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1、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全球能源发展战略的必然
能源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也相应的持续增长。目前,化石能源是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总能耗的约80%来自煤、石油、燃气等化石能源。然而,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且储量有限,其产量的萎缩不可避免。
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其对环境的友好性——不消耗燃料、不排放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任何物质、无噪声、无污染,以及太阳能资源分布广泛且取之不尽的特点使之成为一种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全球能源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转变,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纷纷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抢占未来新能源时代的战略制高点。光伏发电已成为欧洲发电量最多的新能源形式之一,除欧美发达国家之外,其他国家也纷纷通过对新能源立法等方式推动本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随着煤炭、石油、燃气等化石能源资源迅速消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早在 1997 年 150 多个国家签署的《京都协议书》中就已经要求世界各国改变能源利用方式,从煤和石油逐渐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改变人类社会发展与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并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2015 年 12 月 12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 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为 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按规定,《巴黎协定》将在至少 5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至少约 55%)交存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文书之日后第 30 天起生效。
随着世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接受,各国纷纷将寻找新型的替代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因此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发展趋势。各国都在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2013 至 2035 年,一次能源消费增长 37%,年均增长 1.4%。可再生能源是增速最快的燃料(年均 6.3%)。到 2035 年,可再生能源(包含生物燃料)在能源整体消费量的占比将从今天的 3%,上升到 8%。
2、太阳能是永续利用的清洁能源
在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作为一种非常具有开发潜力的可再生能源,由于其具有充分的清洁性、绝对的安全性、资源的相对广泛性和充足性、长寿命以及免维护性等优点,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 80 万千瓦,假如把地球表面 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 5%,每年发电量可达 5.6×1012千瓦小时,相当于目前世界上能耗的 40 倍。
而与此相对应的,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 2200 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 5000MJ。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河南、辽宁、吉林、云南、广东、福建、海南、四川西部高原及东南部等地区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太阳能利用条件好。
随着对太阳能辐射能利用技术的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日益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最受瞩目的太阳能应用领域。业界普遍认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不远的将来不仅会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将给能源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特别是利用太阳辐射能建设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还具有燃料免费、没有会磨损、毁坏或需替换的活动部件、保持系统运转仅需很少的维护的特点,发电系统为组件,可在几乎任何地方实现快速安装,同时具有无噪声、无有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等优点,使得太阳能光伏发电成为一种有效的清洁能源形式。
根据国际能源总署预计,至2050年光伏装机将占全球发电装机的16%,成为第一大电力来源。欧盟联合委员会研究中心预测: 21 世纪末全球一次能源的 60%将来自太阳。可见未来太阳能将成为未来主要的能源方式。
