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可研报告 >>  可研报告案例 >>  节能环保

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组件及柔性功能零组件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2-09-14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组件及柔性功能零组件产品。

建设地点:苏州市吴中区淞葭路。

二、建设单位、注册地址

建设单位:苏州万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苏州市吴中区淞葭路 1688 号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 10%,60%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低于 10%。智能制造水平较低,意味着后续发展潜力的巨大。

三、编制依据

1、《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

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3、《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

4、《信息产业发展指南》

5、《“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6、《中国制造 2025》

7、苏州万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资料以及对项目的要求

第二章 项目单位和项目概况

一、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苏州万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祥科技”、“公司”)注册资本4 亿元,2019 年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部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淞葭路 1688 号,主营业务为消费电子精密零组件产品相关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公司在消费电子精密零组件加工制造领域持续技术创新,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延伸制造链条,产品从消费电子领域逐步拓展到 5G 通讯、智能穿戴、新能源、储能等领域,构建了兼具完备性、协同性和通用性的制造体系,实现了产品的高质量、精益化生产。

依托完整的制造体系、快速的客户响应、稳定的产品品质等综合优势,公司积累了良好的客户资源,直接客户包括新普科技、惠州德赛、宁德新能源、欣旺达、三洋集团、瑞声科技等国内外消费电子产业制造商,产品最终应用于苹果、惠普、戴尔、华为、微软、三星、联想、华硕等知名消费电子终端品牌。

公司凭借优秀的研发及生产实力,被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企业”和“苏州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并被纳入苏州市“瞪羚计划”企业名录。

公司全面掌握了精密模具开发、精密冲压、快速压合、铜表面抗氧化、高效焊接、精密模切等核心技术以及自主的自动化研发能力,能够进行各类制程的集成、协同管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实现工艺优化,提升生产效率、提高质量稳定性,进而提升产品的综合优势,可对下游客户进行深度开发,自主拓展产品终端应用领域。

主要产品包括热敏保护组件、数电传控集成组件、精密结构件和柔性功能零组件等各类结构性、功能性和辅助性精密零组件,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等主流消费电子产品。同时,公司积极进行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自主研发的微型锂离子电池产品已开始批量生产并供货。

二、公司经营范围

研发、生产、销售:电子产品、金属制品、汽车零配件、自动化设备、模具;销售:绝缘材料、工业胶带、塑胶制品、包装材料;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道路货物运输;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三、项目内容概况

(1)项目名称: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组件及柔性功能零组件产品扩能项目。

(2)项目概况:本项目拟在公司所在地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淞葭路新建厂房,引进一批行业先进的设备、新增产线,打造自动化、先进的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组件产线并扩大公司柔性功能零组件产品产能。新建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组件有利于拓展公司产品的终端使用领域;柔性功能零组件产品扩能项目有利于解决公司产能限制,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3)建设地点:苏州市吴中区淞葭路。

(4)项目建设用地:约 15 亩(具体用地面积以实际情况为准)。

(5)项目总投资:22,780.27 万元,其中工程费用 15,500.10 万元,设备购置4,940.00 万元,设备安装及运输费用 296.00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800.00 万元。

(6)资金来源:其中募集资金 10,000 万元,剩余资金为企业自有或自筹资金;

(7)项目建设周期:24 个月,其中主体建设 18 个月,设备安装、调试 6 个月;

(8)项目实施效益:达产后实现年均销售收入 62,378.40 万元,净利润 8,526.55万元,投资回收期 5.81 年。

四、本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公司将投资 22,780.27 万元用于本次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结构件及消费电子产品扩能项目,其中使用募集资金 10,000 万元。具体资金使用计划如下:

根据项目有关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内部收益率为 17.87%(所得税后),预计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为 5.81 年(含建设期 2 年),项目经济效益前景良好。项目主要经济指标分析如下:

第三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背景

(一)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精密加工制造业发展

当前,精密加工制造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鼓励和支持。2015 年 5 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 2025》,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十年纲略。《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发展过程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五条方针;重点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工程、强化基础的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大工程。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 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瓶颈。”;“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明显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强化智能制造标准、工业电子设备、核心支撑软件等基础。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技术验证和示范推广,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

