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微电子级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
1、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总投资金额为 90,220.78 万元,拟使用资金投入金额为72,000.00 万元。项目投资金额主要用于 6 条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的建筑工程费和设备购置费等投入,其中 2 条生产线以自筹资金先期投入。项目实施后,预计达产后年产聚酰亚胺薄膜 790 吨。
2、项目实施的背景及必要性
(1)PI 薄膜市场规模及产业链情况
聚酰亚胺薄膜(PI 薄膜)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薄膜类绝缘材料之一,在多个领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包括电工绝缘材料、挠性覆铜板(FCCL)以及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如柔性 OLED 显示、窗膜、新能源等新型应用。
聚酰亚胺薄膜具有优异的耐温性能、优异的尺寸稳定性、良好的厚度均匀性和高机械强度等性能。根据各主要下游细分应用领域的不同,聚酰亚胺薄膜还需具有以下技术要求和门槛:
1)电工绝缘用聚酰亚胺薄膜关键技术要求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能。
2)挠性覆铜板(FCCL)用聚酰亚胺薄膜关键技术要求有:①良好的挠曲性能;②与铜箔匹配的热膨胀系数;③受热后良好的尺寸稳定性;④良好的耐碱腐蚀性。
3)柔性 OLED 显示用聚酰亚胺薄膜关键技术要求有:①优良的光学性能;②高耐热性;③受热后良好的尺寸稳定性;④良好的耐弯折性。
4)导热用聚酰亚胺薄膜关键技术要求有:①烧结后拥有良好的导热性能;②良好的机械性能;③高玻璃化转变温度;④膜面高平整度。
5)窗膜用聚酰亚胺薄膜关键技术要求有:①良好的透光性能;②良好的隔热性能;③良好的抗紫外性能。
6)新能源领域,锂电池隔膜用聚酰亚胺薄膜关键技术要求有:①均匀的孔隙率和孔径;②耐电解液腐蚀;③良好的耐穿刺性能;④良好的热稳定性能。柔性太阳能用聚酰亚胺薄膜关键技术要求有:①良好的透光性能;②良好的耐候性能;③良好的耐弯折性能。
全球市场对聚酰亚胺产品需求不断提高,根据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十三五”新材料发展报告》,2017 年全球聚酰亚胺薄膜市场规模为15.2 亿美元,预计到 2022 年将达到 24.5 亿美元。全球聚酰亚胺膜材料市场规
模如下图所示:
聚酰亚胺薄膜产业链包含上游原材料聚酰亚胺单体(PMDA 和 ODA 及其他功能性单体)、中游聚酰亚胺薄膜及下游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电工、其他应用(新能源汽车、窗膜等)。下游产业不同的应用领域对聚酰亚胺膜材料性能要求存在差异。国内下游领域的发展迅速,已是全球聚酰亚胺薄膜行业重要的消费市场。聚酰亚胺薄膜产业链示意图如下:
(2)国内外 PI 膜制造企业格局
聚酰亚胺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呈现巨头垄断局面,技术封锁严密。与聚酰亚胺工程塑料、聚酰亚胺纤维相比,聚酰亚胺薄膜技术壁垒较高且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全球 PI 膜产能仍然主要由国外少数企业占据,包括美国杜邦、日本钟渊化学、宇部兴产、韩国 SKC 等。2017 年全球各大聚酰亚胺薄膜生产企业销售景气,美国杜邦、日本钟渊化学和宇部兴产等各大厂家的聚酰亚胺薄膜产品均在 FCCL、柔性 AMOLED、动力电池、智能手机等电子行业带动下健康发展,年产能均达到 2,000 吨以上。
未来,聚酰亚胺薄膜产业将随着电子行业发展而进行结构调整,亚太地区及国内市场将从中获益。 目前,国内聚酰亚胺薄膜生产企业共有 50 多家,大部分企业单线产能处于50 吨量级,总产能处于百吨量级。由于国内企业生产技术成熟度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国内企业产能远低于国外企业,国外企业垄断并控制了聚酰亚胺薄膜价格。国内聚酰亚胺薄膜制造厂商中约 80%采用流延工艺制造,仅少数厂商采用双轴定向工艺制造,主要生产普通的电工级薄膜、电子产品的覆盖膜、补强膜等少量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当前,部分国内生产企业已开始布局柔性 AMOLED用 PI,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离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从 2017 年开始,聚酰亚胺薄膜广阔的市场前景及国内产业现状引起众多企业及资本的关注,国内多家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布局化学亚胺法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未来几年,随着国内新建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量产,国内聚酰亚胺薄膜产能及技术水平与国际聚酰亚胺薄膜巨头差距有望进一步减小。
(3)公司高端薄膜材料发展战略需求
作为国内薄膜材料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与优异的产品质量已获得业界的认可,具备较强的产品竞争优势。公司在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利用自身技术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向高端功能性薄膜的战略升级转型。2016 年,公司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了聚酰亚胺薄膜实验室,专职从事聚酰亚胺薄膜研发工作,先后攻克了配方及生产工艺等多项关键技术。
