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品简介
生态农场是以农业种植及科普为主题,结合农耕文化和休闲娱乐,开辟“农、学、游、乐”四大板块,设置种植、养殖、研学、度假、户外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体,为广大市民、中小学生提供亲近自然、参与劳动体验的生态场所。辽源市利用西安区原生利煤矿空置地块,打造一个有机绿色农林牧副渔生态循环农场,助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2、市场前景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它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虽然农牧业是传统产业,但是生态农牧却是一种新兴产业,是传统农牧业的升级换代,也是传统农牧业的创新发展。在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的大背景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刻,农牧业发展选择生态化技术路线是必由之路。
发展生态农牧既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又能够为农民增收,还能为市民提供安全健康放心的农畜产品。发展生态农牧业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牧生产体系,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必由之路。
生态农业项目包括发展生态农庄、餐饮、蔬菜、旅游、住宿等;农业技术研发、花卉、水果、蔬菜、鱼类、家禽、牲畜种植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技术咨询;畜禽及水产品养殖、农副产品加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开发、加工、销售。
生态农业行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经营渠道多样化、经营产品特色化、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生态化,成了集生产、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休闲型果园、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园,生态农业城市消费者或者团队活动的周末农场,是名副其实的新型生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在疫情席卷全球时,我国的农业遭受了大的损失,在接下来修复农业市场的损失中,探寻了一种新的销售模式,利用互联网强大的物流体系,将乡村与城市连接,同时补全了农业销售端渠道单一,散户销售困难的问题,将目光聚焦于农业,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体系,为新农业注入新的力量。
农业生产追求效率,生态农业的最终产出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产品,另一种是服务,两者都需要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从生产环节来看,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是在生产传统肉、蛋、奶、蔬菜、水果和粮食作物的同时,重视粮食安全,降低能源消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因此,有必要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污染,不用或少用相应的化学品,使最终产品绿色、有机、安全、无污染。从销售环节来看,生态农业需要科学管理、先进技术和新颖理念。此外,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与第三产业的关系更为密切。生态农业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对其配套设施有更高的要求。
此外,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保证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根本。生态农业的发展程度和生产规模最终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因此,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并积极采用相关高新技术,以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和服务的发展。另一方面,生态农业也需要投资现代科技产品,关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当这些考虑成熟时,生态农业设施的建设已经成功了一半。
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主要集中在生态文化建设上。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需求。农业作为中国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能落后。这就要求农业发展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发展人文氛围浓厚、底蕴深厚的农业生态文化。相应的措施包括,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平衡,努力打造品牌等。
(2)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以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①中国乡村旅游趋势分析
趋势一:客源市场趋于多元化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乡村旅游吸引的客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驾游、亲子游客。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通过乡村旅游来接触自然风光、认识乡土风情及传统文化,同时也策划出社交和交友的需求。同时,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乡村旅游市场的一员,促进了年轻人对乡村旅游的越来越高的认可程度。
趋势二: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
在中国的乡村旅游市场,除了观光旅游之外,其他形式游也得到了不断拓展。比如,种植、采摘、DIY、度假康养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使得乡村旅游变得更加多彩多姿,而且有助于游客更好的了解和融入当地风俗、文化等。
趋势三:旅游业与一二产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观光旅游,更多关注体验、交流、互动、品位等综合性需求。针对这些综合性需求,很多地方在营造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当地特色品牌,将农民和游客有机结合在一起,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一种产业集群的模式。
趋势四:旅游市场迎来智能化、数字化的变革
旅游消费的智能化、数字化的变革推动着乡村旅游的升级。当前,中国旅游市场迎来智能化、数字化的变革。在住宿、交通、导游等环节,智能化、数字化创新持续推动着旅游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同时,在乡村旅游领域,很多地方智能化推进的速度明显快于城市,可以实现一些城市尚未覆盖的功能,如虚拟导游、农场预约等。
趋势五:农村旅游发展之下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一些顽固性问题,推进了农村旅游和农业发展的协同发展。通过村民的创业、就业与增收,加速了当地农产品的产业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等方面的发展。
②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数据分析
2020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为6000.0亿元,减少66.9%。近几年因为疫情原因,居民外出旅游需求被抑制,乡村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随着外出限制的放开,被压抑许久的旅游消费端将迎来增长,乡村旅游收入有望实现稳步增长。
③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画像分析
从年龄层来看,19-35岁的消费者占比最多达到64.8%;36-50岁的消费者为第二大梯队,占比为32.8%。从性别方面来看,女性比男性消费者更多,占比为62.8%。从收入水平来看,有44.6%的乡村旅游消费者收入范围在500-10000元,其次10001-15000元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占比29.2%;20000元以上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占比最少,仅有2.7%。另外,数据显示在乡村旅游消费者中,企业职员占比超过一半,达到了56.4%。
此外,近些年城郊或乡村成为都市人远离“城市喧嚣,放松身心”的选择,62.0%的旅游用户去乡村旅游3-4天,68.4%的旅游用户选择“和家人旅行”,乡村旅游成为增进家庭、朋友感情的新方式;在旅游出行方式的选择上,47.7%的游客选择自驾去城市近郊、省内乡村游玩。
④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选择产品类别分析
