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产业规划 >>  产业规划案例 >>  农林牧渔

现代农业产业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白皮书-思瀚产业研究院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3-12-05

第一章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1.1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回顾

回顾2019年,受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和衰退风险等重大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影响,世界经济增速降至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世界农产品产量增速放缓。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粮食产量连续 5 年站稳 1.3 万亿斤台阶,棉油糖生产保持稳定,果、菜、茶供应充足,生猪生产止降回升。

谷物种植结构调整继续推进。2019 年,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降;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下降,单产及总产增长。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达到 2.10 亿吨、1.34 亿吨和 2.57 亿吨。三大谷物总消费量达到 6.12 亿吨,较2018 年增长 0.41%。其中,稻谷消费平稳略增,小麦消费小幅增长,玉米需求整体放缓。贸易方面,稻米出口 9 年来首次超过进口,小麦、玉米进口呈增长态势。

大豆振兴计划实现良好开局。大豆生产继续回升,产量达到 1 810 万吨,同比增长 13.5% ;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继续下降,花生产量持续增加。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豆粕饲用消费同比下降 11.47%。大豆、油菜籽进口增加,花生净出口放缓。其中,大豆进口量达到 8 851.1 万吨,同比增加 0.5%。

其他作物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棉花产量下降。马铃薯产量维持在 1 亿吨以上,出口总量超过 50 万吨;受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棉花单产同比下降3.1%,总产量下降 3.5%,净进口量达到 179.8 万吨,同比增加 16.2%,美棉进口比例显著下降,巴西成为中国最大的棉花进口来源国。糖料、蔬菜、水果产量稳定增长;鲜或冷藏蔬菜出口量同比增长 3.5%,按人民币计价出口额同比增长24.9% ;鲜、干水果及坚果净进口量由 2018 年的 224 万吨增至 2019 年的 348 万吨,按人民币计价贸易逆差同比增长 63.4%。

猪肉产量大幅下滑,鸡肉产量增长明显。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延续,2019 年生猪存栏同比下降 27.50%,猪肉产量 4 255 万吨,同比下降 21.26%,但从下半年开始生猪存栏量开始环比上升;牛肉产量同比增长 3.56%,牛源供求依然趋紧,犊牛价格不断上升;肉羊养殖积极性高,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肉鸡生产大幅增长,白羽和黄羽肉鸡鸡肉总产量同比增长 11.40%,产能居历史高位;鸡蛋产能提升明显,产量同比增长 5.78%,蛋价及淘汰鸡价格高位盘整;奶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奶类产量保持增长;水产品产量基本稳定,7 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实现全覆盖,国内捕捞量下降明显,全国水产品养捕比达到 78∶22。

1.2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

根据国情分品种制订农业产业竞争力目标,从更广义的视角看待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按照传统观点,一个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备比较优势可以被认为具备竞争力。按照这个观点,2018 年中国谷物、油料作物和畜产品(不含禽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 0.8,即不具备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园艺作物和禽类产品具备出口比较优势。但是部分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公益性、社会性,不能仅以显示性比较优势等经济学指标来评判竞争力。守住“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战略底线是中国谷物产业最根本的竞争力目标。

谷物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也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较弱的农产品。但是中国谷物产业的竞争力目标是守住“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产业安全底线,并不是促进出口、参与国际竞争。2019 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给率达到 98.75%,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抵御突发事件冲击提供了坚实保障,也是中国谷物产业竞争力的现实反映。

园艺作物和禽类产品等农产品的竞争力目标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园艺作物和禽类产品等农产品具备较强的市场化属性,也具备较强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看,2018 年中国园艺作物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达到 1.94,是中国最具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类别。这类农产品的竞争力目标是进一步提升比较优势和产业竞争力,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从成本竞争力来看,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快速增加,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是推高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最主要原因。1992—2019 年,剔除物价上涨因素,中国小麦每亩人工成本实际增长了 1.7 倍,每亩土地成本实际增长了 6.2 倍。其中,2005—2019年,中国小麦每亩人工成本实际增长了 1.06 倍,每亩土地成本实际增长了 1.91 倍。2019 年,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人工和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分别达到 57.94%、63.27%、55.55%。