2019 年,公司先行建设的两条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顺利试生产,成功实现了实验室技术的量化生产,多家客户已对产品开展试用。经公司不断优化产品各项指标、提升产品质量,目前产品已取得多家客户验证,这标志着公司已经具备聚酰亚胺薄膜相关制备工艺技术,并为聚酰亚胺薄膜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公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将近年来积累的生产工艺技术转化为发明专利成果,截至本报告公告日,公司已取得聚酰亚胺薄膜制备技术相关的 1 项发明专利,另有 4 项发明专利进入实审阶段,9 项专利申请正在受理。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将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紧跟高端薄膜材料市场前沿,加速推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产品,背靠稳定的销售团队和良好的市场基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
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
(1)国家有关政策鼓励加大聚酰亚胺薄膜研发生产
聚酰亚胺是一种主链上含有环状酰亚胺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属于特种工程材料,具有明显优于其它塑料的耐热性能,同时具备高强度、高电绝缘性、耐腐蚀和耐辐照等特性。目前,聚酰亚胺薄膜已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电力电气、能源交通等高新技术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 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以及 2017 年科技部印发的《“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均提出:要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技术及其材料,扩大新型显示材料规模化应用范围;聚酰亚胺薄膜属于重点发展的新型显示材料之一。
2016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三)发展化工新材料/工程塑料中提出要提升“聚酰亚胺等生产技术”。在发展电子化学品中提出要重点发展“聚酰亚胺和液体环氧封装材料”、发展印制电路板用“聚酰亚胺树脂”以及为柔性板配套的“聚酰亚胺薄膜”等。
2017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7年版)》:“聚酰亚胺及薄膜”被列入 2017 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目录,归属于“先进基础材料”下的“先进化工材料”。热塑性薄膜、高导热石墨聚酰亚胺薄膜和高铁耐电晕级聚酰亚胺薄膜均被列入其中。2018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提到,将聚酰亚胺薄膜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科技部发布的 2017 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中的“战略性电子材料”专项中明确支持“柔性显示器件用聚酰亚胺基板”;科技部发布的 2018 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中的“纳米科技”专项中明确支持“柔性电子器件用聚酰亚胺复合膜”。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版),聚酰亚胺薄膜属于鼓励类中第十一类第 14 项“纳米材料,功能性膜材料,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电子气、高性能液晶材料等新型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为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
(2)聚酰亚胺膜全球市场空间广阔,国内电子产业快速发展促进聚酰亚胺膜国产化替代
随着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工业等领域的高速发展,聚酰亚胺薄膜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根据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十三五”新材料发展报告》,2017 年全球聚酰亚胺薄膜的市场规模为 15.2 亿美元,预计 2022 年将达到 24.5 亿美元。其中,FPC、柔性显示屏和导热石墨膜将成为全球聚酰亚胺薄膜市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目前,美国、欧洲、日本是世界上聚酰亚胺最主要的消费市场,而未来亚太地区将会是最主要的增长市场,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是这一地区的聚酰亚胺薄膜市场的主力。
