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可研报告 >>  可研报告案例 >>  农林牧渔

思瀚产业研究院《内蒙古生物发酵饲料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4-10-19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内蒙古呼和浩特生物发酵饲料加工项目。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

项目拟建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用地面积41000.6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653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40028平方米,容积率1.23,绿地率13.82%。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新建生产厂房、仓库、办公楼、门卫及其他生产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年产46万吨生物发酵饲料的生产能力。

项目建设工期:项目拟分期建设、分期运营。项目拟分两期进行投资建设:项目一期:建设起止时间为2022年8月-2023年5月,拟于2023年8月投产,建成后将新增年产40.3万吨生物发酵饲料的生产能力;

项目二期:拟于2027年5月投产,建成后将新增年产11.3万吨生物发酵饲料的生产能力。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估算为28,000.00万元。项目资金投入由企业自筹11,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40.0%),申请银行贷款19,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60.0%)。其中,项目一期投资为20,000.00万元。

项目生产规模: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年产36万吨生物发酵饲料的生产能力,达产年营收预计可达11.24亿元。

预计项目十年期总收入将达到98.33亿元,可实现年销售收入982243万元规模(十年平均),项目年上缴税金约135688万元(十年平均,含所得税)项目年均净利润约23541万元。

2、项目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畜牧产品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原料。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变化和提高,我国人民食品结构近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动物性食品在猎食结构中比例不断上升,特别是农林畜禽肉类的消费量增加较大 。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5%,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随着我国畜牧业的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饲料是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供动物食用的产品,它是能提供动物所需营养素,促进动物生长、生产和健康,且在合理使用下安全、有效的可饲物质。

饲料行业是现代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连接着种植业,是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拉动畜禽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使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例得到提高,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饲料市场销量迅速增长。

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当今,抗生素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生态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畜牧行业的健康发展,人民对国产畜禽产品越来越缺乏安全感。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养殖业的发展,修订了《中国兽药典》《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原料目录》《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

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公告提出:为了维护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决定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并对相关管理政策作出调整。饲料“禁抗”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细菌耐药性、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问题。抗生素的不当使用,首先会引发细菌耐药性,长期低剂量使用饲用抗生素,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可能加速“超级细菌”的产生。

其次,有些抗生素会被动物吸收入体,残留在肉蛋奶中,被人摄入,会直接损害人类健康。尽管实践表明,抗生素毒性小、在消化道内吸收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亦有研究显示,残留在畜产品中的抗生素,经加热不能完全失去活性,且有的抗生素降解后,还会形成毒性更强的、或者未知的物质。其三,饲料用药物以原形或排泄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会污染水源和土壤,培养环境耐药菌,杀死环境微生物,造成耐药及漂移,生态环境隐患较大。

饲料产品是食品的上游产品,饲料安全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在保障食品安全和提倡健康养殖的大环境下,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采取全产业链管控开发绿色安全替代品。DDGS是酒糟蛋白饲料的商品名,即含有可溶固形物的干酒糟。在以玉米为原料发酵制取乙醇的过程中,其中的淀粉被转化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其他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等)均留在酒糟中。

同时,由于微生物的作用,酒糟中蛋白质、B族维生素及氨基酸含量均比玉米高,并含有发酵中生成的未知促生长因子。市场上的玉米酒糟蛋白饲料产品有两种:其中一种为DDGS,是将滤清液干燥浓缩后再与滤渣混合干燥而获得的饲料。由于DDGS的蛋白质含量在26%以上,已成为国内外饲料生产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蛋白饲料原料,在畜禽及水产配合饲料中通常用来替代豆粕、鱼粉,添加比例最高可达30%,并且可以直接饲喂反刍动物。

DDGS及深加工产品作为优质的饲料原料替代产品,较玉米、豆粕的价格低,性价比更高。通过 DDGS 进行饲料原料的替换,能为畜牧业提供来源稳定、高品质及功能性蛋白原料。

另外,在生物技术进一步大发展的背景下,生物发酵饲料已成为一股可以改变未来农牧业发展的新动力。生物发酵饲料是指通过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提取等手段开发的安全高效、环境友好、无残留的优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的总称,是目前全世界饲料行业研究开发的重点。

发酵饲料的应用有助于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有利于节约粮食,减缓人畜争粮的问题,为饲料的开源节流提供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可降低畜禽粪氮、粪磷的排放量,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畜牧饲料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减少养殖环节抗生素使用,对获得优质安全的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度重视生物饲料产业发展,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明确提出“加快生物饲料开发应用”,为生物饲料产业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生物发酵技术应用对于改善饲料品质、提高利用效率、促进动物健康等方面的效果较好,生物发酵饲料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日益提高,已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如今,生物发酵饲料的价值已为行业广泛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型农牧饲料和养殖企业销售和使用生物发酵饲料。

为了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为人类提供安全的畜产品,生产生态、环保、高效的畜禽饲料和抗生素绿色代替产品,对于促进我国畜牧业朝绿色、健康、环保的方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与社会意义。

结合当前我国畜牧养殖及饲料产业发展态势及宏观政策导向,产业的利好政策环境将为项目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本次项目以推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物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充分利用建设地资源、能源、人力成本优势以及产业基础优势,采用公司自有的先进生产技术,并选购国内先进的关键工艺设备和国内外先进的检测设备生产出高品质低毒素DDG产品、低毒素DDS深加工产品以及生物发酵饲料,项目的建设,即是紧抓市场机遇,满足饲料行业对低毒素原料需求及畜牧业对于安全高效、环境友好的生物发酵饲料现实需求的重要举措。

项目技术领先优势较强,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次项目的建成,可推动我国畜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项目的实施将对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消费和就业、为项目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设具备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项目实施预期将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产业快速发展,产量持续增加,随着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对肉类的需求越来越大,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已成为丰富人民群众“菜篮子”工程的关键所在,是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现实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渠道。

在我国,畜牧养殖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畜牧养殖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饲料工业的支持,可以说,饲料工业是推动现代养殖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引擎。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殖生产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饲料原料的需求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拉动畜禽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使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例得到提高,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饲料市场销量迅速增长。