但是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均转换为农民收入,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成本也反映出农业作为就业“蓄水池”的重要作用。牺牲部分产业竞争力换取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在经济增速放缓、制造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转型期,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1978—2018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I)增长 2.61倍,年均增长 3.26%。其中,体现技术进步的技术变化指数(ETI)增长 2.03 倍,年均增长 2.81%,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的贡献约为 78% ;体现效率提升的技术、规模和混合效率指数(TSMEI)增长 18.88%,年均增长 0.43%。

以 2005 年为界,1978—2005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I)增长1.72 倍,年均增长率为 3.77%。其中,技术变化指数(ETI)增长 1.95 倍,年均增长 4.08%,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的贡献超过 100% ;技术、规模和混合效率指数(TSMEI)下降 7.71%,年均降幅为 0.30%。2005—2018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I)增长 32.72%,年均增长率为 2.20%。其中,技术变化指数(ETI)增长 3.03%,年均增长 0.23%,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的贡献仅为 10.45% ;技术、规模和混合效率指数(TSMEI)增长 28.82%,年均增幅为 1.97%。

与此同时,2005 年以来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开始迅速上升,主要农产品的贸易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从 2005 年的 14.6 亿美元增至 2018 年的 712.8 亿美元。农业科技进步未能驱动农业 TFP 实现有效增长是中国农业竞争力总体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是农业科技进步未能突破瓶颈的重要因素。2016 年,中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占第一产业 GDP 的比重在 0.76%,明显低于全国总科技经费投入占 GDP 的比重 2.12%。

因此,有必要坚持农业科技优先发展,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基础性、公益性科研领域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出农业科技综合解决方案。

1.3产业热点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食物系统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 GDP 同比下降 6.8%,湖北省的 GDP 同比下降 39.2% ;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3.2%,湖北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 24.8%。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力就业和居民收入也产生明显冲击。2 月底,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减少 30%,月均收入下降 7.9%。2 月和 3 月城镇劳动力失业率分别提高到 6.2%和 5.9%。扣除价格因素,第一季度,全部居民的人均收入同比下降 3.9%,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别下降 3.9% 和 4.7%。在国内疫情基本控制后,疫情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影响都明显减弱。然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到全球,对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冲击。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 年全球经济增长为 -3%,疫情的影响超过了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产业链视角,运用构建的 2017 年 149 个部门的中国社会核算矩阵(SAM 表),采用 SAM 乘数分析法从产业链视角全面模拟评估疫情对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和农民收入的潜在影响。该方法能够全面反映农业和其他国民经济行业间的所有直接和间接联系,同时,能够分析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根据疫情发展和管控措施,设计了高峰期、恢复期和正常时期三种模拟方案。模拟方案假设:高峰期为 1 月 23 日(武汉封城)到在 3 月的第一周,共 5周;假设恢复期为 3 月第二周到 9 月底;第四季度恢复正常。为了能够反映国际出口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将正常时期分为外贸需求未恢复和完全恢复两种情景,分别称为正常期 1 和正常期 2。最后,将三个阶段的经济影响进行汇总,以持续的时间长短为权重,估算国民经济在全年受到的影响。

模型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农业和农业食物系统的冲击显著。在高峰期:与无疫情基期相比,全国 GDP 下降约 25%,工业受创最大,下降近三成,服务业下降 24%,农业下降的幅度相对小一些,为 16%。在农林牧渔部门中,畜牧业和林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其次,种植业最小。畜牧业和林业 GDP 均下降 20% 左右,种植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下降 16% ~ 18%。在农业相关产业中,餐饮和住宿业、纺织业受到的冲击最大,GDP 下降超过四成,食品工业 GDP 下降 27%,中间投入品化学制品行业、批发和零售行业 GDP 分别下降 20% 左右。