3、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受石油价格上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使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促进能源多样化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光伏产业在世界各种能源增长率中名列第一。据 REN21 数据,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从2008 年的 15GW 增长至 2021 年的 800GW,年复合增率约为 6%。
2021 年,全球主要光伏市场保持规模增长,亚洲主导全球光伏市场增长,其中中国持续引领全球光伏市场发展。国家能源局发文表示,据统计,2021 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约 5300 万千瓦,连续九年稳居世界首位。截至 2021 年底,我国光伏并网装机容量累计达 3.06 亿千瓦。对此,国家能源局总结了去年国内光伏建设发展所呈现的新特点。
一是分布式光伏达到 1.075 亿千瓦,突破 1 亿千瓦,约占全部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
二是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中,分布式光伏新增约 2900 万千瓦,约占全部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 55%,历史上首次突破 50%,光伏发电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趋势明显。三是新增分布式光伏中,户用光伏继2020 年首次超过1000 万千瓦后,2021 年超过2000万千瓦,达到约2150万千瓦。户用光伏已经成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二、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在能源短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我国,低成本高效率地利用太阳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 1992 年联合国召开的发展大会上,我国政府签署了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之后率先制定了中国《21 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在南非召开的世界首脑峰会上,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议题之一。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各国共同的长期发展战略,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一百年来,全球能源消耗基本趋于稳定态势,平均每年呈 3% 指数增加。尽管许多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耗基本趋于稳定,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如中国),能耗不断增加,因此预计全球未来能源消耗态势仍将以 3% 的速度增长。能耗平均呈指数增长趋势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伴随着石化燃料消耗的增加,大气中 CO2的含量相应增加,地球不断变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将愈来愈快地消耗掉常规石化能源储量。
资料表明,世界石化燃料耗尽时间从现在开始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能源的潜在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迫使世界各国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在今后的 20~30 年里,全球的能源结构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专家预测,在下世纪 50 年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构成中会占到 50%。因此开发利用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迫切性、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公布了全球百名专家之“技术预测调查”结果:到 2025 年期间,全球能源将有 30%来自替代能源。
全球各种能源需求比例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太阳能热发电、风力发电、海洋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许多可再生能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光伏能源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这是因为光伏发电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充分的清洁性、绝对的安全性、相对的广泛性、确实的长寿命和免维护性、初步的实用性、资源的充足性及潜在的经济性等,应用极其广泛。世界光伏组件产量上世纪末最后 10 年的平均增长率为 20%,在各国政府的推动下,目前全球光伏产业年均增长率已高达 30%,多年来光伏产业一直是世界增长速度最高和最稳定的领域之一,也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按各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推算,2010 年以来,光伏行业持续 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20~2040 年,光伏行业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 25%,可预见的高速增
长将持续 20 年以上。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已经被愈来愈多的国家政府所认识,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光伏发展规划。我国光伏产业近几年发展也极其迅速,已成为我国新兴朝阳产业。太阳能电池属高新技术光电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实施本项目将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三、项目建设的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 号】提出了发展光伏产业的基本原则:
