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概况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整车行业的上游,一直以来与汽车整车行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是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重心逐步向轻量化、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其核心是在保证汽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整车的重量,从而减少燃料消耗以达到降低污染的目的。在轻量化材料替代方案中,铝合金因其密度低、质量轻等特点,在汽车市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目前重要的轻量化材料之一。
为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针对汽车行业内日益增加铝合金型材的需求,本项目拟新建覆盖铝挤出型材和铝合金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基地,生产包含铝镁合金、铝镁硅合金、铝锌镁铜合金等多种汽车铝合金型材以及零部件,在保证材料强度的前提下,研发生产行业前沿轻量化材料与零部件,有效降低整车重量,丰富公司本地化配置、功能和技术,进一步推进汽车整车轻量化、绿色化进程。
(2)项目实施情况
本项目位于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长春鸿汉英利铝业有限公司,建设期为36个月。
(3)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额为25,209.29万元
(4)项目效益评价
经估算,本项目税后内部收益率13.10%,项目经济效益良好。
(5)项目审批及备案情况
截至本报告出具日,本项目所涉及的备案、环评手续尚未办理完成。
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完善产品结构和业务布局,增强公司成本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深耕汽车零部件、冲压产品、热压成型产品、模具的生产、设计、制造。在材料方面,经历了从高强钢、超高强钢、铝合金板材及型材到多种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单独及组合应用;在工艺方面,具备冲压、辊压、液压成型、激光焊接到挤出、热压和注塑等多种生产工艺。
当下,汽车智能化、新能源化的趋势为零部件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由于新能源电动车续航里程和车身重量关系密切,对汽车零部件轻量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低密度高强度比材料、铝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等多种材料的应用对汽车零部件生产商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铝型材作为汽车零部件重要的加工原材料,其自主生产研发能力直接影响公司产品的主要成本。公司基于现有优势铝型材焊接产品和技术,针对公司整体业务及企业纵深发展考虑,新建高性能型材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批量生产电池壳体、保险杠、仪表板骨架、前后纵梁等铝型材产品,完善在汽车零部件的产品结构布局,实现上游铝合金材料的自主供给,进一步降低铝制金属零部件产品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2)新能源汽车渗透加速,铝制零部件下游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需求提升,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汽车轻量化需求更加紧迫,汽车铝挤出型材需求随之增加。根据中汽协数据,截至2022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到27.11%。新能源汽车受电池续航因素的影响,轻量化需求明显,铝密度仅为钢的1/3,是助力汽车轻量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Ducker Frontier研究表明,2020年北美市场纯电车型的单车用铝量较传统燃油汽车高出4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叠加轻量化渗透率提升,新能源汽车的
铝制零部件需求将快速增长。本项目公司拓展新能源铝挤出型材零部件深加工业务,生产匹配不同主机厂的前沿电池壳体、车身高强度的冲压件以及安全件等产品。公司作为诸多新能源汽车上游零部件的供应商,客户优质,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客户铝制零部件需求旺盛,公司新建生产基地来满足未来下游客户业务的扩张需求,从而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
(3)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汽车零部件生产属于高度精细化产业,产品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其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要求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以市场发展为导向,支持、配合整车制造商于其集中分布区域战略布局产能;大力提高研发及生产技术水平,顺应工业自动化潮流,提升管理及生产经营效率,打造一个立足中国,放眼国际,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本项目在公司现有主营业务的基础上,按照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实施,生产研发行业前沿铝合金型材及零部件,满足公司内部上游原材料供给,提高电池壳体、保险杠、仪表板骨架、前后纵梁等金属零部件产品品质,保障产品质量。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公司保障铝型材供应,提升生产及供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为项目创造有利环境
近年来,为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化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政策规划,重点对新能源、轻量化零部件、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
2022年3月,国务院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202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七个部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
车辆购买限制,推动落实免限行、路权等支持政策,加强充换电、新型储能、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车船用 LNG 发展。2021年12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和发改委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指出健全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压实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主体责任。指导企业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强化产品质量保障能力,满足国家关于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在线升级等管理要求。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聚焦核心工艺、专用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等短板弱项,从不同技术路径积极探索,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突破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性能。
国家积极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背景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机遇良好。
(2)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为项目提供市场基础
全球能源危机爆发、环境气候形势严峻的局面直接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加快、渗透率提升。
根据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投资已经超过7,400亿元,超过整个汽车产业投资规模的50%,占到制造业总投资的4%。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149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3.6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926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56%。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
371.3万辆,同比增加184.2万辆,增长98.48%,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21.34%。今年第三季度,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达149.5万辆,月均新注册登记量49.8万辆明显高于上半年的月均37万辆。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不仅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新势力车企崛起,传统汽车品牌也在积极向新能源转型,以把握行业机遇、迅速抢占新赛道。本次募集资金投向即是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为新能源车型提供相关零部件。
(3)本次建设符合汽车轻量化、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碳中和”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各国已经达成初步共识,通过节能减排的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汽车行业作为各主要经济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链长期排放污染较大,已成为排放管理的重点行业之一。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我国汽车产业的碳排放将力争在2028年前后达峰,到2035年全产业的碳排放量将比峰值降低20%。汽车轻量化是实现汽车节能减排、提升续航的重要途径。铝的密度远低于钢的密度,属于轻质金属,使用铝合金替代钢材可有效降低汽车的重量,且强度等各项指标满足替代钢材的需求,是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使用铝合金代替钢材以实现汽车轻量化并达到节能化、环保化效果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铝合金在保险杠、防撞梁、仪表板骨架、电池壳、副车架等方面的应用逐步深入,公司为满足汽车行业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规划新建铝挤出型材工厂及铝合金零部件生产线、冲压模具工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造中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公司具备优质的客户资源、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公司
持续强化技术开发能力,在汽车领域积累了优质客户资源。目前,公司已经在国内主要客户周边建有二十余个生产基地,大大节约供货时间和物流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公司的核心重要客户主要为中高端车型的优质主机厂,与包括一汽大众、北京奔驰、华晨宝马、沃尔沃亚太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从以往单纯零部件的过程开发进一步参与到前期零部件设计结构开发,整车零件布局,后期过程开发直至批量供货。同时,公司逐步推广以新能源车为主的新兴主机厂客户业务,与国内知名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小鹏、蔚来、零跑以及北美知名新能源车企等展开合作,客户结构不断丰富。
公司深耕汽车零部件领域多年,培养出一大批经验丰富、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产品设计研发人才。同时,公司也在不断从各地引进具有先进生产经验的专家团队加盟,并且在未来将持续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模式,为长远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公司研发中心在产品结构设计、CAE模拟分析、实验验证等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并于2019年通过国家C-NAS实
验室认可。公司研发中心实验室涵盖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腐蚀实验室、环境可靠性实验室、机械耐久实验室、振动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实验室,可完成从材料实验到产品性能实验等多项测试任务。截至2022年9月末,公司及控制企业已获得授权专利达303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285项、外观设计7项,获得IATF 16949认证、ISO 14001认证、ISO 45001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综上,公司优质的客户资源、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专业的技术团队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此报告为正式摘取部分,需编制政府立项、银行贷款、投资决策等用途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
来源: 思瀚产业研究院 英利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