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可研报告 >>  可研报告案例 >>  能源矿产

新能源锂电池(5GWh)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思瀚产业研究院 雄韬股份    2023-07-31

(一)项目背景

1、“新基建”发力,5G 基站加速建设带动基站储能成为行业新增长点

2020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正式提出“新基建”的新发展理念。在新基建发展理念下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在 5G 基站等关键领域的投入与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国家的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十四五”期间,5G 基站建设进入高峰期。

据工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6 月末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 1,035 万座,其中 5G 基站总数 185 万座,约占移动基站总数的 17.9%;2022 年上半年我国新建 5G 基站 42.9 万座,全年将力争实现新建开通 60 万座。

储能电池作为通信基站备用电源以及调峰调频电源,在 5G 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订单增速迅猛。磷酸铁锂电池的运用能够降低 5G 基站的运行成本,提升运行效率,同时免除铅蓄电池的环保压力,在政策和锂电技术的双重推动下,铁锂电池对铅蓄电池有明显的替代优势。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 16.2GWh,其中通信基站储能 7.4Gwh,占比高达 46%;

根据投资及建设规模,预计 2022 年-2026 年中国新建及改造的 5G 基站后备电池需求量将超过 50GWh,海外总体需求与中国持平。此外,5G 基站的峰值功率在 4G 基站的 3-4 倍之间,预计到 2023 年,5G 基站耗电量预计将占社会用电量的 1.3%,到 2026 年更将上升至 2.1%,略高于数据中心(约 2%)的耗电量水平,故而 5G 基站耗电不仅是运营商的成本问题,而且将上升为中国新基建可持续性的社会问题,加大通信基站储能领域的投入势在必行。

5G 基站加速建设将极大促进国内市场对储能电池的需求,同时锂电池凭借其安全性与循环性优势替换传统铅蓄电池速度加快,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及环保要求,预计通信基站储能领域将迎来一轮超预期增长。

2、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用户侧储能产业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于 2021 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明确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提出主要目标是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 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2022 年初,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此基础上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细化重点任务,作出了推动“十四五”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总体部署,通过“源——网——荷”三侧协同发力,促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在支持用户侧储能发展方面,《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围绕 5G 基站等终端用户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结合体制机制综合创新,探索智慧能源等多种商业模式;《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重点支持重要用户配置储能作为自备应急电源的组成部分、支持 5G 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配置储能,提高用能质量、降低用能成本,最大限度挖掘调节潜力。

3、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2021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1051 号),指出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随后 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并指出,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到 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 30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 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储能市场相关的鼓励政策推动了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具有低污染、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倍率等优良性能,随着其成本的逐步下降,锂离子电池的经济性开始凸显,新增电池储能越来越多采用锂离子电池,并逐步替代存量铅酸蓄电池,在储能市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2 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237.2GW,年增长率 15%。

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 45.7GW,是去年同期的近 2 倍,年增长率 80%,锂离子电池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年增长率超过 85%,其在新型储能中的累计装机占比与 2021 年同期相比上升 3.5 个百分点。同时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 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 324GWh,同比增长 106%,其中消费、动力、储能型锂电产量分别为 72GWh、220GWh、32GWh,分别同比增长 18%、165%、146%。

锂电四大关键材料产量增长迅猛;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2022 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 750GWh,同比增长超过 130%,其中储能型锂电产量突破 100GWh。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实施地点位于京山市永兴街道(盘堰路以东、轻机大道以南、金颍新材料项目以北、达权公司以西),拟由湖北雄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实施,项目建设期为 36 个月。

2、项目投资概算

本项目总投资额为 100,163.61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90,163.61 万元,包括工程费用 82,823.40 万元(建筑工程费 30,894.18 万元,设备购置费 49,017.00万元,安装费为 2,912.22 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3,199.04 万元,预备费4,141.17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10,000.00 万元。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提高节能环保锂电池生产能力

近年来,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国家环保政策的严格执行、铅蓄电池行业准入等相关政策的贯彻和实施,铅酸蓄电池行业的环保投入将进一步加大、成熟、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将被推广。

但是,相比较铅酸蓄电池而言,锂离子电池在环保上有着天然的优势。锂离子电池所使用的材料里不含有污染性金属例如镉、铅、汞之类的有害重金属物质,锂离子电池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没有污染物出现,保障了人体的健康,并且锂离子电池还具有比能量大,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等优势,使锂电池逐步取代铅酸蓄电池已成大势所趋。

因此,为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提高公司锂电池及材料生产能力,公司拟通过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建设锂电池及材料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车间,提高公司锂电池及材料生产能力。