1)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在扩大光伏发电应用的同时,控制光伏制造总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2)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统筹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产业供需平衡、上下游协调等因素,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3)市场为主,重点扶持。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光伏产业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优化布局以及开发利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对不同光伏企业实行区别对待,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优势企业发展,淘汰劣质企业。
4)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加强政策的协调配合和行业自律,支持地方创新发展方式,调动地方、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光伏产业发展。为推进光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将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列入重点领域:高效、低成本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新型高效低成本及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包括非晶硅薄膜电池、化合物薄膜电池、纳米染料电池、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低倍和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第三代新型太阳能电池等。但是简单太阳电池组件的封装和低水平的重复性生产除外。
2021 年 3 月 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提出推动太阳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突破先进晶硅电池及关键设备技术瓶颈,提升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加强钙钛矿、染料敏化、有机等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推动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化,建设太阳能光电光热产品测试与产业监测公共服务平台,大幅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统筹电力市场和外输通道,有序推进西部光伏光热发电开发,加快中东部分布式光伏发展,推动多种形式的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形成光热发电站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促进先进太阳能技术产品应用和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引领全球太阳能产业发展。
国家能源局:推动新能源配套自建工程回购、支持煤、油企业建设光伏。2022 年 1 月 10 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的通知》,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根据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深化能源领域“证照分离”改革,各级能源主管部门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能源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
文件指出,电网企业要优化接网基本流程和内部机制,在接网协议中明确接网工程建设时间,提高接网服务效率。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推动明确新能源投资自建配套送出工程的回购机制和标准。建立电网接入完成率评价机制,将电网接入完成率作为电网企业落实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的重要指标。
要简化新能源项目核准(备案)手续,对于依法依规已履行行政许可手续的项目,不得针对项目开工建设、并网运行及竣工验收等环节增加或变相增加办理环节和申请材料。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支持分布式发电参与市场交易,探索建设基于区
块链等技术应用的交易平台。支持煤炭、油气等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推动天然气发电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项目落地,促进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煤电、气电与新能源发展更好协同。
四、 项目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眉山琏升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
项目总投资为:449516.03 万元, 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 412596.32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36919.71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银行贷款 200000 万 元,其余为企业自筹。