2017 年全球 FPC 厂家约 285 家,其中中国大陆 180 家,占总数量的 63%。中国是生产 FPC、FCCL 的世界大国,但配套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能力相对滞后,使得高端的聚酰亚胺薄膜高度依赖进口。聚酰亚胺薄膜国际市场主要参与者是美日韩企业:美国杜邦、日本宇部兴产、日本钟渊化学、韩国 SKC 等。国内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在 FPC 基材方面应用的高端聚酰亚胺薄膜依赖进口产品,这促使了国内市场发展高端聚酰亚胺薄膜制造的需求,高端聚酰亚胺薄膜国产化替代空间较大。
(3)公司是国内薄膜材料行业领先公司之一,掌握聚酰亚胺膜生产工艺
自 1998 年设立以来,公司致力于薄膜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是国内薄膜材料行业领先公司之一。公司主要产品 BOPP、BOPET、预涂膜等广泛应用于包装印刷和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客户遍布国内以及欧亚、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公司已形成以薄膜材料为主,木塑新材料和工程塑料为辅的规模化生产格局。
公司坚持将高端薄膜新材料研发和生产作为发展战略,积极实施重点项目的建设,重视研发进步及新产品的开发,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依靠科技兴企,推进公司由包装薄膜到高端功能性膜材料的战略转移。
2016 年,公司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了聚酰亚胺薄膜实验室,专职从事聚酰亚胺薄膜研发工作,先后攻克了配方及生产工艺等多项关键技术。2019年,公司先行建设的两条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顺利试生产,成功实现了实验室技术的量化生产,并送多家客户试用。经公司不断优化产品各项指标、提升产品质量,目前产品已取得多家客户验证,这标志着公司已经具备聚酰亚胺薄膜相关制备工艺技术,为本次发行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尽快达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4)公司已有聚酰亚胺薄膜业务的开展情况
截至本报告公告日,公司已有聚酰亚胺薄膜业务的开展情况:
1)相关设备调试情况、试生产状况
公司现有 2 条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于 2018 年 12 月开始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2019 年 6 月完成全部安装和空载调试工作并开始投料试车。投料后,生产线设备及配套设施运行稳定,成膜情况良好,产品厚薄均匀性、机械性能、电气性能等指标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试车达到了预期目标。2019 年 10 月起,聚酰亚胺薄膜产品进入送样验证阶段,公司研发、工艺、生产等部门根据客户的反馈意见持续优化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生产线的稳定性和产品性能稳步提升。
2)已签署及预计签署的订单金额
公司产品已通过部分下游客户验证并进入小批量试用阶段。截至本报告公告日,公司累计签署聚酰亚胺薄膜产品订单金额约 600 万元,公司目前暂未与下游客户签订约定供货量和价格的长期合同。
3)对公司本年业绩影响情况
公司现有的 2 条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暂未完全达产,另外,为实现公司聚酰亚胺薄膜的规模化生产,并为本次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做好技术积累,该2 条生产线在本年度将安排部分时间承担新产品研制工作,产、销量将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预计聚酰亚胺薄膜业务 2020 年实现销售收入约 2,000 万元,对公司当年经营业绩的影响有限。
4、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项目名称:高性能微电子级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
项目实施主体: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实施地点: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项目建设期:36 个月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根据对国内外聚酰亚胺薄膜产品市场需求分析,结合国风塑业实际情况及发展规划,本项目拟建设 6 条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其中 2条生产线以自筹资金先期投入,预计达产后年产聚酰亚胺薄膜 790 吨。项目投资估算具体情况如下:
5、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经测算,本项目建成达产后,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 12.68%(税后),项目投资静态回收期 8.4 年(税后,含建设期)。
6、项目报批事项及进展情况
本项目已取得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贸局项目备案文件和合肥市环保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环评批复文件。
7、项目建设用地情况
本项目于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龙山路与铭传路交口东北角进行建设,公司已取得项目建设用地的不动产权证。
此报告为正式可研报告摘取部分,个性化定制请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