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是一种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临床上将心脑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统称为周围血管病。周围血管主要包括外周动脉和静脉。
周围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形成斑块而引起血栓,继而钙化发展导致血管闭塞,少数情况下,动脉硬化可导致动脉壁受损变得薄弱,形成动脉瘤。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肿胀、肢体疼痛及间歇性跛行。
1、主要治疗手段
周围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腔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针对外周动脉血管的慢性动脉硬化性闭塞,目前主要采用的治疗手段是腔内介入下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以恢复动脉腔管,实现血流运输通道的重建。
而腔内斑块旋切术和 Shockwave 研发的冲击波球囊血管内碎石术(IntravascularLithotripsy,IVL)是新兴的针对弥漫性、闭塞性严重钙化组织的介入治疗方法。此外还包括利用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做搭桥的旁路转流术外科手术治疗方式。
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针对血管闭塞病变,通常利用导丝从血管内或内膜下通过病变闭塞段,然后将球囊送入病变处用压力泵加压使球囊膨胀,挤压闭塞斑块,并此基础上将支架送至血管病变处,用已经预先装好的球囊打起使支架撑开重建血流通路,以植入支架的方式恢复血管管腔的通畅。但针对钙化病变严重的患者,球囊扩张的压力传递和支架植入无法将闭塞病变打开或远期效果较差。
腔内斑块旋切术是将带有旋切刀片的导管送入病变动脉腔内,通过高速旋转一次性切除血管壁上的斑块并储存在导管头端,切割完成后将导管和斑块一起取出。其优势在于为直接清除钙化斑块阻塞物,但同时也存在因旋切导管刀头无法与血管中线保持稳定一致,受斑块影响偏移进而损伤旁侧正常血管壁的风险,导致实施难度增大,安全性较差,因此仅适用于去清除血管内膜的浅层钙化。
Shockwave 研发的冲击波球囊血管内碎石术是一种新型基于球囊导管的液电装置产生内脉冲波无害的穿过软组织而选择性作用于内膜及中膜下的钙化病灶,使钙化松解却不影响血管内膜的完整性,达到钙化斑块修饰的效果,扩大管腔面积,为后续的支架置入和展开创造条件。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可将针对钙化病变治疗中对血管壁的损伤降至最小。但其对偏心钙化病变作用较弱,亦无法清除阻塞物,且其用于治疗钙化需先由导丝导引建立通路,因此无法用于治疗血管CTO 完全闭塞病变。
早期静脉疾病主要采用物理疗法和药物抗凝治疗,严重的深静脉血栓主要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机械性抽吸血栓减容、球囊扩张支架及滤器置入进行治疗。
2、临床治疗难题
在外周动脉疾病治疗领域,钙化的存在预示着较差的预后效果,是血管外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其中严重钙化发展至阻塞动脉腔,形成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是目前血管疾病腔内介入治疗领域最富挑战性的病变。CTO 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是指动脉完全闭塞且闭塞时间超过 3个月的病变。CTO 病变的介入治疗难点主要在于血管的完全闭塞,导丝难以通过完全闭塞段,导致 CTO 病变患者丧失了腔内介入治疗的机会。
3、周围血管疾病患病率及市场规模
①外周动脉疾病
我国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约为 3.67%。外周动脉疾病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外周动脉疾病的风险在逐渐增加。我国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由 2017 年的 4,711.30 万人增长到 2021 年的 5,187.20 万人,复合年增长率为2.43%,由于中国老龄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人数仍将持续增加,预计 2030 年,患病人数将增长至 6,230.44 万人,2021 年至 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2.06%。
②静脉疾病
我国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约为 0.13%。我国深静脉血栓发病人数在 2021 年增长到 177.83 万人,从 2017 年到 2021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7.64%。预计到 2030年,我国深静脉血栓发病人数将达 334.20 万人,2025 年到 2030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6.67%。
目前针对静脉疾病的治疗主要为抗凝药物,采用介入器械类别相对较少,主要采用滤器等用以治疗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等疾病。虽然目前静脉介入治疗器械相对较少,但在存量患者的拉动下,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未来静脉介入治疗发展潜力将进一步增大。
③周围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规模
2021 年,中国周围介入器械市场规模达 44.91 亿元人民币,市场主要竞争者为波士顿科学、美敦力、巴德等,以欧美国家跨国企业为主导随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研发加速,产品更新迭代逐渐加快,企业市场推广和培训深入医院,产品渗透率不断增加,预计到 2030 年,中国周围介入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 162.72 亿元人民币,2025 年至 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