经营范围: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本项目建设场地位于眉山市丹棱县经开区。
项目主要内容:本项目计划新建行政办公楼、食堂、宿舍、仓库、动力站、电池车间、空分站、化学品库、危废库、固废站、废水站、制氢站、乙类气体供应站、甲类气体供应站、硅烷站、门卫等,全部建成后达到年产 8GW-HJT 电池产能。
五、工艺流程与工艺描述
1、HJT 高效电池生产工艺
本项目的电池产品工艺流程主要为:预清洗/吸杂、硅片制绒清洗、PECVD 沉积正反面本征非晶硅膜层和掺杂微晶硅膜层、PVD 沉积正反面TCO 薄膜、丝网印刷正反面栅线电极、低温固化等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详见下图:
工艺流程图
(1)预清洗/吸杂
前端通过硅片分选机对硅片电阻率进行区分。对于高质量硅片,直接跳过前清洗/吸杂工序进行制绒清洗,而对于头尾料部分低质量硅片则进行扩散吸杂处理。(a)首先对硅片进行前清洗: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1~3%的 KOH 溶液对硅片进行碱液清洗,再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 1~10%的 HF 溶液对硅片进行酸液清洗;(b)采用管式扩 P 或者链式涂覆 P 源方式,使硅片表面具有一层 P 源;(c)对硅片进行高温处理,处理温度在700-800℃,通过高温扩散后,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层PSG和P重掺杂层,这层掺杂层对硅片中金属杂质的溶解度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在高温和杂质浓度梯度影响下,硅片体内的金属杂质向表面扩散。最后通过后续的清洗工序,把表面这层杂质去掉从而达到提升硅片品质的目的。
(2)单晶制绒
单晶制绒是利用 KOH 腐蚀液对 N 型硅片进行各项异性腐蚀,将Si(100)晶面腐蚀为 Si(111)晶面的四方椎体结构(“金字塔结构”),即在硅片表面形成绒面,可将硅片表面反射率降低至 12.5%以下,从而产生更多的光生载流子,形成洁净硅片表面,由于 HJT 电池中硅片衬底表面直接为异质结界面的一部分,故需形成洁净硅片表面,从而避免不洁净引进的缺陷和杂质而带来的结界面处载流子的复合。
(3)硅薄膜沉积
PECVD 是在反应室中利用高频电场辅助将含有硅的气体分子分解,然后分解出来的硅原子或含硅的基团沉积在衬底上。为避免掺杂气体沉积过程中导致的交叉污染,由 4 个主工艺反应腔分别来沉积 p-a-Si:H、i-a-Si:H(p 面)、n-a-Si:H、i-a-Si:H(n 面),使用 SiH4 作为前驱物(并通过 H2 来调节 SiH4 比例)来沉积 i-a-Si:H,加入掺杂气体 PH3、B2H6进行相对应 n-u-Si:H、 p-u-Si:H 膜层的沉积,i-a-Si:H 膜沉积厚度均控制在 5-8nm 之间。对于微晶掺杂层厚度控制在 15-20nm 之间。目前通过工艺优化调控,可将 PECVD 后硅片少子寿命控制在 2000μs 以上(WCT-120测试结果)。
另外,由于异质结对界面处要求较高, 所以非晶硅沉积过程中对环境要求较高,如硅片(特别是未完成全部膜层沉积前硅片)、膜层沉积承载硅片载具等对环境较为敏感,故工艺过程中尽量缩短载板、硅片等在环境中停留时间,或者使用惰性气体对其进行保护。
(4)TCO 膜制备
在硅片表面沉积非晶硅薄膜后,下一个步骤是在硅片的正反两面沉积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该工艺步骤主要是在电池正背面非晶硅薄膜上沉积一层透明导电膜层,通过该层薄膜实现导电、减反射、保护非晶硅薄膜的作用。
磁控溅射的工作原理是指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在飞向基片过程中与氩原子发生碰撞,使其电离产生出 Ar 正离子和新的电子;新电子飞向基片,Ar 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靶,并以高能量轰击靶表面,使靶材发生溅射从而沉积到硅片上。采用 PVD 技术镀出的膜层,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低摩擦系数)、很好的耐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特点,膜层的寿命更长;同时膜层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件的外观装饰性能。
(5)印刷固化
丝网印刷:为了将产生的电流导出,需要在电池片表面制作正、负两个电极。制备电极的基本要求是:能与 ITO 薄膜形成良好的接触,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高电流收集效率等。目前行业内最常用的制备电极的方法为丝网印刷,使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在电池正背面印刷银浆。
由于 HJT 电池不耐高温,所以本工艺采用银浆不同于常规产品,工艺中使用低温银浆印刷及低温固化,具体工艺流程包括背电极印刷、烘干、正电极印刷、烘干和低温固化,固化温度一般控制在 200℃左右。工艺过程中如若通过电极方面改善电池最终性能,需要提高低温银浆的质量、改善印刷栅线的质量、优化印刷后固化温度时间等。
由于 HJT 电池固有特性,故需使用低温浆料,同常规银浆相比,低温银浆成分完全不同,其流变性和印刷性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低温银浆既要有较高的导电性,同时与 TCO 膜层间的接触电阻要低,同时还要保证主栅焊接拉力合格等要求。栅线方面,则需要制备细栅线,减少遮光面积,尽可能提升栅线高宽比,提高导电能力,减少遮光损失。
(6)测试、分档、包装
测试分选机利用太阳光模拟器测试电池片的电压,根据电池片的转化效率将不同转化效率的电池片分档
工艺线路自动化。本项目生产线工艺自动化方面主要有以下内容:
1、HJT 共 6 道工序,单工序自动化业内已有较多应用,金堂通威、华晟、金刚玻璃、钧石均有量产应用经验,单工序上下料自动化设备不存在重大缺陷。
2、本项目自动化设备优先采用与相应工艺主设备有配套经验的成熟设备。在制品各工序间流转采用 AGV 小车流转,实现少人化、自动化作业,建设时预留物流通道及 AGV 充电接口。
3、整线工艺包已经涵盖附加 MES,也是针对各厂家要求的重点之一;目前业内 MES 应用已经非常普及、成熟,MES 系统与设备的兼容性不存在任何问题,设备留有专门的电脑或接口和 MES 系统进行对接。在 MES 系统和生产设备联动调试好以后,若后期设备需要技改,MES 系统只需做相应修改即可。
报工 MES 系统关键业务:
——批次/花篮的有效追溯
——无纸化/数据自动采集
——设备自动化集成/AGV 搬运系统集成
——MES 系统与 ERP 系统集成
——工单管理,工单计划/使用物料的管控
——车间线边仓管理、浆料/ 网板的使用管理与控制
——批次使用硅片材料批次、供应商的追溯