(2)丰富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

目前,公司主要从事化学电源、新能源储能、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主要产品涵盖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三大品类。2022 年,公司蓄电池及材料、锂电池及材料、燃料电池营收占比分别为 52.67%、44.08%和 3.24%,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 4.75%、77.42%和186.29%。

公司蓄电池及材料增速放缓,而锂电池及材料营收增速持续上升,因此,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贯彻公司多元化战略,公司将持续加大锂电池及材料投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产能,初步建立服务快速响应的、资源重复利用的市场、生产本地化体系,从而提升公司锂离子电池产品产能、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

(3)大力发展本项目,符合公司战略发展需要

公司自成立以来,依靠和发挥现有产品、技术和市场优势,积极开拓铅酸蓄电池市场,同时快速扩大锂电池市场规模,并开始向氢燃料电池领域、钠离子电池领域拓展,抓住新能源、新材料的发展契机。

随着近些年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不断加快锂电池及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并且锂电池及材料营业收入比例也不断增加,2020 年至 2022 年公司锂电池及材料营业收入占公司总收入比例分别为 18.77%、32.58%和 44.80%,公司锂电池及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

未来,公司将通过整合原有产业资源,开拓新型盈利模式和提升客户服务功能,致力于由单一电池产品生产商向国内一流的绿色电池能源解决方案商和服务商转型,围绕电池主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开发新的高端铅酸蓄电池产品、可规模化的锂电产品以及能够商业化的燃料电池产品。

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锂离子电池广阔的市场需求量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市场保障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国家迎来能源转型的高峰期,储能可以有效缓解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在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规模、保障电网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1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1051 号),指出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储能市场相关的鼓励政策推动了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具有低污染、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倍率等优良性能,随着其成本的逐步下降,锂离子电池的经济性开始凸显,新增电池储能越来越多采用锂离子电池,并逐步替代存量铅酸蓄电池,在储能市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据 EVTank 统计,2021 年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达到 66.3GWh,同比增长 132%。同时,根据 EVTank 预测,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有望在 2025 年超240GWh,CAGR 保持在 35%以上,2030 年则有望达到 914GWh。未来储能锂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锂资源需求的第二增长极。而根据高工锂电数据统计,2017年至 2021 年中国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由 3.5GWh 增长至 32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77.83%。

(2)公司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之路,成长为中国蓄电池行业外向型企业的领导性力量。在人才储备上,公司注重研发人员的引进与培养,为持续引进技术型研发人才,公司与国内多所知名 985 和 211 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从而提升公司研发技术水平的发展目标。

截至 2022 年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 158 名,占公司总人数 35.59%。在技术研发上,公司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与研发,相继开展了 130kW 一体化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开发、自主电堆 60kW 发动机系统开发、高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电堆项目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截至本次发行预案公告日,公司已拥有中国境内授权专利 412 项,其中发明专利 64 项,实用新型专利 310 项,外观专利 38 项。

(3)完善的产品管理体系为生产提供基础保证

公司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控制工作。公司于 1999 年 7 月首次通过 ISO9002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公司及其下属电池制造企业均通过ISO9001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22 年度,公司子公司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了 IATF16949 认证。截至本次发行预案公告日,公司及子公司深圳市雄韬锂电有限公司、湖北雄韬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和长沙蓝锂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公司主导产品取得了相关进口国的产品认证和相关供应商认证。公司先后获得过美国 UL 认证、欧盟 CE 认证、德国 VDS 认证、电池指令、国际 IEC 检测合格证、欧盟 RoHS 认证等国际认证;获得泰尔认证、金太阳认证、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认证等国内认证;通过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的认可,充分证明公司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4)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

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之一,铅酸蓄电池业务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密封铅酸蓄电池出口量第一,近些年公司产品已经销往欧洲、印度、美洲、澳洲、非洲等,还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电动交通工具、光伏、风能、电力、UPS、电子及数码设备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产品应用与技术服务,得到国内外客户的一致好评,也与众多客户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2020年至 2022 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公司营收比例分别为 35.01%、38.29%和 40.75%。

未来,随着锂电池逐步取代铅酸蓄电池,公司可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无缝隙地替代公司自有品牌锂电池,现有优质的客户资源为本项目产品的推广提供了充分的市场基础。

5、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经测算,该项目的税后内部收益率为 15.22%,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 7.90 年,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6、项目备案、环评及用地事项

截至本报告公告日,湖北雄韬新能源锂电池(5GWh)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备案手续正在准备中,尚未取得环评批复,相关土地使用权正在获取中。

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部门及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本着客观、求实、科学、公正的原则,在现有能够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主要就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条件及方案、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等方面逐一进行研究论证,以确定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为项目投资主体和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