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
游戏是人类在满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追求精神满足的一种行为方式,自古以来就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随着近代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电子游戏逐渐成为主流的娱乐形式,通过电子设备实现互动体验,满足了现代人对精神娱乐的需求。
电子游戏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多个关键里程碑标志着这一产业的持续创新与演变,塑造了其多样化、社交化和移动化的特质,成为当代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编剧、音乐家和美术家参与其中,使得游戏叙事更加丰富和成熟。
像《最终幻想》《黑神话:悟空》这样的游戏,通过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艺术体验,成为数字时代的新艺术形式;而诸如《马里奥》系列、《魔兽》系列等跨文化 IP,甚至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推动了全球玩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使得虚拟世界超越国界,成为新的文化交流平台。
电子竞技和电子体育的兴起,使游戏文化进一步扩展,吸引了数百万观众和粉丝。像《英雄联盟》《DOTA》《王者荣耀》等游戏,在全球电子竞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为玩家提供了追逐荣誉和奖金的机会,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互动,奠定了电子游戏作为全球共享文化现象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对娱乐形式的不断追求,电子游戏行业已成为全球娱乐产业中最为活跃且具有巨大潜力的领域之一。除了庞大的市场规模外,电子游戏还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从儿童到成年人、从男性到女性,所有人群都能在电子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这种广泛的用户群体为游戏开发商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而电子游戏的市场价值不仅体现在其销售额上,还包括相关的周边产业,如游戏设备、周边产品、游戏直播、赛事组织等。这些衍生产业与电子游戏本身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与壮大。
电子游戏的核心五大要素中,除决定市场规模的玩家群体外,其他四项支撑行业进步的要素又分别可以归类为硬件(游戏引擎与图形和音频)与软件(用户界面与玩法)两类。回顾电子游戏的发展历程,硬件与软件的升级也分别对应了两大时期的行业进化之路。
回顾过往,我们认为游戏行业目前主要经历了硬件驱动进化与软件驱动发展的两段时期。其中,硬件驱动时期的主要游戏载体为街机与家庭式主机,在这一阶段终端设备的不断进化升级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而在软件驱动时期,游戏的主要载体则演变为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更加稳定、成熟、标准化的终端设备为各大游戏内容制作方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供其不断探索制作出更高效率发挥出现有硬件设备全部潜能的软件产品。
发展历程
电子游戏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娱乐方式,电子游戏通过电子设备提供互动体验,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娱乐的核心形式。除了娱乐功能外,电子游戏还通过全球文化传播、故事叙述的融合以及电子竞技的崛起,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互动性,成为现代娱乐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伽马数据统计,截至 2023 年,全球电子游戏市场总收入规模再次突破万亿规模,达到约 1.18 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游戏市场收入规模达到约 3030 亿,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电子游戏产业的发展可概括为两个主要阶段:硬件驱动时期和软件驱动时期。在硬件驱动时期,电子游戏的普及依赖于终端设备的不断升级和创新。
自1958 年《Tennis for Two》问世后,随着家用游戏主机和街机的兴起,硬件成为推动电子游戏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在这个阶段,中国因技术和政策的限制,未能参与到全球主机游戏的竞争中。
尽管如此,中国市场对游戏的需求依然旺盛,为后续网络游戏和移动游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 21 世纪,电子游戏产业逐渐从硬件驱动过渡到软件驱动。这一时期,随着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游戏开发者不再依赖硬件创新,而是转向开发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硬件潜力的高质量软件产品。
