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妆品原料行业发展概况
①国内化妆品原料公司与国际公司差距较大
化妆品原料种类繁多,不同用途的原料生产技术差异较大,因此整体集中度不高。国际上,既有巴斯夫等依靠庞大的生产规模、丰富的技术储备实现多类型化妆品原料的全面覆盖的大型化工企业,也有德之馨、帝斯曼等依靠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稳定的客户资源而专注于特定原料领域的化工企业,还有少量大型知名化妆品品牌拥有独立原料生产工厂,如欧莱雅下属的原料开发和生产企业Novéal。
国际化妆品原料公司主要面向国际化妆品企业和国内高端化妆品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国内化妆品原料公司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储备、生产工艺、经营管理、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整体水平落后于国外。目前国内的化妆品原料行业以产品单一、生产批量较小的小型化工企业为主,主要面向国内中低端化妆品生产企业。
近年来,随着研发水平提升、生产经验积累,以维琪科技为代表的部分国内化妆品原料企业开始凭借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和全面服务逐步进入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的采购体系,带动了国内化妆品原料行业的发展。
②国际及国内化妆品原料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受益于下游化妆品行业的稳定增长,化妆品原料行业近几年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 QYResearch 的数据,2022 年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的销售额达 1,775 亿元,预计到 2029 年将增长到 2,2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3.6%。欧洲是最大的化妆品原料市场,约占 35%的市场份额,其次是北美,约占 32%的市场份额,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排名前三的厂商约占 18%的市场份额。思瀚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化妆品原料市场规模 2021 年达 110.74 亿元,2023 年预计达到 122.38 亿元。
2014-2021 年化妆品活性原料消费稳定增长,到 2026 年,全球化妆品活性原料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至 42 亿美元。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化妆品及其活性原料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一趋势为化妆品活性原料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10 年至 2023 年,国内化妆品活性原料市场的快速发展,多种活性原料年复合增长率普遍高于全球水平,尤其是化妆品活性肽原料,国内年复合增长率为 40.7%,几乎达到全球的 2 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化妆品活性肽原料的增速均远超其他活性原料。
③含肽化妆品需求扩大带动多肽活性原料市场规模扩大
活性肽在化妆品中最主要的作用是抗衰老、修护和美白。因此,含肽化妆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需求明显扩大。根据观研天下数据,2019 年全球含肽化妆品市场规模为 40.57 亿美元,2023 年达到 91.08 亿美元,市场规模在四年时间实现翻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化妆品消费迅速崛起,产品端呈现细分化、差异化的趋势,活性肽已经成为化妆品中非常重要的成分。
中国含肽化妆品市场增速较快,源于逐渐成熟的消费者对于具有抗衰老、修护、美白等功效的中高端化妆品的需求不断扩大,此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宽含肽化妆品的宣传与销售渠道,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倒逼行业经营规范化、产品功效标准化,有利于含肽化妆品市场规模扩张。
根据观研天下数据,近年来我国含肽化妆品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 25%以上,含肽化妆品行业处于行业快速发展阶段。2023 年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122.1 亿元,同比增长 27.06%,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全球及中国含肽化妆品市场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多肽活性原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Euromonitor 数据,2017 年至 2023 年,全球化妆品活性肽用量从 70.1 吨增长至 87.5 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3.76%,中国化妆品活性肽用量从 16 吨增长至 19.2 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3.09%。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化妆品活性肽原料市场规模在 2016-2021 年间保持 16.8%的年复合增速。预计到 2025 年达到 14.5 亿美元,到 2030 年达到 19.7 亿美元;中国化妆品活性肽原料市场规模以 18.2%的年复合增速从 2016 年的 6.3 亿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14.5 亿元,2023 年市场规模约为19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达到 23.2 亿元,并将在 2025-2030 年以 6.9%的年复合增速持续增长,到 2030年达到 32.4 亿元。