——量测数据自动采集,在线 SPC 监控,碎片缺陷的记录监控
——OCAP 质量异常分析与处理管理
——异常批次的管控(暂停、返工、报废、释放、变更工艺)
——批次的效率数据监控与自动采集
——批次的分选数据 SPC 实时监控
——电池片返工管理与返工流程的控制
——分选包装管理与成品标签(每小包电池片)的记录与追溯
——车间/班组/工单/线别的平均效率统计与碎片统计实时的
——生产看板与移动端报表平台
此报告为完整版摘取部分,需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银行贷款、投资决策等用途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 ...... 1
1.1 项目名称...... 1
1.2 项目建设单位...... 1
1.3 项目地点...... 1
1.4 项目提出的背景...... 1
1.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
1.6 项目建设的政策依据...... 7
1.7 产品主要质量指标...... 9
第二章 市场分析和发展趋势 ...... 10
2.1.国内市场分析 ...... 10
2.2.国际市场分析 ...... 13
2.3.国内能源政策及市场格局 ...... 15
2.4.中国太阳能现状 ...... 15
2.5.中国太阳能资源现状 ...... 16
2.6.异质结电池的市场规模 ...... 17
2.7.产品的国内外生产、市场竞争情况 ...... 18
第三章 项目选址 ...... 21
3.1.选址原则 ...... 21
3.2.区域位置 ...... 21
3.3.自然条件 ...... 21
第四章 产品方案 ...... 24
4.1.编制原则 ...... 24
4.2.产品的优势特点 ...... 24
4.3.产品方案 ...... 25
4.4.产品的技术规格及比较 ...... 26
4.5.产品用途说明 ...... 28
第五章 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择 ...... 29
5.1.技术方案 ...... 29
5.2.工艺流程与工艺描述 ...... 32
5.3.工艺线路自动化 ...... 34
5.4.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 ...... 36
5.5.生产设备 ...... 39
5.6.车间布置与车间环保 ...... 39
第六章 工程技术方案 ...... 40
6.1.建设地点 ...... 40
6.2.建设条件 ...... 40
6.3.建筑设计 ...... 40
6.4.总图平面布置及运输 ...... 41
6.5.给水排水 ...... 42
6.6.辅助工程 ...... 45
6.7.气体动力 ...... 46
6.8.电气设计 ...... 47
6.9.结构设计 ...... 49
6.10.暖通设计 ...... 52
6.11 通信、安防、自控...... 55
第七章 环境保护 ...... 58
7.1.环境保护 ...... 58
7.2.主要污染源 ...... 58
7.3.生活污废水系统 ...... 59
7.4.生产污废水系统 ...... 59
7.5.酸碱废水处理系统 ...... 62
7.6.含氟废水处理系统 ...... 62
7.7.有机废液处理 ...... 64
7.8.酸碱废气处理 ...... 64
7.9.硅烷废气处理 ...... 64
7.10.有机废气处理 ...... 65
7.11.热废气处理 ...... 65
7.12.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 65
第八章 消防 ...... 67
8.1.设计依据 ...... 67
8.2.火灾隐患分析 ...... 67
8.3.防火等级 ...... 67
8.4.消防措施和设施 ...... 67
8.5.建筑消防 ...... 67
8.6.通风、空调和净化空调系统的防火、防排烟 ...... 68
8.7.消防管理制度 ...... 69
8.8.消防人员 ...... 69
第九章 节能措施 ...... 71
9.1.设计采用的标准和依据 ...... 71
9.2.设计中采取的节能措施 ...... 72
9.3.节能降耗主要障碍 ...... 76
9.4.本项目主要工艺设备表 ...... 76
第十章 绿色建筑 ...... 78
10.1.设计依据和设计目标 ...... 78
10.2.节地与室外环境 ...... 78
10.3.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 79
10.4.建筑节能措施 ...... 79
10.5.节材与材料利用 ...... 79
第十一章 安全及职业卫生 ...... 83
11.1.设计依据 ...... 83
11.2.工程概述 ...... 83
11.3.建筑物及场地布置 ...... 84
11.4.主要职业安全措施 ...... 84
11.5.主要职业卫生措施 ...... 86
11.6.预期效果评价 ...... 86
11.7.职业安全卫生机构及人员 ...... 86
11.8.职业安全管理措施 ...... 87
第十二章 抗震 ...... 89
12.1.设计要求 ...... 89
12.2.抗震设计 ...... 89
第十三章 组织机构及营运设想 ...... 91
13.1.企业组织 ...... 91
13.2.工作制度 ...... 91
13.3.劳动定员 ...... 91
13.4.人员培训 ...... 92
第十四章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93
14.1.投资估算范围 ...... 93
14.2 流动资金估算 ...... 95
14.3 项目总投资 ...... 95
14.4 资金筹措 ...... 95
第十五章 经济分析与财务 ...... 96
15.1 基本数据 ...... 96
15.2 财务评价 ...... 96
12.3 经济分析主要结果 ...... 97
15.4 综合评价 ...... 98
第十六章 社会效益分析 ...... 99
16.1.社会效益评价的原则与要求 ...... 99
16.2.项目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 99
16.3.社会适应性分析 ...... 101
第十七章 项目进度安排 ...... 101
第十八章 项目风险分析 ...... 103
18.1.政策法律风险 ...... 103
18.2.市场风险 ...... 103
18.3.技术风险 ...... 104
18.4.经营管理风险 ...... 105
18.5.设备风险 ...... 105
18.6.结论与建议 ......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