中国在这一阶段实现了快速追赶,借助网络游戏的兴起,迅速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之一。通过网络游戏和移动游戏,中国成功地从全球游戏产业的旁观者转变为重要的参与者和领导者。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数字娱乐领域的崛起。
硬件时代,中国缺席,任天堂、索尼与世嘉的三足鼎立
1958 年,电子游戏产业的序幕由《Tennis for Two》拉开。进入 20 世纪60 至 70 年代,电子游戏和游戏机相继问世。1972 年,Magnavox 公司与拉尔夫·亨利·贝尔合作推出了首款家用游戏主机米罗华奥德赛,而雅达利公司开发的街机游戏《Pong》凭借按次投币的付费模式和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中的成功风靡一时,推动了电子游戏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电子游戏从实验室逐步走入家庭,便携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开启了家庭娱乐的新时代。在主机大战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末),家用游戏主机逐渐占据主流市场。任天堂、世嘉和索尼等公司先后推出了如 Famicom红白机、Mega Drive、PlayStation 等知名主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内容生态变得至关重要。
任天堂通过开发自研游戏并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建立了丰富的内容生态系统,奠定了其在主机市场中的霸主地位。相比之下,世嘉在内容生态建设上的不足,未能撼动任天堂的市场地位。索尼则凭借高配置的画质和强大的第三方支持,通过推出 PlayStation成功打入市场,成为主机三巨头之一。
在硬件驱动的游戏时代,中国游戏行业因技术水平与政策限制未能参与其中,只能在国际市场外徘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市场对游戏的需求低迷。相反,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游戏厅成为许多年轻人主要的娱乐场所,尽管大多数设备是盗版,但这些游戏厅依然吸引了大量玩家,展示出中国游戏市场的巨大潜力。
根据 NYC Data Science Academy 所统计的数据,仅在 1993、1994 年两年内,中国一线城市的游戏厅每年总收入就已超过了 10 亿元人民币,其中仅北京地区就有超过 3000 家游戏厅,年营业额达到 3 亿元。此外,整个中国市场的游戏机销售和运营总额在 1994 年也已达到约 30 亿元人民币。这些数据表明,即便是在缺少正规游戏设备的环境下,国内玩家对游戏的需求依然强劲,这也为中国日后成为全球游戏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奠定了基础。
虽然中国未能直接参与全球主机游戏市场的竞争,但这种强劲的市场需求为日后中国本土游戏企业的崛起铺平了道路。随着网络游戏和移动游戏的兴起,中国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市场定位,并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游戏市场之一。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环境的改善,中国游戏行业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软件时代,中国崛起,依托 PC 等成熟平台的内容盛宴
20 世纪末,随着个人电脑和网吧的普及,电子游戏平台逐渐从专业设备转向了更为标准化和亲民化的个人电脑。这一时期,大量主机端游戏开始推出PC 移植版,使得游戏在大众中得以广泛传播。中国的许多“游戏大厂”正是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尽管 PC 端游戏解决了国内玩家因缺乏硬件设备而无法畅玩的难题,但早期的单机版 PC 游戏却受到盗版猖獗等问题的严重影响,大量游戏项目难以实现销售盈利,导致中国的单机游戏市场仅在短时间内兴盛,随后陷入了漫长的低谷期。推动中国游戏行业迈向第一个发展高峰的关键在于网络游戏的兴起。进入21 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多人游戏(MMORPG)迅速普及,并成为主流。
这一时期,网络游戏采用的“点卡”模式,通过游戏时间与内容的收费机制,成功绕过了盗版问题,保障了游戏项目的盈利。这种模式的成功,使得大量网络游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占据了市场。《大话西游》《梦幻西游》《传奇》《魔兽世界》等游戏成为这一潮流的代表,推动了中国网络游戏的全面崛起。这些网络游戏不仅改变了玩家的游戏方式,更使得游戏从单纯的娱乐形式,进化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玩家通过互联网可以与全球的其他玩家互动,建立虚拟社交网络,结交朋友、组建公会,并在游戏中共同完成任务。这种互动性和社交属性大大增强了游戏的吸引力和用户黏性。与此同时,社交平台的崛起进一步为游戏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游戏直播和电竞比赛等形式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推动了游戏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像Twitch 和 YouTube Gaming 这样的知名直播平台,不仅为玩家提供了展示技