④活性肽逐步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抓手,中国原料品牌的技术竞争力逐步显现
近年来,随着化妆品活性肽原料在众多品牌中得到广泛应用,消费者对其关注度和认知度不断提升,国内外知名化妆品品牌相继推出含有活性肽的热门产品。
目前,活性肽在抗衰领域的渗透率仍低于其他主流抗衰成分,但不同于 A 醇、玻色因等品类单一的主流抗衰成分,活性肽的物质特性决定了其具有持续开发新原料的潜力。组成肽链的氨基酸数量或种类不同,或空间结构不同,以及通过仿生、序列优化、结构修饰、复配等技术挖掘创新,理论上可以研发出种类和功效繁多的创新结构活性肽。
活性肽这一特点不仅适配化妆品活性原料层出不穷,迭代迅速的行业发展现状,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新原料及其更优质功效的需求与期待,还契合当下越来越多的品牌商追求“独占”专属活性成分的趋势。在 2019 年往前 20 年期间,Sederma、Lipotec 和 ProCyte 等公司持续为全球化妆品行业开发多款经典活性肽原料,其中很多原料仍是目前市场主流。
近五年来,随着化妆品新规放开了国内原料创新的限制,以维琪科技为代表的中国原料品牌逐步显露了在多肽创新研发领域的技术竞争力,陆续开发了多种结构创新多肽原料,且已经获得市场认可,成为国际及国内知名品牌核心单品的核心功效成分。
(2)国内外多肽活性原料技术水平
①研发方面
国外同行业公司的多肽开发及工艺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Sederma、Pentapharm、Lipotec 等多肽化妆品原料的知名国际公司在多肽的基础研究方面已经拥有近百年的历史,并从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具有非常完备的肽数据库和广泛的全球性资源,因此在氨基酸序列的筛选、新型多肽产品的开发、功效实现、产品应用等方面具有更强的技术与资源优势。此外,国际头部原料公司在多肽的研究布局上,原创性研发的占比较高,除发现创新结构外,也深入研究结构背后的作用功效和通路靶点。
目前国内多肽化妆品原料公司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两个层次:仿制肽、化妆品活性肽的创新。国内多肽化妆品原料公司均从仿制肽起步,即参照国外公司公开的产品氨基酸序列实现 1:1 还原,在 2021 年公布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 年版)》中多肽原料为 78 种,而在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目录中有 1219 个涉及多肽的化妆品原料,许多国外批准的多肽化妆品原料尚未纳入国内原料目录中,国内多肽原料仍有大量可以仿制的空间。
目前,大部分国内公司仍然停留在仿制肽阶段,缺乏创新原料研发能力,国内仅维琪科技等少数公司具有创新结构原料的开发能力并已推出相关新原料产品。此外,对比国际同行业公司,国内公司缺乏对原料的系统性研究,在技术深度与产品矩阵丰富度方面还有待提高,目前整体上仍处于追随国外多肽原料公司的阶段。
②生产方面
多肽化妆品原料的生产制备方法分为化学合成、生物合成、分离提取三大类。化学合成分为固相合成法和液相合成法,生物合成分为酶解法、酸碱法、微生物发酵法和基因重组法等。目前国内外多肽化妆品原料主要的四大生产制备技术为:固相合成法、液相合成法、酶解法、基因重组法。
化学合成是目前行业的最主流的生产技术路线;合成生物技术(酶解法、基因重组法等)是未来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技术难度较高且技术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未大范围应用。
化学合成法是利用天然资源或简单分子,通过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烷基化反应、酰基化反应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合成具有特殊性能或较为复杂的化合物,然后经过分离、纯化,最终获得纯度较高的目标产物;酶解法是用生物催化蛋白质降解得到目标产物,酶的种类和水解条件的选择是制备关键;基因重组法是将动植物体内负责指导多肽合成的基因片段取出,转入酵母菌、大肠杆菌等宿主细胞中,基因片段与宿主细胞的基因进行重组,使宿主细胞拥有合成特定多肽分子的能力。
国内原料企业生产的多肽化妆品原料在纯度、含量、品质上不亚于进口原料。目前国际同行业公司基于研发创新和配方支持,对多肽的生产制备工艺围绕合成生物技术展开深入布局,如 Sederma公司在 2018 年开始布局通过使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肽类产品,而国内生产企业则多以化学合成技术为主,目前仅部分公司初步布局合成生物技术,但总体而言,合成生物技术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和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和应用层面我国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