由于政府的严格防疫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疫情得到较快的控制,这些负面影响持续的时间较为短暂。在国内的疫情基本控制后,疫情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和农业—食物系统的影响都显著减弱,然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到全球,疫情对中国的影响将变得更加持久,尤其是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经济和就业都难以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从全年平均来看,高峰期如果第四季度出口不能恢复,2020 年 GDP 的年增长率将仅为 1.2%,但如果第四季度出口能够完全恢复,GDP 年增长率将达到 1.9%。2020 年,农业和农业—食物系统的 GDP 增长率可能仅分别为 0.5% ~ 1.4% 和0.3% ~ 1.1%,低于正常情况下 3% 和 4% 左右的增长率。

高峰期劳动力就业受到较大冲击,全部行业的劳动力减少约 20%,相当于1.6 亿劳动力耽误了 5 个星期的工作。在恢复期,随着复工复产的步伐加快,农民工逐渐回到城市,疫情对劳动力的冲击明显减弱,全部行业的劳动力就业仍比基期低 3.5%,约 2700 万人的就业受到影响。在正常时期,只有当国内经济和出口贸易均完全恢复正常后劳动力就业才能恢复正常,但如果全球经济形势仍未能好转,外贸订单减少,出口企业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将导致 697 万劳动力失业。农业—食物系统的劳动力就业在高峰期下降 19.3%,在恢复期下降 4.8%,在正常时期就业接近正常,但如果出口贸易在第四季度仍无法恢复,比无疫情基期低1.3%,除农业外,约 48 万劳动力受到影响。

相对无疫情的基期,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年人均收入都下降 5% 左右,2020 年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增幅可能仅为 1% 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事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和住宿、纺织业等行业的劳动力和家庭受到的冲击将更加显著。

研究发现,作为基础产业,农业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农业 GDP 增加 1 单位,全部行业 GDP 增加约 3.4 个单位。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基本控制的后期,中国经济恢复仍面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相对来说,农业—食物系统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其他行业较小,出口占总产出的比重和进口占总需求的比重都小于 5%,且容纳了近 1/3 的劳动力。在疫情特殊时期,促进农业和农业—食物系统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和拉动就业,促进整个宏观经济增长。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国内外风险与挑战,必须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2019 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 6.6 亿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结果显示,预计 2020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6.7 亿吨,能够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全球农业已经进入风险释放和风险管控阶段,长期来看,中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贸易摩擦、外来物种入侵、动植物疫病等。必须坚持推动农业科技持续进步,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实现风险防控。

1.4中国农业产业“十四五”规划展望

“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恰逢“两个百年目标”交接、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等重要历史节点。总体而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五期交汇”。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维系当代人福祉和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农业部门的角度看,十四五时期是县级加快追赶超越步伐、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的重要阶段。要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把未来五年全县的农业农村工作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进行谋划,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以及重点任务、发展目标等,力争农业农村领域有更多的发展诉求上升到全县宏观战略层面,有更多的重大项目纳入到“十四五”全县乃至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库。这些基本代表了县级农业部门的心声。

1.4.1“十三五”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回顾

“十三五”期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具体表现在:

一是产品结构初步调优

2016—2019年,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调减286.7万公顷,大豆面积增加160多万公顷,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均有所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连续3年稳定在97.5%以上。

二是生产方式初步调好

“一控两减三基本”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农田有效灌溉系数为0.554,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均实现负增长,秸秆、养殖废弃物和农膜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

三是产业体系初步调顺

2019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经营收入14.9万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提升,共享农业、体验农业、中央厨房等农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2019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

四是相关改革深入推进

农业补贴制度不断优化,托市政策改革攻坚阶段顺利完成,信贷、保险支农政策力度加大,2018年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3万亿元,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3.46万亿元。