巧的平台,还为职业玩家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进一步扩大了游戏产业的影响力。在这一时期,个人电脑逐渐成为电子游戏的首选平台。相较于主机手柄,键盘和鼠标的操作更为复杂和多样,能够支持更为精细的游戏操作。这一特点使得游戏软件开发商不再局限于研发新的硬件设备,而是专注于最大化利用现有的键盘和鼠标,以提升游戏的操作体验和复杂性,从而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个人电脑凭借其强大的操作能力和便捷性,成为网络游戏时代的核心载体。
尽管个人电脑成为最重要的游戏设备,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游戏的普及,但随着游戏对于电脑配置要求的不断提高,一台高配置的个人电脑也成为了许多玩家游戏体验上的障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手机及其上的移动游戏迅速普及,进一步提升了游戏的亲民化与普及化。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远超个人电脑,且移动游戏对硬件的要求相对较低,给玩家的经济负担也更小。
以《王者荣耀》和《原神》为例,这些主流的手机游戏可以在价格相对低廉的设备上流畅运行。根据Android Central 数据,《王者荣耀》可以在一款售价不到 1000 元人民币的手机上流畅运行,《原神》对设备的要求相较之下稍高(约 2000 元的手机可以达到较好的游戏体验)。
而相比之下,一台能够流畅运行这些游戏的高配置个人电脑通常需要至少 5000 元人民币,甚至更高。这种门槛的降低使得更多玩家能够轻松参与到游戏中,也在便捷之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移动游戏市场的迅速增长。自 2010 年起,移动游戏在资本的推动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并在 2013 年出现了井喷式增长。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和智能手机性能的提升,移动游戏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 2017 年,移动游戏超越端游,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
2021 年,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占到了整个游戏市场的 76.1%。虽然 2022 年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在 72.6%的高位,继续主导着市场的整体格局。
整体来看,移动游戏的崛起和繁荣不仅是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的体现,更标志着中国游戏行业从硬件驱动时代的被动局面,到软件驱动时代在全球市场中实现了华丽逆袭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使中国从游戏产业的旁观者变为全球行业的领跑者,还推动了中国在全球数字娱乐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行业趋势:设备便携与内容体验的双螺旋向上发展
游戏的演化趋势反映了玩家对便捷性与体验性的双重追求。端游、页游、和手游的发展历史展现了这两大需求的螺旋式提升。从早期 PC 端游的深度体验,到页游对便捷性的妥协,再到手游的普及,游戏形式不断调整,以适应玩家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变化。尽管移动游戏凭借便捷性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但端游市场凭借其优质的内容体验,依然吸引着大量核心玩家,这表明游戏行业的演进始终围绕着便捷性与体验性两大核心要素展开。
在当前阶段,小程序游戏凭借其低研发成本和高便捷性,成为游戏市场的“轻便”代表。通过更短的开发周期和更低的推广成本,小程序游戏迅速扩展了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微信等平台的推动下,成为用户随时随地进行轻度游戏的首选。这种“极致便捷”的模式满足了玩家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需求,尽管在内容深度和用户黏性上有所不足,但仍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增长潜力。随着玩家对游戏体验要求的提高,云游戏成为在不牺牲体验情况下追求便捷性的理想方案。
云游戏通过将大量的硬件性能需求转移至云端,实现了对玩家设备要求的显著降低,同时保持了高质量的游戏体验。尽管目前仍面临网络延迟等技术挑战,但云游戏的潜力巨大,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5.1 亿元。这一方案代表了游戏行业在便捷性与体验性之间取得的平衡点,为玩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展望未来,VR 游戏有望成为满足玩家终极体验需求的进化方向。尽管 VR硬件目前仍面临如眩晕感等技术瓶颈,但其沉浸式体验在未来可能会彻底改变游戏的玩法。
随着硬件性能的提升和内容生态的逐步完善,VR 游戏有望为玩家带来前所未有的互动和沉浸感,成为未来游戏体验的终极形态。整体来看,游戏行业的发展路径始终围绕着便捷性与体验性的双螺旋进行演化。从小程序游戏的极致便捷,到云游戏的平衡之道,再到 VR 游戏的终极体验,游戏行业在未来将继续探索这两大核心需求的有机统一,推动整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