新的发展阶段,消费者肉食需求引领养殖业发展,养殖业引领饲料业发展的新格局已然渐渐呈现,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保、高效的畜禽饲料需求持续扩大。《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生物饲料开发应用,研发推广新型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

因此,本次项目以推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物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超前规划、及时切入,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大力开展低毒素DDG产品、低毒素DDS深加工产品以及生物发酵饲料的加工生产,项目的建设可有效满足饲料行业对低毒素原料需求及畜牧业对于安全高效、环境友好的生物发酵饲料现实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畜牧养殖的持续稳定发展,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2) 提供高品质低毒素DDG产品,解决饲料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需要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畜牧产品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原料。随着国民收入的进步,我国的消费水平在不断进步,这不只体现在对肉、蛋、奶消费总量的进步,也体现在对安全、养分、功用食物需求的持续增长,人类的食物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安全。

DDGS是酒糟蛋白饲料的商品名,DDGS含有很高的能量、蛋白质和磷,具有高蛋白、营养价值全面,且产量大、廉价、安全性好的特点,在动物饲料中可以替代其他昂贵的饲料原料,如作为能量饲料原料替代玉米,作为蛋白饲料原料替代豆粕和替代部分磷酸氢钙。

在动物饲料中科学合理的使用 DDGS,不仅可以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保障畜牧产品安全,而且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本项目根据我国畜牧业战略发展布点的准确定位,以现代生物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为市场供应高品质的低毒素DDG产品及低毒素DDS深加工产品,将为解决当前饲料和食品安全问题作出有力贡献,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3)满足畜牧业对于生物发酵饲料旺盛需求的需要

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生产有价值的产物或进行有益过程的一门科学技术。

目前生物技术在我国已广泛用于农业、医药、环保、轻化工等重要领域,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改善环境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国家在生物技术领域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国家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广非粮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加快生物饲料研发应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酶制剂、微生物制剂、发酵饲料、饲用氨基酸等生物饲料,解决饲料安全、原料缺乏和环境污染等养殖领域重大问题。

《内蒙古“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也在支持生物技术研发创新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人畜共粮的矛盾日趋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科技界和工业界都在寻找和研究新的饲料资源,其中,生物发酵饲料也受到重视。

生物发酵饲料具有高活性益生菌、酶制剂、B族维生素等物质,其应用有助于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有利于节约粮食,减缓人畜争粮的问题,为饲料的开源节流提供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可降低畜禽粪氮、粪磷的排放量,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畜牧饲料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减少养殖环节抗生素使用,对获得优质安全的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牛存栏量达10509万头,全国生猪存栏72662万头。项目所在地市,项目公司将以现代生物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生物发酵饲料,不仅可以满足畜牧业对于生物发展饲料旺盛需求,还能提高畜牧产品效益,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畜牧饲料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带动当地就业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除了少数的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由企业解决外,新增员工均由当地招工解决。因此,本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新增大量就业机会,吸收下岗职工与闲置人口再就业,可促进当地经济和谐发展;对拉动本地区产业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将为当地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及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当地的养殖、加工、包装、运输、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项目可为当地经济、税收带来可观的收入,对项目地经济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建成对于搞活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政策可行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

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

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加强饲草料加工、流通、配送体系建设。促进秸秆等非粮饲料资源高效利用。加快生物饲料开发应用,研发推广新型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

顺应“解决温饱”转向“营养多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更高层次的新期待。着眼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适应日益多元的营养健康食物等消费需求,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农业生物产品,建立生物农业示范推广体系,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产业体系,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和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发展酶制剂、微生物制剂、发酵饲料、饲用氨基酸等生物饲料,解决饲料安全、原料缺乏和环境污染等养殖领域重大问题。

《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

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内蒙古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蒙古“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

培育壮大生物饲料产业。利用丰富的大豆、DDGS等资源,积极吸引龙头企业,支持康鑫、华泽、巴斯德等重点企业加大投入,谋划建设微生物制剂、发酵饲料、饲用维生素、新型饲料蛋白等饲料添加剂和生物饲料项目。

项目产品及生产工艺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中第一类鼓励类、一、农林业中的10、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肥料农药、兽药等优质安全环保农业投入品及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开发;14、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

因此,本项目属于国家鼓励支持发展项目,符合国家大力发展产业链的战略部署,项目建设具备政策可行性。

(2)运营可行性

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饲料原料生产加工及贸易产业,切实推进与各大企业、厂家的合作,用产业化的思路服务于社会和广大用户。以共建绿色健康全产业链为愿景,现已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为项目的原料供给、产品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贸易板块,企业主营东北玉米DDGS、玉米蛋白粉、高蛋白胚芽粕、喷浆玉米皮、玉米胚芽饼、糖渣及花生粕、葵花仁粕、棉粕及各类杂粕贸易;其中DDGS全国销量第一,目前以国内贸易为主,客户遍布广东、广西、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川渝等市场。

公司具备成熟的技术工艺、生产经验和完善的运营制度,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在生产经验方面,公司依托现有的生产线工艺流程与生产、技术、检验部门密切配合,并制定严格的生产考核制度和质量控制程序保障生产的顺利实施;在技术工艺方面,公司积极引进自动化设备,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并对生产过程的人、机、料等因素严格控制;在管理运营方面,公司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持续优化内部经营体系建设,保障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加强协同效应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3)技术可行性

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于2024年5月21日正式成立华中农业大学-共建生物科技研究院。以玉米深加工产业副产品增值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白酒糟生物发酵为核心技术,对技术和产品持续升级迭代,通过先进的技术优势进行产业赋能。

5、市场需求分析

(1)我国畜牧业市场发展机遇分析

畜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

畜牧业的主要特点是:

(1)它的扩大再生产同各类畜禽内部的公畜、母畜、仔畜、幼畜的比例有十分密切关系。因此,保持合理的畜群结构,对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2)饲料是畜牧业的基础,只有不断解决好饲料问题,才能加快畜牧业发展。

