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活跃,数字经济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布局数字经济发展,制定战略规划、加大研发投入,力图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先后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强调要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部署,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2023年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2、教育信息化进入 3.0发展阶段,教育数字化、智能化是主要特点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电化教育起步,历经教育信息化 1.0和教育信息化 2.0阶段,到 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开启,教育信息化 3.0的时代正式到来。通过教育数字化改造,建立起泛在学习场景和实施多元混合式教学,进而深入教育本质内涵,带动教育形态和模式变革,最后建设成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
从数字化转型视角看教育信息化,存在三个具有显著特征的发展阶段:信息化设备与教学应用、信息化支撑与教育赋能、信息化引领与教育变革。我们目前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即教育系统变革阶段,注重数字生态的建设与教育形态的重塑,着力探索学习环境的智联融通、教育数字孪生系统的有序演进等。
教育部长表示:“把全面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为此,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制定了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坚定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相关政策及意见。
3、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正在推动教育行业的深刻变革
2022年末,以 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为代表的 AI 2.0技术的问世,向社会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广阔应用前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将给教育行业带来广泛的影响,快速地推动教育科技产品的更新迭代。
一方面,在 AI 2.0时代,教育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如果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听说读写”等“办公室能力”上,培养出的人才与快速进化的 AI相比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在科技领域的掌握和创新力可能落后于学习者,是近千年来教育行业从未出现的新问题。随着 AI技术的发展,年轻一代学习者获取、学习、分享知识的方式将发生变化,他们的阅读、写作、视频观看、主题讨论、上课、练习、测验等学习活动模式与使用的工具,与上一代有显著不同,这推动着几乎所有教育科技产品迅速迭代。
4、推动产教融合,需要专业数智化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商,支持完整专业建设内容,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为持续统筹经济与教育的协同发展,产教关系经历了从产教结合到校企合作,再到产教融合的三个阶段。
近年来,党和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文件指导教育事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具体如下:
政策名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 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 办发〔2017〕9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 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教 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 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21〕573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 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 见》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很大,而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学生数量和质量远低于市场需求。
但同时,我国产教融合事业面临着数智交叉技术涌现、校企融合程度较低、院校不熟悉产业规则、产业需求、企业不懂人才培养规律、校企合作不充分不活跃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方面,产业技术发展先于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缺少新产业技术课程培训体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专业、教材、课程与生产生活实际脱节,另一方面,企业、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数智化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商,作为产业与教育融合事业的担当者、推动者、转化者、建设者,以专业共建、实践教学、成果转化及其他社会服务等形式进行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链接教育端、产业端之间相互的资源与需求,搭建校企协同育人服务体系,为院校客户提供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解决方案、专业共建解决方案和产业学院解决方案。
5、公司是教育信息化龙头企业,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领域存在持续投入的需求
竞业达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核心技术,凝聚了一批高水平技术团队和优秀人才,构建了完整的合作伙伴生态圈。多年来,屡次创新行业理念,挖掘市场机会,在智慧招考、智慧校园、智慧教学和轨道交通等细分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不断深入发展,公司存在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更新产品结构以适应教育数字化新时代的需求。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研发的持续开展,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不断提升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市场竞争力,以适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发展和产教融合的需求,全面提升公司技术能力和应对趋势变化的能力,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存在持续投入的需求。
(二)项目概况
1、本项目的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基于产教融合的实验实践教学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项目实施主体: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建设地点:北京
项目建设期:3 年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物联网、新能源等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和院校专业(群)建设,融合“政-产-学-研-创”资源,研发系列岗位及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数智化人才培养服务,具体开发、建设以下产品:
(1)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群建设规划方案开发:
基于产业研究及行业的人才需求分析,面向相关岗位和就业规划,为院校研发设计专业升级、新专业建设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标、课程资源等完整专业建设内容。
(2)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开发:
紧贴国产化适配、国密算法等信创产业对数智化人才的需求,围绕计算机学科大类专业建设、硬件装备研发、软件系统平台研发等,研制实验实践实训实习等课程,包括信创计算机硬件一条线实验实践、计算机软件一条线实验实训、智能(通信)仿真实验平台实验实践、信创安全一条线实验实践、新能源及储能实习实训等。
(3)示范性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建设:
打造面向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产科教融合创新实习实践基地,包括电子信息信创安全培养基地、新能源方向人才培养基地、智能硬件装调测实践基地、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实践基地等,组建实验实训基地、师资培训、大赛培训等配套服务团队。
2、本项目与现有业务或发展战略的关系
本项目是公司业务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对公司现有研发资源、运营资源的整合与扩充。项目充分融合公司战略合作高校的产业研究及教学资源能力,匹配产业端用人需求,形成面向职业教育和高校实践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项目完成后,公司将实现原有职业实训业务从传统的规划、建设服务向专业(群)及课程资源、实践服务内涵的延伸,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职业教育和高校实践教育教学领域的影响力,有利于提升公司形象、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公司的研发实力,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3、本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1)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实验实践教学及完整专业建设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党和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文件指导教育事业向数字化、智慧化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加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数字技术技能类人才培养,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将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纳入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积极探索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及激励政策。
实验实训课程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教学载体之一,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体现教学成果的重要场景。推进产教融合,需要面向岗位和就业规划设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包含装备系统,开发支持完整专业建设内容。
(2)推动产教融合,需要专业的数智化人才培养服务机构,提供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方面,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 IT 技术愈发成熟,传统行业正在与信息产业加速融合,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很大,而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学生数量远低于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我国产教融合事业面临着数智交叉技术涌现、校企融合程度较低、院校不熟悉产业规则、企业不懂人才培养规律、校企合作不充分不活跃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产业技术发展先于职业教育,学校缺少新产业技术课程培训体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存在设备简陋、工作量小和与产业脱节等问题;而企业往往没有能力和精力“寓产于教”,参与教学积极性不高。新时代,这些难题亟需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数智化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商,作为产业与教育融合事业的担当者、推动者、转化者、建设者,以专业共建、实践教学及其他社会服务等形式进行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链接教育端、产业端资源与需求,搭建校企协同育人服务体系,为院校客户提供实践教学解决方案、专业共建解决方案和产业学院解决方案。
(3)把握数字化转型趋势,保持对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的投入强度,巩固核心技术领先优势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新 IT 技术愈发成熟,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演进。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并赋予职业和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一方面,传统职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革,而且一些新兴职业的“工作空间”和“工作方式”本身就依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深入使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革命性变革。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创建全新学习场域,打造集情景沉浸、角色沉浸、互动教学于一体的超现实、多功能、高科技、高交互的沉浸式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依托数字孪生教师、虚拟指导老师和人工智能客服等新兴数字人实现个性化实践教学,已具备技术上可行性。
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除了发生在校园内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传统教学环境和校园外的工厂、车间、宾馆、医院等职业活动场所中,也发生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中。依托数字校园,构建基于网络的跨越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办学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向。
近年来,教育部批准建设了一批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但由于整体产教融合程度不高,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环境仍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市场缺乏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尚未建立数字孪生教学环境。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创建全新学习场域,依托数字孪生教师、虚拟指导老师和人工智能客服等新兴数字人实现个性化实践教学,可以实现虚实结合、软硬互通的实验实训教学场景,提升职、本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交叉能力和范式创新力。
4、本项目的投资预算
本项目总投资 27,959.00 万元。
5、本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及时间安排
本项目预计整体建设期为 3 年,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产品开发调试、设备购置及安装调试等内容。
6、本项目的经济效益
经测算,本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形成年均销售收入约 26,873.50 万元,年均税后净利润约 6,441.50 万元,税后内部收益率 21.45%,投资回收期 7.66 年,投资效益良好。
7、本项目涉及的审批事项
(1)本项目的项目备案情况
本项目的备案手续正在办理之中。
(2)本项目的环保审批情况
本项目非生产型项目,不产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无需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或者备案。
此报告为公开摘取部分,需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银行贷款、投资决策等用途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