以上一系列国家政策规划将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制造企业推进精密制造水平的提升和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将为精密加工制造业整体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带来极大的增益。

(二)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亟待转型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人力成本大幅上升,而自动化生产线成本大幅下降,使得企业在 扩产时,优先选择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不过,中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尚处于 初级发展期。大部分中国企业处于研发阶段,仅 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 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 10%,60% 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低于 10%。智能制造水平较低,意味着后续发展潜 力的巨大。

(三)新能源汽车行业及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为配套产业蓬勃发展提供条件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趋势日益明确。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2021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超过 650 万辆,其中,中国大陆市场销售超过 320 万辆电动汽车,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一半,比 2020年销量多出 200 万辆。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和电动单车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动力电池市场规模高速增长,从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速构建,到全球最大碳市场启动, 再到多产业迎机遇驶入发展快车道……“十四五”开局之年,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全国上下铺展开来。展望未来,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重点领域行业碳达峰方案陆续落地,全国碳市场不断扩容,新能源汽车、风光储等新能源产业链或有更大的结构性机会。

随着新能源车和储能行业的高速发展,锂电行业到2025 年将迈入 Twh(10 亿千瓦时)时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快速增长、新兴消费领域的快速扩张以及未来“十四五”储能产业爆发,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动力电池组件产业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储能领域来看,2021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为目标,将发展新型储能作为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技术革新为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多轮驱动良好局面,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到 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有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到 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2021 年电化学储能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计,本年累计装机规模可达 5790.8MW,储能市场累计规模将达 6614.8MW。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未来五年电化学储能累计规模复合增长率为 57.4%,市场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 GGII 详细统计,2021 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 48GWh,同比增长 2.6 倍;其中电力储能电池出货量 29GWh,同比 2020 年的 6.6GWh 增长 4.39 倍。

背后增长的原因得益于 2021 年海外储能电站装机规模暴涨以及国内风光强配储能的管理政策。GGII 预计 2022 年国内储能电池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出货量有望突破 90GWh,同比增长 88%。

(四)消费电子持续稳定发展,孕育电子产品精密组件长期生命力

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影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逐渐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主力,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消费电子产品智能化达到了新的高度,有力推动了消费电子功能性器件、消费电子防护产品、消费电子外盒保护膜的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电子信息行业的产业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产品的制造中心,消费电子行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消费电子功能性器件、消费电子防护产品、消费电子外盒保护膜影响消费电子产品的性能、质量、用户体验,是消费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消费电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带动消费电子功能性器件、消费电子防护产品、消费电子外盒保护膜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消费电子产品制造水平提高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等因素的驱动下,消费电子行业呈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当前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型显示等新兴技术与消费电子产品的融合,将会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催生新的产品形态,推动消费电子行业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到 2023 年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1.11 万亿美元。得益于 5G网络的基础建设升级以及运营服务优化,公司所处的消费电子行业不断突破既有定义,对各类智能穿戴、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提出诉求的生活场景大量出现,电子产品的门类及型号大幅增加,单一产品的性能及设计更加多元,消费电子终端设备的应用边界被进一步打开。因此,无论从产品应需生产的数量还是从产品迭代演化的质量而言,消费电子行业整体发展皆处于上行趋势中。

二、项目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公司在动力电池、消费电子领域的协同性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公司全面掌握了精密模具开发、精密冲压、快速压合、铜表面抗氧化、高效焊接、精密模切等核心技术以及自主的自动化研发能力,能够进行各类制程的集成、协同管理。凭借自主的精密模具开发、精密冲压等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各类定制化精密组件,并且广泛运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储能、5G 等行业和领域。公司凭借自主的精密模具开发、精密冲压等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各类定制化精密结构件,为公司动力电池精密组件提供技术支持。2016 年 8 月投资设立苏州苏州市万盛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万盛祥”),苏州万盛祥自成立之日起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零组件的生产及销售,经积累了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精密零组件的生产工艺、产品及客户的前期储备工作。