乡村旅游业态逐渐多样化,从农家乐向休闲观光型、健康养生型转变。在乡村旅游产品的选择上,70.2%的游客选择生态风光型,65.8%的游客选择农家乐、蔬果采摘等形式的乡村体验型,54.9%的游客选择健康养生型。
近些年,中国乡村旅游进入新时代,个性化休闲时代到来。乡村旅游已超越农家乐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乡村旅游产品进入创意化、精致化发展新阶段。
⑤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注重因素分析
在对乡村旅游的注重因素中,“舒适的自然环境”“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风味美食”是中国乡村旅游用户主要考虑的因素,占比分别为65.5%、56.7%和56.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为乡村旅游落地提供了条件。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加强规划和制度引领,发布新版《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出台十四部门关于露营旅游休闲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质,推出第四批29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发布“乡村四时好风光”系列主题线路369条。2022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4917个,直接从业人员147万人,全年接待总人数26.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8.5亿元。
乡村旅游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和健康休闲的需求日益增强,乡村旅游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
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条件及技术优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休闲内涵,促进相关业态融合。
纲要提出部署培育现代休闲观念、保障旅游休闲时间、优化旅游休闲空间、丰富优质产品供给、完善旅游休闲设施、发展现代休闲业态、提升旅游休闲体验、推进产品创新升级、持续深化行业改革、不断加强国际交流等10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以社区为中心打造休闲生活圈、完善休闲服务设施、发展新兴休闲业态、实施旅游休闲高品质服务行动、开发数字化文旅消费新场景等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激发旅游休闲发展内生动力。
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同意设立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提升产业承接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开放合作,有力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承接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特色制造基地、绿色低碳转型先行区、区域合作发展新高地和全国重要的农特产品加工基地。示范区范围包括四平、辽源、通化三市,将承接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绿色载能、现代化工、现代纺织、文化旅游七大产业。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一批农创园、共享农庄、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双创”模式,以农村“双创”助推乡村振兴。
《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双创”向农村延伸,搭建农村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一批农创园、共享农庄、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双创”模式,以农村“双创”助推乡村振兴。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服务产品和业态创新,提质发展现代商贸、文化创意、乡村旅游、康体养老、家政服务、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
2021年辽源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促消费扩内需加快服务业恢复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辽府办发〔2021〕4号)在金融、税收上对企业和项目给予支持,提出发放消费券、鼓励银行机构为消费领域内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延期还本付息、对销售额满足条件的企业等政策支持。
(2)资源优势
十九大以来,辽源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以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全力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活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立足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辽源市充分挖掘夏季乡村旅游资源,围绕“六乡”特点,整合全市16家A级旅游景区,24家A级乡村旅游单位,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13座休闲公园,20余个采摘园,60余个特色山庄,10余个民宿等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了乡村旅游“双十”,10个乡村旅游,包括东丰县养鹿官山园、中国农民画馆、皇家鹿苑博物馆等。培育夏季乡村旅游品牌,满足游客亲近自然,享受乡村宁静的旅游需求。同时陆续开展周游辽源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包括高考学子郊游辽源、东辽朝阳村之夜、芍药花节、西安区露营节、东丰小四平金苹果采摘节、东辽果蔬采摘节等活动。
(3)产业优势
辽源市依托原生态的自然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资源,促进特色乡土资源向乡村旅游产品转化,形成了生态乡村游、文化乡村游、美味乡村游、动感乡村游、欢乐乡村游等五大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辽源已培育发展家庭农场609个,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如芝麻开花般发展到3219家,这些经营载体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加快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4)人才优势
辽源市委、市政府建立硕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2022年以来一次性招聘硕博人才713人。同时,聚焦产业发展短板,组织开展星期天工程师兼职计划等技术对接活动,全市63家企事业单位与吉大等23家高校院所合作,“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92人。
辽源市积极搭建平台载体,持续开展服务“五个一线”活动。2021年以来,共选派144名大学生人才到经济项目、改革发展、城市建设、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服务。同时组织开展入校招聘,采取“事业招聘、服务企业”的方式,选派26名企业急需紧缺的专业硕博人才赴企业服务,实现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双赢”。
4、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项目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家庭养殖场、种植场、科教园、园林度假小屋、吉野餐厅、户外娱乐区、光伏设施等基础设施。
项目总投资为17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4450万元,流动资金2550万元。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5757.58万元,利润3219.7万元,投资回收期6.6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18.94%。
完整版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部门及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本着客观、求实、科学、公正的原则,在现有能够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主要就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条件及方案、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等方面逐一进行研究论证,以确定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为项目投资主体和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