潜力,亦激活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低线城市(包括三线、四线及以下城市)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随著经济的稳定增长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些区域的居民对便利高效的客运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网约车服务凭藉灵活性、便利性及相对可负担的价格,逐渐成为低线城市居民的新选择。消费者越来越惯于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预订车辆,并享受个性化及按需提供的出行服务。
网约车平台亦通过推出迎合地方消费水平的服务及价格策略适应低线市场的特徵,并通过进行本地化市场推广吸引更多用户。移动互联网及移动支付技术的广泛应用亦增加低线城市居民对在线服务的接纳度及使用频率,为网约车平台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司机及车辆许可证数量签发加速,而出行平台许可证签发依旧缓慢:监管机构加快发放网约车运营许可证及执照,对网约车行业的增长大有帮助。近年来,司机及车辆许可证数量显著增加,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由2021年的3.9百万张增长至2024年的7.5百万张,同期车辆运输许可证由1.6百万张增加至3.2百万张,複合年增长率分别为23.8%及27.2%。
合规性的改善不仅促进乘客的信赖度及满意度,亦使平台能够更有效地管理风险及保持质量及安全标准。网约车平台拥有更多合规驾驶员及车辆便能提供稳定、高效的服务,并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及推动行业增长。然而,从网约车平台的角度来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的签发并未加快,部分城市甚至对已取得许可证的平台加强管理并对不符合要求的平台吊销许可证,这将会提高整个网约车行业的准入门槛。
中国网约车市场的挑战
对用户而言-价格与体验之间的选择困境:目前,在中国网约车市场上,快车和专车是两种最主要的服务类型,而用户经常面临价格与体验之间的选择困境。一直以来,缺乏具有始终如一的高质量及智能乘坐体验的物有所值的选择仍然是用户的主要痛点。虽然专车出行服务通常提供卓越的用户体验,但其高昂的价格导致其在网约车市场的渗透率低。另一方面,快车网约车服务目前拥有大量不同质量的车型。目前,光是中国最大的网约车服务提供商就使用了超过200种不同的快车车型提供快车网约车服务。由于车型繁多,用户可能无法每次行程都获得一致的网约车体验。
对司机而言-车辆总拥有成本高昂且缺乏对司机关怀功能:平均而言,车辆总拥有成本佔司机总收入的约55%。高昂的车辆总拥有成本阻碍了司机增加其淨收入。这种情况往往导致网约车服务提供商的司机留存率低,对该行业构成相当大的挑战。摊销每月购买成本或每月租赁成本是车辆总拥有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司机通常没有机会选择可提供相当低的车辆总拥有成本的出行运营车型,从而限制其实现成本效益的能力。
车辆总拥有成本的另一主要组成部分为汽车保养成本,包括保险、维护及维修成本。司机的保险成本指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险费用,并视乎该车司机须就相关损害赔偿承担法律责任的交通事故的频率及有关事故的严重程度而定。此外,汽车维护及维修服务通常需要司机无法控制的停车时间。汽车保养店通常亦缺乏定价透明度及服务质量保证。该等因素大幅增加了司机的运营成本。于2024年,中国网约车司机每个工作日平均开工约10小时。传统车辆通常缺乏对司机健康和便利性至关重要的司机关怀功能,包括主驾座椅通风、可调节腰部支撑、主驾休息模式,及支持订单接收的交通热图。
对于网约车服务提供商而言-合规成本高昂及合规司机及车辆短缺: 由于行业的监管审查日益严格,网约车服务提供商亦面临高昂合规成本以及合规司机及车辆的短缺。合规成本高昂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车辆服务年限及配置有具体要求,由此防止降价。2.商用车保险成本高于私家车。3.政策要求安装车载设备,导致额外开支。
网约车行业发展的其他挑战:近年来,随著网约车行业持续扩张,其发展亦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网约车行业运力不断增加,加剧司机之间的竞争,导致收入减少。同时,部分网约车平台对司机资格要求不严,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并存在安全隐患。跨平台订单转卖亦损害司机利益,降低其收入,而平台所收取的隐藏高额佣金亦进一步侵蚀司机的利润空间,加剧其经济压力。此等挑战均对中国网约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风险。此外,开发自动驾驶出租车或会对网约车平台提出更高要求,而自动驾驶出租车技术不足的该等参与者或会在此趋势中失去其市场地位,因为自动驾驶出租车在运营成本及管理方面具有相对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