(3)畜牧业的商品性很高,而产品又不便于运输而且易于腐坏。因此,要求收购、加工、贮藏、运输等方面密切配合。

(4)畜牧业对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较大的适应性,即可以放牧,又可以舍饲。

由于存在这些特点和要求,因此,发展畜牧业必须根据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产品的产量及其增长速度是对畜牧业发展状况和结构调整的最直接反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2018年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我国畜牧业总产值继续下滑,但是主要产品产量仍保持平稳,2019-2022年,我国畜牧业产值整体恢复增长态势。随着我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畜牧业产值有望保持稳定提升。

据统计2020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为40266.7亿元,2021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下降至39910.8亿元,2022年产值增至41307.7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末,全国牛存栏10216万头,比上年末增加399万头,增长4.1%, 近4年最多,均超9000万头,首次突破1亿头。2022年末,全国羊存栏32627万只,比上年末增加658万只,增长2.1%,近4年均超3亿头。2022年末,猪存栏量为45256万头,比上年增加近334万头,增长0.7%。

畜牧业是传统产业,也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产业。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对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推动我国畜牧业总产值持续上升,现阶段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较为充足的供应能力,成为与种植业并列的农业两大支柱产业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比上年增加339万吨,增长3.8%,近6年最多,首次突破9000万吨。猪肉、牛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均不同程度增长。具体分析,2022年猪肉产量5541万吨,比上年增加246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18万吨,增加21万吨,增长3.0%;牛奶产量3932万吨,增加249万吨,增长6.8%;羊肉产量525万吨,增加10万吨,增长2.0%;禽肉产量2443万吨,增加63万吨,增长2.6%;禽蛋产量3456万吨,增加48万吨,增长1.4%。

现代畜牧业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含义:它是指畜牧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现代畜牧业就是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特征。

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奶牛、生猪、家禽养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畜牧业产值稳步增长,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更加健全,畜禽产品供应能力稳步提升,现代加工流通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产品保障目标。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达到70%以上,禽肉和禽蛋保持基本自给。产品㐀构不断优化,优质、特色差异化产品供给持续增加。

产业安全目标。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大幅提高,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取得突破,饲料、兽药监管能力持续增强,为维护产业安全提供可靠支撑。

绿色发展目标。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匹配度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形成种养㐀合、农牧循环的绿色循环发展新方式。

现代化建设目标。现代养殖体系基本建立,畜禽种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8%。标准化规模养殖持续发展,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8%以上。现代加工流通体系加快构建,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生产经营集约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此外规划还提出优化区域布局与产品㐀构,重点打造生猪、家禽两个万亿级产业,奶畜、肉牛肉羊、特色畜禽、饲草四个千亿级产业,着力构建“2+4”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2)我国饲料工业供需格局分析

2023年,全国饲料工业实现产值、产量双增长,行业创新发展步伐加快,饲用豆粕减量替代取得新成效。

饲料工业总产值继续增长

全国饲料工业总产值14018.3亿元,比上年增长6.5%;总营业收入13304.4亿元,增长5.4%。其中,饲料产品产值12721.1亿元、营业收入12121.9亿元,分别增长7.7%、6.7%;饲料添加剂产品产值1223.4亿元、营业收入1110.3亿元,分别下降3.5%、4.9%;饲料机械产品产值73.8亿元、营业收入72.2亿元,分别下降12.4%、15.7%。

工业饲料总产量再创新高

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32162.7万吨,比上年增长6.6%。其中,配合饲料产量29888.5万吨,增长6.9%;浓缩饲料产量1418.8万吨,下降0.5%;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709.1万吨,增长8.7%。分品种看,猪饲料产量14975.2万吨,增长10.1%;蛋禽饲料产量3274.4万吨,增长2.0%;肉禽饲料产量9510.8万吨,增长6.6%;反刍动物饲料产量1671.5万吨,增长3.4%;水产饲料产量2344.4万吨,下降4.9%;宠物饲料产量146.3万吨,增长18.2%;其他饲料产量240.2万吨,增长7.6%。从销售方式看,散装饲料总量13050.2万吨,比上年增长21.9%,占配合饲料总产量的43.7%,提高5.4个百分点。

饲料添加剂总产量小幅增长

全国饲料添加剂总产量1505.6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单一饲料添加剂产量1388.5万吨,增长1.4%;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产量117.1万吨,增长17.1%。氨基酸产量495.2万吨,增长10.2%。酶制剂、微生物、非蛋白氮等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分别增长8.8%、10.8%、17.6%。维生素产品产量145.3万吨,下降3.2%。矿物元素、抗氧化剂等产品产量下降,分别下降2.3%、5.1%。

企业经营规模有所调整

全国10万吨以上规模饲料生产厂1050家,比上年增加103家;合计饲料产量19647.3万吨,比上年增长13.0%,在全国饲料总产量中的占比为61.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全国有11家生产厂年产量超过50万吨,比上年减少2家,单厂最大产量131.0万吨。年产百万吨以上规模饲料企业集团33家,比上年减少3家;合计饲料产量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的56.1%,比上年减少1.5个百分点;其中有7家企业集团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比上年增加1家。

优势区域布局保持稳定

全国饲料产量超千万吨省份13个,与上年持平,分别为山东、广东、广西、辽宁、河南、江苏、四川、湖北、河北、湖南、安徽、福建、江西。其中,山东省产量达4716.3万吨,比上年增长5.2%;广东省产量3610.7万吨,增长3.2%。山东、广东两省饲料产品总产值继续保持在千亿以上,分别为1812亿元和1603亿元。全国有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饲料产量比上年增长,其中贵州、宁夏、海南、广西、陕西、甘肃、江西等7个省份增幅超过10%。

配方结构趋向多元化

全国饲料生产企业的玉米用量比上年增加7.0%,在配合饲料中的比例与上年持平。豆粕用量比上年下降11.8%,在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中的比例较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菜粕、棉粕等其他饼粕用量增长7.8%。小麦、大麦用量大幅增加,稻谷、高粱用量减少。

饲料新产品创新步伐加快

全年核发马克斯克鲁维酵母、红三叶草提取物、胰酶、硫酸镁钾、甜叶菊提取物等5个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和荚膜甲基球菌蛋白饲料新产品证书,增补9个饲料原料进入《饲料原料目录》,增补5个饲料添加剂品种进入《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扩大1个饲料原料和2个饲料添加剂品种的适用范围。

