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Anguilla japonica)属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鳗缅目、鳗亚目、鳗骊科。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在海水中繁殖,淡水中生长。经过我国多年的开发,它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较广,水温在10℃~30℃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它喜在夜间或阴暗处摄食和栖息。在自然界中,以贝类、小鱼、螺类、虾类、蟹类和水生昆虫为食。鳗鱼因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据研究,鳗鱼的含肉率可达84%,蛋白质含量大大高于鸡肉、猪肉,维生素A的含量比一般鱼类高60%,维生素E的含量是一般鱼类的9倍,鳗鱼还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及微量元素。所以多吃鳗鱼对儿童、妇女、中老年人的健康和延缓衰老都有重要的食疗作用,享有“水中人参”之美誉。
鳗苗源于大自然捕捞,每年中国所有养殖场的鳗苗入池投苗量依据当年度鳗苗捕捞量而定,鳗鱼养殖周期需要12-18个月,影响中国每年鳗鱼养殖总产量的核心因素是上年度鳗苗捕捞量,每年美洲鳗苗的捕捞量基本在20吨左右,国内日本鳗苗的捕捞量随着年份波动,但总投苗量可以预测。所以,鳗苗是一种非常珍稀的自然资源,能否采购购到体质优、数量充足、价格合理的鳗苗,是决定每个养殖场养殖综合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养殖基地采用空气能加热设施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对水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优质、独特等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快速增加,丰富多样的特种水产品越来越得到消费者青睐。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对特色、优质水产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明显提高,高端特种水产品市场呈现出产购销三旺的态势。大量高端特种水产品将逐渐从区域性消费向全国性消费转变,从少数群体消费向全民性消费转变,从季节性消费向全年性消费转变,高端特种水产业将成为福建省渔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鳗鱼是高端特种水产品最具代表性品种之一,天马科技集团凭借公司在鳗鱼行业深耕二十多年的优势,建设鳗鱼全产业链,打造鳗鱼产品头部品牌,具有先发优势。公司致力于鳗鱼食品的品质标准重新定义,对鳗鱼食品的消费方式进行提升和引导,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做国内第一品牌”的目标。
传统的养鳗场养殖经营管理主要依赖“老养鳗人”个人经验、养殖模式粗放、养殖池塘硬件配置水平低、未配置建设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存在养殖密度低、病害频发、养殖用药不规范、养殖尾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养殖换水量大(日换水量是池子蓄水量的一倍及以上)等问题,造成食品安全追溯难、单位面积土地产值低、严重透支珍惜的水资源、养殖尾水直排自然污染环境等情况。
随着国家加大环保整治力度,传统的养鳗场因上述诸多因素制约,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整改标准要求下,无法按期整改到位的养鳗场,被政府命令强制拆除。仅2019年福清市第一批拆除鳗鲡养殖场共有18家,其中:一都镇9家、东张镇8家、渔溪下里农场1家,占地总面积344亩,精养池总面积约219亩(15.3万平方水面)。详见《福清市鳗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方案的通知》融政综【2019】41号文。福州市长乐区2019年前有鳗鱼养殖场110家,随着长乐由县级市改区后,因环境治理、城市规划需要,逐步有偿拆除鳗场,2021年长乐区鳗场不足30家,精养池养殖水面减少56万平方。厦门市、泉州市全市范围内均有偿拆除鳗鱼养殖场,两市辖区内各区、县所有40多家鳗鱼养殖场于2020年底前已全部关停拆除。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全省范围内。仅2018年至2020年鳗鱼养殖水面就减少200万平方,鳗鱼养殖场减少300多家。随着各级政府逐步规划完善可养区、限养区、禁养区,传统鳗鱼养殖企业还将进一步减少。
这类拆除的养鳗场,原先掌握的资金、需要投放的鳗苗数量、商品鳗市场供应量、养殖技术人员等资源要素,经过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后,逐步向现代化、标准化、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养鳗场流转,谁率先建设了现代化养鳗场,谁承接了这类优质的资源要素,谁就获取了行业产业先发优势,获取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资源,享有行业话语权。
集团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现代渔牧集团化企业和人类健康食品供应商,打造世界级全产业链供应链平台和绿色生态食品供应链平台,积极在中国福建、广东、江西等地投建现代化养鳗场,切实打造成基础设施全、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生产能力强、产品品质佳的现代化生态鳗鱼养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样板。
(1)项目将养殖尾水集中处理,实现尾水资源化循环利用,解决养殖尾水环保处理问题,为鳗鱼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树立典范;