(二)进一步扩大公司技术优势,拓展产品使用领域,打开盈利新空间

由于 2019 年以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尚未明确,公司将有限产能主要用于盈利确定性和稳定性更强的消费电子领域,在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不高,随着近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以及公司上市后带来的资金优势及发展平台优势,公司拟进一步拓展精密组件产品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等行业和领域的市场空间。

(三)丰富产品结构,提升公司行业地位

公司长期服务于业内知名终端客户及组装厂商,坚持研发、设计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不断突破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上限,强化自身在产业链上的差异化价值及技术壁垒,并且通过发挥自身影响力,能够有效提升产业链条下游的生产效率及终端设备品质。受制于土地、厂房、资金等原因限制,公司优先满足行业高端客户的需求。在与行业高端客户的合作过程中,公司在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产线自动化开发与调整、质量控制、客户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将进一步凭借灵活机动的服务、高效快捷的生产以更加完备

的生产能力与更加丰富的产品储备对接持续增长的下游需求,切实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客户解决问题,为行业创造价值,拉紧自身与消费电子前沿应用的纽带,实现公司产品子在行业市场份额的增加,并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产品方案

本项目为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组件和柔性功能零组件产品扩能项目,通过新建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组件、动力电池高低压传输线束、动力电池 CCS 模组和柔性功能零组件产品扩能,满足公司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拓展公司产品使用领域,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具体产品和产能情况如下:

二、 工艺流程

1、 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组件生产工艺

2、 动力电池线束生产工艺

2.1 高压线束工艺

2.2 低压线束工艺

3、柔性功能零组件生产工艺

(1)冲压工艺

三、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本项目计划在 24 个月内建设完成,工程进度力求安排紧凑,相互衔接,相互交叉,以利于缩短建设周期。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筹协调,抓紧时间,以保证按时、按质完成项目建设。

第五章 环境保护、节能、消防及职业安全卫生

一、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

008)3 类标准;

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2001 );

6、《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79-2001)。

一、 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措施

1、废水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

生产污水经厂区已建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循环利用,不外排。现有项目废水处理采用以物化与生化相结合的工艺,即物化(混凝沉淀)+好氧接触氧化工艺,深度处理工艺采用 UF 超滤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能有效处理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可达到回用标准。

生活污水主要为食堂废水,污染物为 COD、SS、氨氮、TP 和动植物油。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接入市政管网。因此现有项目废水对周边地表水无直接影响。

2、废气

本项目废气主要为含锡废气、非甲烷总烃、油烟、硫酸雾、乙酸雾。含锡废气:焊接过程会产生含锡废气,废气经自带收集处理装置后排入车间,通过车间换气排放至外环境,呈无组织排放。含锡废气产生量很小,对周围影响不大。

非甲烷总烃:由碳氢清洗剂使用产生。超声波清洗机上方装有集气罩,集气罩覆盖整个清洗槽和烘箱。清洗槽和烘箱产生的废气可通过集气罩收集,经活性炭纤维处理后通过 15 米排气筒排放。集气罩对废气收集效率 90%以上,未被收集的废气在车间作无组织排放。

油烟:项目有食堂一座,食堂使用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属于清洁燃料,污染较小。硫酸雾、乙酸雾:工艺线四周设置玻璃罩,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对废气收集率可达 99%。收集的废气经稀碱液喷淋吸收后通过 1 根 15 米高排气筒排放稀碱液喷淋吸收净化效率为 90%。

现有项目以生产车间为起点设置 100 米卫生防护距离,该范围内现无居民点等环境敏感目标,符合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综上,现有项目产生的废气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3、噪声

项目噪声主要来自于生产设备运行噪声,通过减震、厂房隔声、安装避震消声罩等措施,可确保所有厂界噪声均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 类标准。

4、固体废物

现有项目产生的固废为废金属及金属屑、废矿物油、废有机溶剂、废活性炭纤维、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其中废矿物油、废有机溶剂、废活性炭纤维、废微蚀液、喷淋塔更换产生的废碱液、废酸、废水处理污泥为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暂存于已设置的危险废物暂存区。废金属及金属屑由专业厂家回收综合利用。微蚀液、铜防氧化剂、硫酸的储存桶均由供应商回收综合利用(附废弃空桶回收协议)。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置。