饲料产业是发展畜牧养殖业,实现畜牧养殖业现代化、商品化的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消费量将会稳步增长,动物性食品消费未来可以预计是刚性增长的,随之饲料需求也将日益增长。

(3) 我国生物发酵饲料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饲料工业是支撑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到城乡居民动物性食品供应的民生产业。我国饲料原料转化率不高,如今随着环保压力的逐渐增加、畜产品消费升级转型、饲料养殖成本偏高等方面的压力,饲料行业亟须依托新技术,寻求新的途径解决。而随着当前饲料行业的迅速发展和饲料原料短缺问题的不断加剧,开发新型原料和追求饲料的高利用率已经成为饲料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促进养殖业和饲料行业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提出了未来饲料行业的总体目标。即逐步实现安全、优质、协调发展,确保饲料产品供求平衡和质量安全;实现饲料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科技对饲料工业的贡献率,饲料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饲料工业生产与经营的法律体系,保障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将饲料大国转变为饲料强国。而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发展生物发酵饲料将是未来饲料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生物发酵饲料首先可以解决常规原料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可以把很多低质农副产品利用起来,变成相对优质的原料,起到开源的作用。其次是替代抗生素,生物饲料中的有益菌或其代谢产物进入动物消化道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抗生素,在保障动物健康的情况下,发酵饲料是一个很好的替抗方案。第三是改善畜产品品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小分子醇、醛等风味物质,这些风味物质进入动物机体后沉积到畜产品中,能够改善畜产品的风味、品质。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促进前沿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融合,推动饲用抗生素替代品、木本饲料、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兽药、植物免疫调节剂、高效检测试剂、高效固碳和固氮产品等技术的创制与产业化,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发展酶制剂、微生物制剂、发酵饲料、饲用氨基酸等生物饲料,解决饲料安全、原料缺乏和环境污染等养殖领域重大问题。”

伴随人们对肉类和奶产品等需求的不断增长,带动了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人口增多和耕地减少,限制了国内粮食产量,导致人畜矛盾日益突出,饲料资源的匮乏以及成本上涨很大程度上已经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而当前,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生物发酵技术在饲料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未来生物技术与生物饲料在保障饲料安全与食品安全、促进饲料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产业布局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球微生物发酵饲料的发展迅速。用于发酵的原料越来越广泛,但还是主要集中于工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趋向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思瀚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全球生物发酵饲料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34.55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12.77亿美元,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目前,美国、欧盟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生物发酵饲料的主要消费市场。2022年美国生物发酵饲料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达28.37%,欧盟占比22.05%,中国占比19.72%。

随着发酵豆粕、酿酒酵母培养物、发酵糟渣和构树叶等发酵产品稳定增长、逐渐成规模,且在饲料企业和养殖场得到广泛应用,国内生物发酵饲料需求量从2016年的91.1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680.9万吨。在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国内生物发酵饲料产量从2016年的92.8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698.8万吨,行业供销需求预计将长期保持增长态势。

生物发酵技术作为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在饲料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生物发酵饲料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0.3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58亿元。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生物发酵饲料行业将继续发展壮大。

(4) DDGS在饲料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酒糟蛋白饲料,商品名称DDGS,即含有可溶固形物的干酒糟,其主要指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燃料乙醇工厂,用玉米籽实与精选酵母混合发酵生产乙醇和二氧化碳后,剩余的发酵残留物通过低温干燥形成的共生产品。

DDGS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低淀粉、高纤维及有效磷含量高,其养分(以干物质为基础)含量变化范围为粗蛋白26.7%—32.9%、粗脂肪8.8%—12.4%、中性洗涤纤维33%—40%、酸性洗涤纤维7.5%—18.5%、钙0.06%—0.12%和磷0.58%—0.73%,此外,DDGS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还融入了糖化曲和酵母的营养成分及活性因子,并含有很高水平的中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含量非常低,这就是DDGS含有高消化率纤维的来源,中性洗涤纤维有42%在24 h内被消化,这与玉米青贮和苜蓿下草非常相似。

DDG和DDGS含能量和含蛋白质数量均很高,但由于其过瘤胃蛋白质比例比一般蛋白质饲料都高,所以作为蛋白质饲料比作为能量饲粮更有经济价值,目前已成为国内外饲料生产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蛋白饲料原料。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饲料供应日趋紧张,尤其是高蛋白饲料资源紧缩愈发明显。DDG和DDGS由于营养成分含量高,安全性好,价格相对较低,减少污染,因此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综合利用非常规蛋白质资源的重要途径,可有效缓解我国饲料蛋白质资源供需矛盾问题,对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5)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产出方案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设计构思

根据建筑功能的要求,确定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形式。整体布局采取明快鲜活的手法来设计厂区的内外,在厂房设计中,突破传统厂房单调、冰冷、呆板的形象,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建筑原则,把建筑艺术中的风格、意义、内涵、形式融进设计之中,建筑形体简洁、明快。在满足合理经济的同时,并且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各个专业的设计指导思想是满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节约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建筑规模

项目用地面积32000.61平方米(折合约48亩),总建筑面积22933.06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38030.90平方米,容积率1.19,绿地率12.72%。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新建生产厂房、仓库、办公楼、门卫及其他生产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年产50万吨生物发酵饲料的生产能力(其中项目一期39.8万吨)。

6、 经济影响分析

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年产36万吨生物发酵饲料的生产能力,达产年营收预计可达11.24亿元。

预计项目十年期总收入将达到98.33亿元,可实现年销售收入982243万元规模(十年平均),项目年上缴税金约135688万元(十年平均,含所得税)项目年均净利润约23541万元。

项目的投产运营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经济总量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可观的年缴税额有利于当地政府更好地建设发展、资源合理配置、调节当地经济结构。

7、社会影响分析

本项目除了少数的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由企业解决外,新增员工均由当地招工解决。因此,本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新增大量就业机会,吸收下岗职工与闲置人口再就业,可促进当地经济和谐发展;对拉动本地区产业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将为当地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及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当地的养殖、加工、包装、运输、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项目可为当地经济、税收带来可观的收入,对项目地经济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建成对于搞活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项目投产后,将成为一个产品一流、规模领先、效益优良的生物发酵饲料生产研发制造项目。随着厂区规模化运营以及效益的不断增长,项目在GDP、税收、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的贡献也将不断加大,项目可提供直接就业岗位60个,通过产业辐射影响间接带动数百个就业岗位。同时,本项目可带动畜牧业、种植业等多个产业共同发展,其辐射效应、集群效应及规模效应,对地方经济整体的繁荣与增长都将起到广泛和深远的推动作用。

