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基本情况
年产 6.8 万吨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项目拟由公司全资子公司宜昌容汇实施,分两期建设完成。本次项目拟建设年产 6.8 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产能,主要生产的产品为电池级氢氧化锂。
2、项目投资概算
本项目投资概算情况如下:建筑工程费 47,361.20万元,设备购置费 96,263.703 万元,安装工程费 29,725.104万元,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11,735.005万元, 预备费 18,509.006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22,530.00万元。
3、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本项目建设期为 48 个月,包括初步设计及审批、施工图设计、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试生产等阶段。项目已于 2021 年启动建设,预计一期项目将于 2023 年建设完成,二期项目将于 2025 年建设完成。
4、项目履行的审批情况
本项目已完成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登记备案项目代码:2018-420581-26-03-036000),并且已取得环评批复文件(宜市环审[2019]8 号)。
5、项目环境保护情况
本项目建设后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固废和噪声等。本项目在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后,各项污染物均可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6、项目土地取得的情况
本项目位于湖北省宜都市化工园区,项目用地已取得国有土地权证(鄂(2019)宜都市不动产权第 0003114 号)。
6、投资项目的确定依据
(1)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增长带动锂电池材料快速发展。公司本次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产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下游锂电池材料厂商
报告期内,随着下游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公司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营业收入持续提升。2020 年-2022 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50,599.39 万元、154,229.32 万元和 591,007.78 万元,持续快速增长。随着下游需求持续的增长,公司产销量均在 95%以上,维持较高水平。目前,公司下游主要客户贝特瑞、当升科技、德方纳米、杉杉股份、容百科技等均在持续扩大产能,以匹配新能源产业和储能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到 2023 年末,上述正极材料厂商对于电池级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的需求量就将达到 126.04 万吨,较 2021 年末增加 86.13 万吨。截至 2022年末,公司电池级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合计产能为 2 万吨,本次项目为年产 6.8 万吨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项目,项目建成后,公司合计产能将达到 8.8万吨。
因此,为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及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避免未来因产能不足而制约公司业务的发展、失去强化市场竞争力和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机会。公司通过本次项目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产能,以匹配下游需求的增长。
(2)公司需持续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从而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持续的研发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基础之一。通过建设研发中心,公司将整合现有的研发资源,改善公司的研发条件,从而有效提升公司的研发效率,加快在研项目的研发速度。
8、投资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项目符合国家战略需要
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巴黎协定》提出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全球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120 个国家及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随着“净零排放”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相应推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规划,逐步降低燃油车市场占比;此外,由于新能源发电相较于传统能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各国也持续加大对储能领域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
2020 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各大厂商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加速投放,新能源汽车已经全面从早期的补贴驱动跨越至市场驱动。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体产销量分别为 354.50 万辆和 352.10 万辆,同比增长 159.52%和 157.57%,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 13.49%,越过 10%分界线。
根据 GGII 数据,预计到 2027 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将达到 2,385GWh,2021 年-2027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1.91%。随着动力电池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上游原材料也将迎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增长。在储能领域,2021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 2025 年实现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2022 年,国家能源局、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储能行业的发展要求。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将迎来储能行业发展的黄金期。根据 Wood Mackenzie 预测,预计到 2031 年,储能系统电化学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 1,182GWh,其中 1,053GWh 与锂离子技术有关。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储能需求的高速增长带动锂电池材料快速发展。公司本次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生产能力及研发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下游锂电池材料厂商,有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共同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受政策鼓励,具有可行性。
(2)公司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
公司通过多年的发展,自主研发了一次沉锂制备电池级碳酸锂技术、冷冻法母液提锂及循环回用技术、冷冻法单水氢氧化锂的制备技术、连续冷冻法自动化制备工艺、电池级氢氧化锂的精制技术等核心技术。公司已取得了 38 项授权专利,参与了现行的 16 项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公司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掌握电池级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制造的核心技术,公司核心技术和产品受到广泛的认可。
公司的电池级碳酸锂技术被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授予“2010-2012 年度无机化工科技奖—科技进步奖”,高纯碳酸锂技术被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授予“2014-2016年度无机化工科技奖—科技进步奖”,锂精矿清洁制备高纯碳酸锂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被全国无机盐信息中心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分别授予“2018-2020 年度无机化工科技奖—科技进步奖”和“2018 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公司深厚的技术积累为公司此次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品质和生产效率保障。
(3)公司具有良好的客户基础
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基于丰富的行业积累和优质的产品质量,与下游一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厂商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公司下游客户包括贝特瑞、当升科技、杉杉股份、德方纳米、盟固利等锂电池正极材料龙头企业。上述客户均为信誉良好、规模较大、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知名企业,成为其供应商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公司凭借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同。公司核心客户优质稳定,且能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为本次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3)公司拥有突出的人才优势
公司创始人李南平是国内最早从事锂产品研发、生产的资深行业专家,拥有超过二十年的行业经验与积累,对行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理解,能够基于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公司战略发展规划,驱动公司的持续发展。公司作为业内最早从事电池级锂产品开发的企业之一,公司核心团队在研发、生产、标准制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与了现行的 15 项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制定。
公司核心团队始终保持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密切跟踪,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革新方向,能够通过持续工艺优化、产品升级确保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拥有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公司核心团队为公司此次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完整版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部门及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本着客观、求实、科学、公正的原则,在现有能够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主要就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条件及方案、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等方面逐一进行研究论证,以确定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为项目投资主体和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