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产品需求总量仍然刚性增长、需求结构还会持续升级。这就仍然需要真正由市场引导,顺应从过去的“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1.4.2“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策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本框架建立,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中后期,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农业农村产业实现跨界融合。生物技术、数字资源等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弯道超车的加速器,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农业多功能性进一步拓展,乡村多元价值将更加凸显。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起点之高前所未见。在“五期交汇”的历史背景下,要进一步认清形势,针对上述十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握政策改革的方向,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

(一)在顶层设计上转向城乡融合发展

以往的规划在顶层设计的表述上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实际上是“城市主导、农村从属”的城乡发展思路。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社会现代化经济体系、民主政治、文化活力、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互联互通。

城镇化红利在于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而城乡融合发展则在于让规模、范围、集聚三大经济效应辐射到乡村。要加快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护、一体化运营,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是让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权利实现互联互通。要保障农民的“十大权利”,即保障农民在乡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以及城乡融合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就业创业、体面居住、医疗卫生、养老社保、公平教育、政治参与方面的权利。

(二)政策支持更多地向农村发展倾斜

以往的政策目标主要指向为农业产业支持。一个很典型的证据是,农业补贴的测算依据一度是按照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面积,而且基本实现了不减存量、保持增量。按照单位耕地面积所获得的补贴计算,中国农业补贴已经超过美国。

新时代则需要坚持农业产业支持和农村发展协调并行。未来的政策支持要更多地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等倾斜。而农村发展只依靠财政投入,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增强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10%村庄样本数据(约5.5万个村),2016年平均每个村集体全年收入仅为105.19万元,每年还要支出64.32万元的人员工资、办公物品支出等村集体办公经费。如果以中位数计,村集体收入仅8万元,支出2.5万元。

根据农村社会事业促进部门测算,一个村建设一个公共厕所,投入资金至少需要10万元。在这种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下,很难指望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修建基础设施、做好民生服务等“大事”。

未来,要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落实土地政策改革成效,千方百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放大产权制度改革经济效应,健全完善审批、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并创造实实在在的红利,释放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三)实现财政支农资金集约化和市场化使用

以往的规划主要依靠补贴、投资和工程项目等大幅增加财政投入。2003—2015年,国家财政支持农林水事务年均递增速度曾经达到21.2%。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2014—2018年连续五年增速在10%以下。

“十四五”期间,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会大概率地进一步释放,民生领域仍然需要财政资金补短板,其他多元化财政投入需求巨大。在这种背景下,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速大幅增长的空间有限。

未来的财政支农资金会更加整合集约使用,更多地发挥杠杆作用,激发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投入积极性。近年来,农林水事务财政支持资金探索使用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方式,采取因素法测算分配,就某一薄弱环节的建设内容按地区切块,加强对建设任务的绩效评估。例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参考了“大专项+任务清单”:以园区为单位投入,设立建设清单,直接验收建设清单项目。

与此同时,未来政府分配资源所依赖的项目制补贴方式会进一步改革。未来的农业农村支持手段会更多地依靠信贷、保险等市场化的方式,以大数据追踪的方式,实现市场化的精准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投入。

(四)农业产业支持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

以往规划的目标主要是支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增加。例如,农业部门一度把粮食年度产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这就造成无论是农业补贴,还是农业投资,其政策作用机制主要是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增加资源要素投入。从财政支农结构来看,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仍然占到农业公共财政支出的20%以上。而农业结构调整补贴一度在1%以下,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补贴是“十二五”之后才逐步增加的。

新时代的农业产业支持政策,一方面要继续保障农产品供给,让城乡居民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另一方面,则需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尤其是需要促进农业结构、生产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支持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耕地有序休耕、轮作,坡度较高的耕地有序退出耕种或进入后备耕地。

(五)统筹国际国内资源、市场、制度

以往的农业支持政策主要立足国内,对国际规则参与得较少。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政治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再平衡时期,传统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加速重构,我国面临大国战略性竞争的严峻考验。农产品消费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由过去的谷物消费为主快速升级到高级植物纤维、动物蛋白和脂肪兼重。此外,工业加工需求导致原料消耗增长。