以上几种固体废弃物严格按照上述措施处理处置后,对周围环境及人体基本不会产生影响,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二、 环境影响预评估

1、 本项目投产并按环保方案进行处理后对环境基本无影响。

2、 本项目没有特别的生态保护措施。

3、 本项目地块地质稳定,无需对地质灾害影响进行分析。

4、 本项目位于工业园区内,周围无需要特别保护的生态环境和敏感点。

综上,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控制在允许程度内,从环保角度考虑,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三、 消防

(一)消防设计遵循的规范

本工程防火及消防设计依据的主要技术法规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 年 9 月 1 日;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J116-88);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

(二)主要消防制度和措施

1、依照《消防法》建立健全公司相关消防安全制度

公司防火安全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将防火安全工作纳入项目发展的总体规划,使防火安全工作与项目的发展相适应。公司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有维护防火安全,保护消防设施,制止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行为,预防火灾,报告火警和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义务。

2、公司按年为单位,定期进行全公司的消防应急预案演习

演习内容包括:人员疏散转移、消防水带及灭火器灭火,损失及人员失踪报告,伤病员救护等内容。

(三)建筑物消防

本设计设有完整的消防道路系统,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满足规范要求;建筑物的生产类别为戊类,其耐火等级按二级设计,15 米以上的建(构)筑物亦设置了防雷接地保护措施。

(四)电气消防

各种电气设备和不带电金属外壳均设置保护接地、接零系统,并与金属管道及构架组成完整的接地网;电动机均设有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

车间各个变电所等处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控制室内设置火灾报警控制器,该控制器可接受警戒范围内的火灾自动报警信号(烟感、温感、缆探测器)和人工手动报警信号(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报警按钮)。

(五)消防给水

本设计在厂区设置了环状消防管道给水系统。对于变电所等不宜用水消防的场所,采用干粉灭火器消防。

四、 职业卫生安全

本项目营运过程中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加强劳动保护和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第六章 项目投资总额及使用计划

一、 项目投资总额及其依据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规范要求。

本项目总投资 22,780.27 万元;其中,项目建设投资 20,736.10 万元,建设投资中包含固定资产建设 15,500.1 万元,设备购置费 4,940 万元,以及设备安装及运输费用 296 万元。此外,项目预备费为 1244.17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800 万元。

二、 各项投资估算

(一)工程费用

工程费用 15500.10 万元,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二)固定资产建设

设备购置费

设备购置费用合计 4940 万元。资金具体使用明细如下表所示:

(一) 设备运输及安装费

本项目硬件设备运输及安装工程费按照生产用硬件设备投资额的 6%计算,共 296 万元。

(一) 预备费用

预备费用主要用于建设过程不可预见费用支出,按照建设投资总额的 5%计算,共 1,200.61 万元。

铺底流动资金费用:本项目铺底流动资金为 800 万元,用于项目初始启动资金支出。

第七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一、 项目营业收入构成

根据目标市场有效需求的分析,项目开发、实施方案,根据技术的成熟度、市场的开发程度、产品的寿命周期、需求量的增减变化等因素,结合行业及项目特点,确定销售数量。销售单价根据公司历史销售单价推断确定。并假定当期的产量等于当期销量。项目经营期预计收入如下:

图表 9 项目营业收入构成(单位:万元)

二、项目成本费用分析

(一) 人工成本

根据本项目的生产情况,人工成本年均增幅 2%。结合公司的薪酬福利制度及项目建设当地各类员工的工资水平,预计本项目人员费用情况如下表:

图表 10 项目直接人工成本(单位:万元)

(二) 折旧与摊销

计算折旧需先计算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原值是指项目投产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按规定由投资形成固定资产的部分。折旧采用年限平均法: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

折旧与摊销依照公司年报披露比率,结合募投项目实际情况计算:

图表 3 项目折旧与摊销测算(单位:万元)

图表 4 项目使用折旧政策

(三) 项目总成本

总成本费用系指在运营期内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全部费用,由主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构成。本项目总成本费用采取主营业务成本加期间费用法估算。结果如下:

图表 13 项目总成本费用测算(单位:万元)

四、项目税金测算

公司产品销售收入依照 1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按实际缴纳流转税额的 5%计缴,教育费附加按实际缴纳流转税额的 3%计缴,地方教育费附加按实际缴纳流转税额的 2%计缴。根据这种缴纳比例测算的增量营业税金及附加如下:

图表 14 项目的营业税金及附加表(单位:万元)

五、项目损益分析

企业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15%估算。根据国家有关的财政税收政策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与参数》一书的有关规定,按照以上分析的数据进行项目损益表的分析计算,测算的利润如下:

图表 15 项目损益分析表(单位:万元)

六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预测

(一) 预测依据和基础

本现金流量表的估算,系基于收付实现制为原则进行编制,以现金的收入减支出作为计算实际净收入的依据。其中现金收入包括全部的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流动资金回收收入、资产余值收入等;现金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支出,流动资金垫付支出,经营成本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支出等。

在计算项目净现值时,假设项目要求的内部报酬率为 12%,这是结合市场的融资利率水平和公司本身对项目投资收益率的要求所

做的估算。此外,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余值在项目计算期最后一年回收。

(二) 现金流量折现法分析

图表 16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

第八章 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一、 市场风险及控制措施

本次项目建设后,公司产品的生产效益将大幅提升,该项目投产后,能否顺利开拓市场并消化新增产能,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投资的收益。尽管公司已对本项目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可行性认证,对该项目的市场、技术、财务等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预测分析,但如果后期市场情况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将存在产能扩大而导致的销售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第一、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动态,分析国家政策对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适当调整经营策略;

第二、对市场形势和客户需求状况进行及时跟踪分析,建立系统明确的销售目标;根据目标方案分派具体的执行人员严格组织实施,严格控制销售风险;

第三、立足于既有产品及客户群,以稳健的步伐开拓新的客户群,不断改进客户服务,进一步巩固并提高公司既有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份额。

第四、提升公司的研发设计实力,加快新产品的研发进程。

二、 管理风险及控制措施

本次项目投产后,公司的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将进一步增加,对公司现有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管理队伍、资源整合、研发管理、资本运作等多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公司管理层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公司规模的较大扩张,那么公司将面临管理经营风险。

应对措施:第一、管理制度要贯彻执行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等,做到现代企业管理中责、权、利的有效结合;第二、引进一批经验丰富、适合公司企业文化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从管理、研发、生产、市场等各环节整体提升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确保项目能顺利运行;第三、完善公司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管理层和员工的切身利益与公司的整体利益相结合,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技术创新和人才不足风险

公司主要技术人员具备深厚的行业背景与技术能力,使公司形成了较强的技术优势。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张,为了保障产品的不断创新与技术升级,公司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会逐渐增加,虽然公司通过自主培养以及外部引进的方式不断充实技术人才队伍,但公司仍然可能面临技术人才不足的风险。

应对措施:第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制定较为合理的员工薪酬方案,建立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提高科技人才尤其是骨干的薪酬、福利待遇水平;第二,采取培训、内部进修、在职深造、外部交流等方式,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和学术交流工作,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其施展才华的空间;第三,在稳定现有科研人才队伍的同时,积极从高校和社会上招聘优秀的科技人才,充实科技力量;第四,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逐步探索和建立股权激励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保证公司拥有一支稳定的、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第九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

本项目由苏州万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建设,建设期为 24 个月。项目投入资金由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中 10,000 万元,其他配套设施及流动资金不足部分以公司自有资金解决。

本项目属于公司的主营业务范畴,公司已具备与本项目建设、运营相关的生产管理与市场方面的经验。在建设方案方面,充分使用公司现已取得的土地便利条件,采纳合理的、成熟可靠的先进生产设备,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本次项目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公司发展需要,与公司现有主业紧密相关,上述项目的实施将提升公司产品的生产质量及效益,降低成本,进而提升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巩固公司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在技术、生产、市场等方面具备了可行性,经济及社会效益明显,因此本项目建设及运营可行性较高。

此报告为正式可研报告摘取部分,个性化定制请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