(2)项目通过提高养殖成功率、成活率、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一定比例的养殖产量,进一步满足市场对高端优质安全水产的需求,不仅可以提升养殖收益,提高项目资产资金周转率,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养殖过程风险,大幅提高设备利用率,使得先进设备的单位折旧成本大幅降低;
(3)项目可为当地脱贫人员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以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使天马养殖平台成为农民就业、创业致富平台,成为富强乡村的支柱产业,打造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形成乡村振兴渔业典型示范项目。
政府大力支持特种水产养殖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到2025年,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创建,到2025年创建500个左右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
水产品养殖业是福建省的重要产业,也为全国人民的高品质健康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全省水产品养殖行业向高品质特种水产发展,同时为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福建省政府在区域发展、养殖模式、用地支持、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了诸多政策。
2017年11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印发了《福建水产千亿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重点打造大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鱼、紫菜、海带、海参、河鲀等十条特色品种全产业链,至2020年,实现十大品种产量占水产养殖总产量65%以上,十条特色品种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超百亿。”
2021年5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培优做强水产种业。推进渔业良种化,加快生物育种技术运用,发展工厂化育苗、智能化生态繁养,建设3个地方特色品种遗传育种中心,培育10家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渔业种业龙头企业。培育水产龙头企业和品牌。构建海产品质量全过程追溯管理体系,大力拓展海产品国内外市场,培育产值10亿元以上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超过22家、年产3万吨以上远洋龙头企业9家,打造1个百亿级水产品商贸龙头企业。到2023年,创建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知名水产品牌达到15个以上,打响宁德大黄鱼、福州鱼丸、莆田南日鲍、漳州石斑鱼、莆田花蛤、福州烤鳗、晋江紫菜、霞浦海参、漳州白对虾、安海土笋冻、平潭仙女蛤和“福鲍”“福鳗”“福藻”等系列区域品牌。
本次项目融资天马一期鳗鱼全产业补链项目,积极响应政策法规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特色品种”、“优做强水产种业”、“工厂化育苗、智能化生态繁养”和“育繁推一体化”等发展要求和产业发展趋势。
2.4.2
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水资源丰富且紧邻鳗鲡消费大国日本,系理想的鳗鲡养殖及加工国。近年来,我国鳗鲡加工量及销售量逐步提升,国内出口集中在福建、江西、浙江、山东和广东五省,2018年这五省烤鳗出口量占中国烤鳗出口量的95.37%。至2019年我国鳗鲡加工量已达12.24万吨,烤鳗出口量达2.93万吨。福建鳗业以其独特的渔业资源优势、产业化程度高、养殖技术不断创新优势、研发优势、加工优势、市场优势为持续发展鳗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福建省鳗鱼养殖品种数量、鳗鱼养殖产量、烤鳗产量、鳗鱼饲料产量及鳗鱼出口创汇均居全国首位。
我国鳗鲡养殖业发展之初,主要向日本、美国、欧盟等地出口,销售结构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进程持续加深,国民收入及消费水平逐步提升。水产品作为国民膳食的主要构成之一,其消费结构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逐渐向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特种水产品转型。
在鳗鱼消费的传统市场外,中国国内的鳗鱼消费市场呈现逐渐兴起之势,消费数量逐年增加并有加速提升的趋势,根据中国渔业协会鳗业工作委员会数据统计,国内烤鳗市场年需求量约为1.8万吨,未来5年年均增幅预计将达到20%,预计2022年年需求量将达到2.4万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叠加鳗鱼消费产品形态多样,销售形式多元,消费方式便捷,国内鳗鱼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作为全新模式的鳗鱼全产业补链项目,天马一期鳗鱼全产业补链项目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效应。
2.3.1 项目建设是构建完整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3.2 本投资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与盈利能力
3.1 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