8、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环境评价依据及执行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2)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3)声环境质量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废水

本项目施工期、运营期生活污水、生产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纳管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纳管水质执行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标准,未做规定的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三级纳管标准。

废气

运营期锅炉燃烧废气SO2、NOX以及破碎包装粉尘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项目恶臭废气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中二级新扩改建标准;运营期挥发性有机废气执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中相关要求。

噪声

本项目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标准限值;本项目营运期厂界四侧噪声均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标准。

固废

项目一般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参照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中要求,不得形成二次污染。

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相关要求。

污染控制目标

(1)项目施工期和建成使用后,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不降级,项目所在地周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GB3095—1996二级标准。

(2)周围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相应水体功能要求。

(3)控制施工设备噪声,使施工厂界噪声达标,对附近居民不造成噪声污染和扰民事件。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的工程量不大,但在施工期间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和扬尘,同时会排放一定的废水、废气和建筑垃圾等。

施工期污染排放情况

本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主要污染因素有:

(1)噪声:主要为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

(2)废气:土建施工、材料堆置、汽车运输等产生的扬尘;

(3)废水:砂石料冲洗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施工机械设备和车辆的冲洗废水。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

(4)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弃土及建筑垃圾。

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

粉尘是建设阶段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源,本项目施工期粉尘主要来自于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土石方和建筑材料运输所产生的动力道路扬尘等。

对整个施工期而言,施工产生的扬尘主要集中在土建施工阶段,由于主要采用商品混凝土,则起尘的原因主要为风力起尘,即露天堆放的建材及裸露的施工区表层浮尘由于天气干燥及大风,产生风力扬尘。

施工期对大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粉尘和尾气,为保护好大气环境质量,降低施工区域对周围主要敏感目标的扬尘影响,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结合本工程的特点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土方应集中堆放,将施工道路和堆场设置在远离保护目标较远的施工场地一侧;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措施。

(2)装运土方时控制车内土方低于车厢挡板,以减少途中撒落,对施工现场抛洒的砂石等物料应及时清扫,砂石堆、施工道路应定时洒水抑尘。

(3)施工现场土方作业应采取防止扬尘措施,在项目四周设置围栏或围墙,封闭施工,缩小施工现场扬尘和尾气扩散范围。

(4)渣土和施工垃圾运输应采用密闭式运输车辆或采取覆盖措施;施工现场出入口处应采取保证车辆清洁的措施。

(5)施工现场的材料和大模板等存放场地必须平整坚实。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或采取覆盖等措施。

(6)施工现场混凝土搅拌场所应采取封闭、降尘措施。

(7)建筑物内施工垃圾的清运,必须采用相应容器或管道运输,严禁凌空抛掷。

(8)施工现场应设置密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分类存放,并应及时清运出场。

(9)施工场地的扬尘,大部分来自施工车辆。在同样清洁程度的条件下,车速越慢,扬尘量越小。本场地施工车辆在进入施工场地后,需减速行驶,以减少施工场地扬尘,建议行驶车速不大于5km/h,设置限速标志;此时的扬尘量可减少为一般行驶速度(15km/h计)情况下的1/3。

(10)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

(11)注意气象条件变化,土方施工应尽量避开风速大、湿度小的气象条件;当出现4级及以上风力天气情况时禁止进行土方施工,并做好遮掩工作;应避免在大风天气进行水泥、黄沙等的装卸作业,使用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时不应露天堆放,即使必须露天堆放,也要注意加盖防雨布,减少大风造成的施工扬尘。

(12)建筑材料堆存点及施工垃圾暂存处应设置于距环境保护目标较远的施工场地一侧。

(13)在建筑材料运输、装卸、使用等过程中做好文明施工、文明管理,尽量避免或减少扬尘的产生,防止区域环境空气中粉尘污染。

(14)除此以外,为了减少施工扬尘,施工中还应注意减少表面裸土,开挖后及时回填、夯实,做到有计划开挖,有计划回填。

施工期水污染防治

本项目施工期间,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会排放一定量的生活污水,施工场地也有建筑废水的排放。若处置不当,会对附近的水体造成污染,故必须控制生活污水、建筑废水的排放状态、排放方式和排放浓度。

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设置化粪池等简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收集的建筑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尽量回用,不能回用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进行处理,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一起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远期经污水管网送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符合排放要求。

综上所述,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外排,对地表水体水质不产生直接影响。

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

施工期噪声主要是各种机械设备运行时所产生的噪声和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通知》(环控〔1997〕066号的规定),建设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向环保部门申请登记,除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特殊要求必须连续作业外,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因特殊要求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并且必须公告附近公民。为减轻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针对建设项目而言,应做好如下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现场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l2523—12524)制定降噪措施,并可由施工企业自行对施工现场的噪声值进行监测和记录。

(2)施工现场的强噪声设备需设置在远离居民点的一侧,并应采取降低噪声措施;作业时在高噪声设备周围设置屏蔽。

(3)原则上夜间应禁止施工,若因工程需要,确需在夜间进行超过噪声标准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

(4)夜间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

(5)施工单位应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合理选用,禁止使用高噪声柴油冲击、振动和产生pH值超过9的泥浆水反循环钻孔机等;对高噪声设备增加消声减振的装置,对振捣棒等强噪声源周围适当封闭等。

(6)现场的加压泵、电锯、无齿锯、砂轮等,均应在工地相应方位搭设设备房或操作间,不可露天作业。

(7)应加强施工管理,除夜间禁止等强噪声源机械施工外,在午休前后,挖土机、装载机等产生强噪声源的施工也应停止,避免噪声影响引起纠纷。

(8)施工现场合理布局,以避免局部声级过高,尽可能将施工阶段的噪声影响减至最小。

(9)建筑施工由于各阶段使用的机械设备组合情况不同,所以噪声辐射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基础施工阶段设备多属高噪声机械。主体施工阶段,噪声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强度高。相比之下,装饰期间的噪声相对较弱,一是卷扬机和搅拌机运转频率减少,另外一些噪声较强的木工机械又可搬入已建成的主体建筑内进行操作。由于建筑施工是在露天作业,流动性和间歇性较强,对各生产环节中的噪声治理具有一定难度,下面结合施工特点,对一些重点噪声设备和声源,提出一些治理措施和建议:

①从规范施工秩序着手,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合理布局施工场地,选用良好的施工设备,降低设备声级,降低人为的噪声,建立临时隔声障减少噪声污染。

②降低声源的噪声强度

对基础施工过程中主要发声设备;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如以液压工具代替气压工具,将高频混凝土振动器改为低频混凝土振动器,以减少施工噪声,尤其对居民点等环境敏感目标较近的建筑施工,应用液压、低频混凝土振动器等设备。

③采用局部吸声、隔声降噪技术

对各施工环节中噪声较为突出且又难以对声源进行降噪可能的设备装置,应采取临时围障措施,在围障最好辅以吸声材料,以此达到降噪效果。

向周围环境排放建筑施工噪声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确因技术条件所限,不能通过治理消除环境噪声污染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噪声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下与受其噪声污染的居民组织和有关单位协商,达成一致后,方可施工。

固废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1)施工人员居住点的生活垃圾要实行袋装化,每天由清洁员清理,集中送至指定堆放点。

(2)尽量减少建筑材料在运输、装卸、施工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建筑垃圾应在指定的堆放点存放,并及时送城市垃圾填埋场。

(3)在工地废料被运送到合适的市场去以前,需要制定一个堆放、分类回收和贮存材料的计划。一般而言,主要是针对钢材、金属、砌块、混凝土、未加工木料,瓦楞板纸等可再生材料进行现场分类和收集。

表土保护

建设项目挖填方、整平、铺装、建筑和径流侵蚀都会破坏或改变宝贵而不可再生的表土,因此应将挖填区和建筑铺装区表土(一般为10.15厘米厚的土层)剥离、储存,用于需要改换土质或塑造地形的绿地当中。在项目建成后清除建筑垃圾、回填优质表土,以利地段绿化。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主要生产线设备均为先进、成熟、可靠的设备,具有较高的环境指标,在生产过程中,其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包括废水、固废、噪声等污染:

废水

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设备清洗废水,该项目无有毒有害工业废水产生。

生产废水经排水沟收集到沉淀池沉淀后,排至污水处理池处理后达标排放,生活污水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排入下水管道,雨水经汇集后排入雨水沟。

固体废物

项目排放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废包材以及员工日常的生活垃圾。

项目产生的废包装物,尽可能回收利用,或收集并出售给专业厂家,不可利用的均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生活垃圾由专人定期收集清理,最终送垃圾处理站。

噪声

项目的噪声源主要为生产线及配套设施中机电设备产生的噪声,噪声值在 70dB(A)~80dB(A)之间。经选用低噪音设备、采取基础减震、厂房隔声、距离衰减等措施后,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区要求,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环境保护的建议

(1)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城管部门的要求文明施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合理安排使用噪声大、振动大的设备,严禁夜间进行打桩和砼浇施工,努力降低施工现场噪声,协调好与周围居民的关系,以避免或化解噪声扰民的问题。

(2)施工现场设置围栏,并采取洒水抑尘措施减少粉尘污染。

(3)按照雨、污分流排水的原则,建筑物应预留与市政雨水排放系统、污水排放系统的接口。

(4)在项目区内大面积进行绿化,栽植各种草坪、树木,并起到降噪和美化园区环境作用,同时能增加项目良好的景观感觉。

(5)建设项目按要求落实消防措施,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保证消防道路及消防水源的贮备。

(6)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定,有关环保及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项目应从技术、经济、环境的角度出发,在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排污环节。严格按环保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项目的选址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基本可行的。

项目建设期间将严格执行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项目竣工后申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预验收,待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时再申请环保局对环境保护设施进行正式验收;分期建设分期使用时分期申请验收。验收时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l2348—2008)3类区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三级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本项目在施工和运营期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等,经采取有效的防护处理措施后,在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并加强管理的情况下,各类污染物可得到有效的处理并达标排放,可以将对环境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从环保角度项目可行。

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

节能措施

本项目是资源循环利用的节能工程的典范,为了更好地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降低资源回收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主要采取以下节能措施:

设备及工艺节能措施

(1)生产供电采用无功补偿装置,设计安装电子自动补偿控制器,cos∮值达到0.91~0.92,提高功率因素,降低电力耗损,提高电能利用率,中大功率电机设备采用变频装置,可有效降低电耗。

(2)规模节能。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主要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究其原因,除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外,企业生产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竞争一直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合理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是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

建筑节能措施

在全世界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节能约占30%~40%,本项目采取如下措施,以达到良好的建筑节能效果:

(1)设计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朝向和平面。根据建筑功能要求,结合当地日照等气候条件和其他状况,合理确定建筑面积、外观体型、朝向、间距、层高,使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重视屋檐、挑檐、遮阳板、窗帘等构造设计,调节日照,节约能源,采取主体绿化措施,合理确定建筑涂料类型和颜色。

(2)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积极使用能耗低的粉煤灰空心砖、空心切砖、加气混凝土。

(3)采用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通风、遮阳、自然采光等建筑围护结构优化集成节能技术。

(4)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在满足基本采光和通风的前提下,尽量缩小窗墙比,改进窗户的材料和构造,使窗户的气密性达到《节能标准》规定的二级,采用平开铝窗、塑钢复合式窗等新材料,施工中尽量避免“热桥”现象,以改善室内环境。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应考虑结构性冷桥的影响,取平均传热系数。

(5)建筑采暖、空调方式及其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当地资源情况,经技术经济分析及用户对运行费用的承担能力综合考虑确定。

(6)建筑通风设计应处理好室内气流组织,提高通风效率。

照明节能措施

(1)合理设置工厂车间照明。车间照明都设有一定高度的一般照明,电光源高度越高,照度越低,且同一车间各区域对照度的要求会不同。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减少一般照明,相应增加局部照明,即采用混合照明方式,不但能满足各种照度的要求,而且能较大程度节约照明功率。

