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主题、以人类文化为内涵、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业。具有环保意识强、文化氛围浓厚、旅游项目多样化、服务质量高等诸多特点。
辉发河湿地公园是集城市防洪、农业灌溉、环境景观、市民休闲、道路交通于一体的公园。园内种植着许多具有长白山风情的植物,如白桦、曲柳等树木和黄刺梅、金叶榆、红刺梅、孔雀草、多种莲荷等花草,为游客提供了欣赏自然风光和放松身心的良好环境。
项目依托辉发河湿地公园,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打造集游览、观赏、垂钓、养生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
1.1.2市场前景
(1)我国旅游市场总体情况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居民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多,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均同步提高。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70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5.07%。
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使得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加速释放,我国旅游需求迅速增多。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使得人们旅游消费能力增强,再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国内旅游业的增量空间巨大。
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2022年至2023年,我国多次发布政策鼓励消费,以消费拉动内需,加快国内经济的恢复与稳健发展,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形势大好,居民的收入情况也将持续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同时拉动国内旅游需求的持续释放。
从2013年的26276.1亿元到2022年的20444亿元,可以看到收入经历了起伏,但整体上保持了稳步增长。数据揭示了一段旅游业的兴衰历程,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疫情等多重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收入2.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2万亿元,2023年底有望达到47000亿元,显示出旅游业在逆境中的逐步复苏。
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9.29亿,同比增长63.9%。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次18.59亿,同比增长70.4%;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次5.25亿,同比增长44.2%。从分季度看: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12.16亿,同比增长46.5%。2023年第二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11.68亿,同比增长86.9%。
从2020-2023Q2各季度的旅游人数比较看,2023Q1、2023Q2旅游人数创四年来新高,2023上半年旅游人次恢复明显。进一步与2019年上半年旅游情况对比:2019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30.8亿人次。对比可知,2023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与2019同期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恢复至2019同期水平的77.40%。
45岁以上的中老年旅游者合计出游11.94亿人次,占据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36.81%,成为了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与此同时,14岁及以下青少年旅游者增速较快,“一老一小”成为了国内旅游的亮点和重点,老年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行等具有广阔前景。
2021年,具有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国内旅游者占比为42.27%。如果仅考虑城镇国内旅游者,高学历旅游者所占比重则高达50.49%。
(2)我国生态旅游市场情况
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一种文明的出行,是一种怀着对大自然敬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行动。
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同时,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重点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主流。2021年,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林草专类园、国有林场、国有林区等区域共接待游客为20.83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1.5%,超过国内旅游人数的一半。生态旅游游客量已恢复至2019年游客量的约70%。
近年来,生态旅游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项目依托辉发河湿地公园旅游资源,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特色旅游产业转移,打造集游览、观赏、垂钓、养生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市场前景广阔。
1.1.3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到2025年以生态旅游协作区、目的地、线路和风景道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基本确立,区域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合作模式日益成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产品开发、公共服务、环境教育、社区参与、营销推广、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健全,生态旅游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全面发挥,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生态旅游强国。
东北平原漫岗生态旅游片区重点发展方向是依托森林、湿地、草原及冰雪旅游资源,打造集森林观光度假、冰雪运动休闲、界江界湖界山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辐射东北亚的生态旅游片区。
2023年2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发布《关于对拟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行公示的通知》,通知拟在吉林省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设立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将承接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绿色载能、现代化工、现代纺织、文化旅游七大产业。
吉林省将成立省级层面支持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推进机构,协调相关省直部门加强对示范区的指导服务,建立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围绕营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业服务机制。
《梅河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通过提升文旅产品供给品质,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构建“一城引领—两翼齐飞—三带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成文化旅游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设立旅游产业专项基金,全域规划旅游产业,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开发文旅产品,创新品牌销售,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开发一批文旅产品、创建一批旅游品牌。
突出“生态、文化、养生、体验、度假”五大主题,持续培育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打造区域领先的休闲养老产业园。力争“十四五”末创建2个国家5A级景区。将梅河口打造为东北区域文旅高地。
(2)产业优势
梅河口市先后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获评“最美中国旅游城市”,东北不夜城连续摘得“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两项国家桂冠。
梅河口市城市客厅景区原名城市湿地观光带,位于辉发河城区段,跨河建有3座形态各异的大桥和一座钢架斜拉人行桥。河两岸筑堤为路,堤两侧独具匠心构筑了姑苏风格的白玉拱桥和亭榭,多种野生珍禽在此嬉戏。景观带现有5个广场,8处台阶,15座景观桥,绿化、亮化、景观小品等星罗棋布。梅河口市城市客厅景区已于2021年10月评定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
(3)区位交通优势
梅河口区位优势突出,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梅河口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埠重镇,是吉林省中部和东部的重要节点城市、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与长春、吉林、四平3座城市构成全省4个重要节点,与吉辽两省10多个县市形成融合发展态势,辐射带动周边400多万人口。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占地面积1049亩,建设自行车及慢跑生态绿道5.2公里、人行步道6.5公里,亲水平台、停车场、休憩场所1.4万m²,运动场地1.7万m²,休憩驿站6座、凉亭廊道25座,亲水栈道400m,生态绿地450亩,修复保护绿地林地250亩,配套建设特色酒店、康养中心、商业、娱乐设施等。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为15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2000万元,流动资金3000万元。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4000万元,利润3000万元,投资回收期7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20%。
1.4.2社会评价
通过项目的建设,可有效促进梅河口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梅河口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同时,项目的实施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梅河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光明街道康美大道555号
2.2概况
梅河口市是吉林省省辖市,是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埠重镇,吉林省中部和东部的重要节点城市、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2013年9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强县改革试点,赋予地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成为省辖市。
2020年1月,被赋予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新定位,全面赋予地级市管理权限。2021年6月,省委、省政府批复设立梅河新区;7月,中编办正式批复梅河新区为正厅级开发区;9月8日,梅河新区正式揭牌。
“十三五”以来,梅河口高新区秉持“先行先试,善作善成”的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质量招商、精细化建设、全链条服务、产业化经营,成功引进四环制药、步长制药、紫鑫药业、天衡医药、鲁南制药、正大集团、泸州老窖、新加坡三达膜集团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辖区存量企业持续增资扩能,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现有各类企业1214户,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5.7亿元、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18.3亿元、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60.2亿元、增长10%。
完整版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部门及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本着客观、求实、科学、公正的原则,在现有能够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主要就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条件及方案、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等方面逐一进行研究论证,以确定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为项目投资主体和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