尽管农业技术进步增产效应已经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消费增长的追赶,但是受到国内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约束,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农产品。根据虚拟土地贸易模型计算,2017年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25亿亩,而进口农产品折算耕地超过12亿亩。另外根据虚拟水贸易模型计算,2015年中国进口粮食相当于净进口了2005亿吨淡水资源。既然相当规模的农产品进口不可避免,那么就需要适应这一趋势。

“十四五”时期则需要统筹国内资源、市场、制度,根据土地和淡水资源来合理布局农产品进口来源,以市场需求的力量驱动国内外资源为我所用。在国际农业合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和多边体制改革。

(六)更加依靠信息化技术促进政策落地

以往的规划主要是靠自上而下的执行。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上而下”需要有相应的行政体制的保障,而这很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监督成本过高。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以往的规划和各种政策,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分层对接。涉及农业农村的规划和政策落地,经常需要村和乡镇干部核实、经过县(市、区)、再到省(区、市)层层上报。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改进了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方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虽然仍要激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但是在手段上可以更加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

例如,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电商的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前景,每个环节的农产品投入都会在线形成“记账本”,从而自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但是,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政策落实,需要考虑技术使用的成本收益。目前,给一台深松整地机加装能够准确测量上报深松作业质量的传感器,成本需要1200元,而深松整理作业补贴每亩40元。为了监督政策落实,一个传感器相当于作业300亩的补贴。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收益的平衡点会向低成本移动。在此之前,需要正确把握监督政策落实过程中技术监督执行与人力监督执行的对比关系。

总体而言,“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而且,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不会改变,农业小部门化的规律不会改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不会改变,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态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生态基础不会改变,国际国内“黑天鹅”“灰犀牛”交织的局面不会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趋势不会改变。新老因素叠加,将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编制难于以往。未来,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科学编制规划,提升规划的可行性。

1.4.3 农业产业“十四五”规划展望

“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也将迎来史无前例的转型升级机遇:首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升,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为高端农产品消费带来机遇。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高端农产品公共品牌,总量逐年递增,随着消费升级的推进,其需求机遇凸显。预计“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在产业增效、产品提质、生态改善、制度创新等方面切实发力。

1、发展高质量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乡村产业兴旺,高质量发展是路径。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为目标,注重市场引导和政策支持,强化改革助推和科技驱动,重点发展特色高效产业,促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2、打造高质量生态,解决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要全面贯彻“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切实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模式生态化,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3、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转变。

农业农村部官网9月3日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199号建议的答复称:“我部正在编制“十四五”种业发展规划,对基地建设作了专题研究和建设布局;同时,我部正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修改完善《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拟作为‘十四五’时期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的依据。”

此外,农业农村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支持现代种业工程建设,加大种子生产基地条件建设,推动基地县企合作稳定,为县域农业发展提供帮助,为农业用种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努力提高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 种业强国转变。

5、十四五是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判断十四五是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基于以下三大事实:

第一,中国国力迅速提升,已经具备在全球范围内筹划农业发展的国家实力。

第二,全球未开发农业资源仍然充沛,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仍然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利用世界农业发展潜力,填补区域空白,衔接产业链条缺口,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正合其时。

第三,中国农业企业成长迅速、农业技术发展成熟,造就了我国农业走向全球的深厚内功。以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雄师,以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为利器,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正逢其时。

判断世界发展态势对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总体有利,基于以下挑战和机遇的综合评判:

虽然世界发展依然存在下行风险,大宗农产品价格处于洼地,但是全球经济处于危机后的修复期,全球货币政策总体宽松,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强化经济改革,亚欧非国家积极响应中国倡导的“一第一,路一带”战略,世界经济恢复可期,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经济环境和农业发展环境实质利好。