(2)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节约照明用电。一般场合下,人的眼睛最适合自然光,而且自然光的显色性是所有光中最好的,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优先使用自然光不但可减少人工照明,节约用电,而且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益。

(3)推广使用高效照明节电产品。在满足使用场所的照明需求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有3C标志和有节能认证标志的节能灯,光效、使用寿命、安全、谐波等各项性能指标有保障。

(4)采用控制照明线路。采用先进的照明控制系统,用先进的照明控制器具和开关对照明系统进行控制。照明线路加装稳压装置,起稳定电压的作用;照明线路加装节电器,可相应降低灯具的端电压;照明线路加装智能控制装置,不但可控制电压,而且可控制灯的亮度、开关时间等,加装声控、光控、触摸开关等。

(5)在大面积场所采用紧凑型电子LED灯,一般房间采用节能型电子LED灯,配置可靠性较高的节能型电子镇流器,优化照明配电系统,集中设置照明电线路与开、关控制,加装自控设备,便于控制,节约用电。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布置管线走向,缩短路径,减少能耗。

(6)道路两侧照明选用高效率的光源,如高压LED灯(其光效一般为80~130Im/W,显色指数30,色温2000K),同时在不同的时间段合理控制照明运行时间,减少照明电能的消耗。

节水措施

(1)生产生活用水节水。合理规划建设项目区内水环境,提供安全、有效的供水、污水处理、日用系统,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建立完善的给水系统,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卫生要求,水量、水压稳定,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回用作生活用水等各种用途。对区内用水水量与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提供详细的用水量估算资料,提出合理的水质水量保证方案,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量。收集雨水用以在一定范围内补充其他用水,完善屋檐和地表径流规划,避免雨水淹渍、冲刷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充分利用雨水,减少市政供水。

(2)绿化景观用水、道路冲洗水和车辆清洗水节水。用水设置循环系统,并结合供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保证供水水质,提高用水效率。提倡营造少灌或免灌绿化群落,减少草坪面积,尤其是冷地型草坪面积,同时可利用雨水回用作为绿化和清洗用水,以利于节水和利用自然渗透补充地下水。

(3)节水器具应用。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不断提高用水效率,采用节水器具,不用耗水9升及以上的坐便器。不使用螺旋升降式铸铁水嘴,根据用水场合的不同,选用延时自动关闭式、水力式、光电感应式、电容感应式水龙头,通过一些自动控制达到节水的目的。

综合节能措施

(1)提高负载的自然功率因数,从源头上减少无功功率,一般来说,异步电动机额定负荷时功率因数与负荷密不可分,提高自然功率因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电动机负载应与容量相匹配,防止“大马拉小车”现象;选用高效设备或自身有无功补偿装置的设备。

(2)总平面布置上,尽量缩短物料输送流程,结构布置紧凑合理;大型用电设备尽量靠近变配电房,减少电力的过程损耗;尽量实现能源的二次利用等。

管理节能措施

(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组建相对稳定的节能管理队伍,加强管理和监督能源的合理使用,制定节能计划,实施节能措施,并进行节能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节能意识。

(2)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对各种设备及工艺流程,都制定科学的操作规程;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耗定额,落实了奖罚制度。

(3)合理组织生产。根据原料、能源、生产任务等实际情况,确定开车状况,确保设备合理负荷率,协调供能和用能环节,平衡各工序之间的生产能力等。

(4)加强计量管理。建立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加强能源消耗的正确统计和核算,推动能量平衡、定额管理、经济核算和计划预测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完善计量手段,建立健全仪表维护检修制度,强化节能监测。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可以保证项目节能目标的实现,从而降低能源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节能效果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采用上述节能措施使本项目可节能25%—40%标准,节能效果显著。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结论

项目从建筑设计、工艺设计、设备选型等环节严格遵守节能管理与设计的标准和规范,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建筑节能要求。根据项目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核查以及能源消耗的分析评估,得出以下结论:

1、项目未使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等法规、规章限制使用或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特别是高耗能装备。所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项目生产工艺先进可靠,符合国家、地区有关节能设计规范、标准。

3、用能品种选择及用能结构合理,项目地条件均能满足。

9、项目风险管控方案

质量风险

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决定着项目实施的质量控制能力,是项目实施的至关重要环节。如果项目管理不力,势必造成项目实施出现资源、时间、资金的低效率使用和运转,由此必将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工作阶段和环节出现质量问题,最终使项目建设达不到所要求的质量标准。

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深度和未来建筑内各方面的具体是能够要求的明确程度,设计过程中的主观差错是影响项目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若项目设计任务书未能表达明确或是留待施工期间现场协调的难题过多,增加了施工期间的变更和调整的内容,由此必将导致施工费用的增加、工期延长,以及质量问题的产生。

另外,在设计条件明确的情况下,工程设计本身的质量控制也将影响项目的建设质量。若设计单位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手段,其在工程设计中出现计算错误、图纸表达错误、系统设计不匹配等问题,则施工质量控制得再严格也是没有意义的,项目最终质量是不可能有保证的。

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能力,也是项目实施保证最终质量的关键。若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设备和施工手段落后,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对采购的建材,设备没有严格的检验手段和验收制度,那么,项目的验收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在当前实行的施工监理制度下,选择好的施工监理机构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若选择的监理结构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其自身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适应项目的需要,也将对项目建设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质量风险的防范:应把好设计、施工、监理队伍选择的各个环节,所有的合作和服务关系均依法签订合约加以控制,建立违约赔偿制度,从而将质量风险影响因素降到最低程度。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公司所处的生物发酵饲料行业赛道需求持续增加,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在国内加快布局,同时国内厂商也在加大技术、产品方面的投入,相关企业的进入可能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若公司不能保持持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扩大业务规模,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将会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引发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

积极拓展市场客户,做好定制开发,继续保持公司的技术领先优势和品牌服务,加强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以差异化技术方案,巩固公司产品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波动风险