第二,我国农业“走出去”越来越凸显“亲、诚、惠、容”和“和合”理念,强调共同发展和互利互惠,助力东道国的农业发展,赢得了民心,收获了友谊,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国际环境越来越有利。

第三,虽然海外农业经营风险凸显,但是我国农业企业走向全球的对外投资稳步增长,年均增速在20%以上,应对各种风险的战略工具逐步丰富,识别、应对和驾驭风险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备注:版权所有严谨转载,首次发布日期为2020年底。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1.1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回顾

1.2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

1.3产业热点问题

1.4中国农业产业“十四五”规划展望

1.4.1“十三五”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回顾

1.4.2“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策略

1.4.3 农业产业“十四五”规划展望

第二章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与研究

2.1现代农业行业相关概述

2.1.1现代农业的定义

2.1.2现代农业的类型

2.1.3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2.1.4现代农业的四大标准

2.1.5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1.6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

2.2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分析

2.2.1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2.2国内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2.3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分析

2.2.4农业产业园运营模式与典型企业分析

2.2.5“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章 全球及中国樱桃产业分析

3.1全球樱桃种植情况分析

3.2中国樱桃市场现状分析

3.2.1品种介绍

3.2.2产地分布

3.2.3中国樱桃收获规模

3.2.4产量供应

3.3中国樱桃进口分析

3.4樱桃产业发展前景

3.4.1市场需求端

3.4.2市场销售渠道

第四章 金禾天润企业介绍与发展策略

4.1 公司基本情况

4.1.1 企业名称

4.1.2 公司注册信息

4.1.3 企业股权架构

4.1.4企业简介

4.1.5企业主要运营版块架构

4.1.6企业优势

4.2 企业战略发展思路

4.3 价值体现

第五章 主要项目建设情况

5.1 胶州大樱桃现代农业产业园

5.1.1园区主导产业及规模

5.1.2园区个版块建设内容与投资规模

5.1.3胶州大樱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投资

5.1.4进度安排与进展情况

5.2山东•半岛田园综合体项目

5.2.1 项目建设规模

5.2.2建设目标

5.2.3项目投资情况

5.2.4 建设工期

5.3金禾天润无毒组培实验室项目

5.3.1 项目建设规模

5.3.2建设目标

5.3.3项目投资情况

5.3.4 项目生产规模

5.3.5 建设工期

5.3.6主要培育产品

5.3.7项目生产规模

第六章 企业未来运营战略规划实施方案

6.1战略布局

6.2资源整合

6.2.1平台及渠道资源整合

6.2.2金融支持资源整合

6.3投资与营销战略规划

6.3.1布局中国樱桃主产区及建立全国性营销平台

6.3.2打造中国创新型樱桃种植产业高地全面实现数字化管理

6.3.2实施品牌战略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6.3.1建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实现资产证券化

6.4战略规划SWOT分析

6.4.1项目规划SWOT分析

6.4.2投资项目SWTO战略分析

1、增长性战略(SO)战略

2、多种经营战略(ST)战略

3、扭转型战略(WO)战略与防御型战略(WT)战略

6.5金禾天润战略规划实施计划保障体系

6.5.1政府组织保障

6.5.2技术人才保障

6.5.3土地保障

6.5.4资金保障

6.5.5经营保障

6.6战略规划运营管理方案

6.6.1规划建设期管理

6.6.2运营期管理

第七章 企业发展风险情况分析

7.1社会稳定风险

7.1.1拟建项目的合法性

7.1.2自然及社会环境调查

7.1.3利益相关者调查

7.1.4相关部门及媒体态度

7.1.5同类项目调查

7.1.6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7.1.7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结论

7.2市场经营风险

7.2.1 市场风险

7.2.2 竞争风险

7.2.3 资金风险

7.2.4 组织管理风险

7.2.5 政策风险

7.2.6 其他风险

7.2.7 风险评估

7.2.8风险防范对策

第八章 企业项目发展效益与展望

8.1社会效益

8.1金禾天润项目建设与运营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8.1.2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致富”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