项目所处的生物发酵饲料行业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下游应用广泛,在不同细分领域存在新进机会与挑战。公司在开拓新行业新客户,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端客户时,通常会在价格上给予适当让利,可能造成该部分项目的毛利率偏低。另外,受制于非标产品特性,不同行业不同客户对产品功能、自动化程度的要求均不相同,相应产品配置差异较大。对于首次定制且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的项目磨合和验证成本较高,通常需要较高的投入。因此,公司将面临主营业务毛利率无法维持较高水平或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

公司将持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升自身技术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持产品利润空间。其次,公司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增加高毛利产品的销售力度,促使公司利润水平保持较好水平。以个性化定制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客户粘性,进一步在技术面提高公司竞争力。积极完善与供应商、顾客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做好相关的采购预测及计划管理,以降低采购价格的波动风险。同时加大对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效率,节本降耗。

人才短缺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目前的人才储备未能匹配公司的高速发展,可能存在因人员不足导致部分业务及项目进展缓慢的风险。

应对措施:

未来公司会重点培养和引进更多有关产品研发、工艺设计、产业转化、生产控制、市场营销、工程管理、软件开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推出更加完善的薪酬福利机制,充分发挥公司股权激励的作用,在保持现有员工队伍的稳定的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专家及团队,为公司的生产经营配备综合素质高的各类人才,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风险

按照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状况,本项目的经营业绩应该能够得到保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风险。例如由于政策调控或宏观经济形势的低迷,市场对生物发酵饲料产品的需求降低,有可能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面对政策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1、加强对世界宏观经济形势的关注,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产品定位,使我们的销售经营适应市场的要求。

2、项目将根据我国各项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不断开拓创新,及时调整和完善发展目标和经营发展战略,合理规避可能遇到的政策风险。

10、主要研究结论

本项目与产业政策、规划的相符性

本项目不属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 年版)的禁止准入项目,亦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规定的“限制类”和“淘汰类”中所列各条款。因此,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本项目的社会效益

项目属于惠民工程,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民生,对促进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其社会效益明显。项目与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相适应,无环保、宗教、民族等社会矛盾。且对当地资源的需求不会造成供应压力,项目无社会风险。

建议

(1)项目要认真组织设计和施工,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项目要力争为优良工程。

(2)项目的设备需求量较大,对设备的采购要认真进行调研,坚持项目模式的先进性、超前性和配套性,发挥更大效益。

(3)抓好设备的安装工程,精心组织施工,按招标程序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和设备采购代理商,做到项目施工实现优良工程。

(4)对项目的环保设施要坚持“三同时”,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全面进步。

(5)建议项目建设单位要认真抓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筹备好项目资金,安排、协调好企业的各项建设,使项目发挥更大的效益。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建设性质

1.1.3 项目拟建地址

1.1.4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1.5 项目建设工期

1.1.6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7 项目生产规模

1.2 企业概况

1.3 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3.1 编制依据

1.3.2 研究范围

1.3.3 编制原则

1.4 主要结论和建议

1.4.1 主要结论

1.4.2 建议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产出方案

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2.2.2 提供高品质低毒素DDG产品,解决饲料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需要

2.2.3 满足畜牧业对于生物发酵饲料旺盛需求的需要

2.2.4 带动当地就业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 政策可行性

2.3.2 运营可行性

2.3.3 技术可行性

2.4 市场需求分析

2.4.1 我国畜牧业市场发展机遇分析

2.4.2 我国饲料工业供需格局分析

2.4.3 我国生物发酵饲料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2.4.4 DDGS在饲料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2.5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产出方案

2.5.1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5.2 项目产出方案

2.6 项目商业模式

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要素保障

3.1 项目选址方案

3.1.1 项目选址的原则

3.1.2 选址方案的确定

3.2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2.1 地理环境

3.2.2 经济概况

3.2.3 交通运输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4.1 技术方案

4.1.1 原料路线确定原则

4.1.2 生产工艺技术路线确定原则

4.1.3 生产工艺流程

4.1.4 主要原辅材料

4.2 设备方案

4.3 工程方案

4.3.1 给排水工程

4.3.2 变配电工程

4.3.3 消防工程

4.3.4 火灾报警及消防控制系统

4.3.5 通信工程

4.3.6 室外管网等配套工程

4.4 数字化方案

4.4.1 工业化生产可靠性分析

4.4.2 技术管理及特点

4.4.3 建筑智能化

4.5 建设管理方案

4.5.1 项目建设期管理

4.5.2 项目招标

4.5.3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五章 项目运营方案

5.1 生产经营方案

5.1.1 研发模式

5.1.2 采购模式

5.1.3 生产模式

5.1.4 销售模式

5.1.5 影响公司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

5.1.6 燃料动力供应保障

5.2 安全保障方案

5.2.1 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分析

5.2.2 安全措施方案

5.2.3 消防设施

5.3 运营管理方案

5.3.1 项目运营期组织机构

5.3.2 人力资源配置

5.3.3 人员培训

第六章 项目投融资与财务方案

6.1 投资估算

6.1.1 投资估算范围及参考依据

6.1.2 项目投资估算

6.1.3 资金使用和管理

6.2 盈利能力分析

6.2.1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6.2.2 编制依据

6.2.3 收入测算

6.2.4 销售税金及附加

6.2.5 成本核算

6.2.6 财务评价分析

6.3 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6.3.1 不确定性分析

6.3.2 偿债能力分析

6.3.3 评价结论

第七章 项目影响效果分析

7.1 经济影响分析

7.2 社会影响分析

7.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3.1 环境评价依据及执行标准

7.3.2 污染控制目标

7.3.3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7.3.4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7.3.5 环境保护的建议

7.3.6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7.4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

7.4.1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4.2 项目能耗情况

7.4.3 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

7.4.4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结论

第八章 项目风险管控方案

8.1 质量风险

8.2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8.3 市场波动风险

8.4 人才短缺风险

8.5 政策风险

第九章 思瀚产业研究院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本项目与产业政策、规划的相符性

9.1.2 本项目的社会效益

9.2 建议

附件:财务分析过程

完整版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部门及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本着客观、求实、科学、公正的原则,在现有能够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主要就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条件及方案、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等方面逐一进行研究论证,以确定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为项目投资主体和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

思瀚编制,严谨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