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石油装备从浅水起步,逐步开始对深水的布局和突破,经历了对外合作、自主攻坚的过程。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体系包括钻井平台、水下钻采设备、生产平台、油气外输系统和海工辅助船等,其中水下钻采设备主要包括海洋立管、水下井口、井控装置及海洋集输系统等,生产技术难度大,市场高度集中,长期以来一直被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
2006 年之前,中国深海钻井领域一片空白,所有的装备、技术、人员都是靠国外公司,有些抬高价格,有些订货周期达到 12至 24 个月。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石油行业已经具备一定的钻井平台设计和建造能力,但在深水钻井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方面与国外企业还有着相当的差距。
根据《中国石油报》的统计,到 2019 年底,我国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国产化率仅在 30%左右,海洋钻采装备的配套设备、关键设备、部件进口依赖度高。我国深水钻井系统的关键设备深度依赖进口,使得国产深水勘探开发工作的建造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维修保养费用高,制约了我国深水和远海油气的开发效率。为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海洋装备国产化率势在必行。
近年,随着“海基一号”陆丰 15-1 平台搭建完毕,我国的海洋石油平台关键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但在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配套方面,除少数设备外,80%-90%的钻完井设备都是国外制造的。
近年来国内水下油气生产系统装备研发与设计技术已取得显著突破,包括水下管汇、水下多相流量计、水下脐带缆等在内的多类水下关键装备已完成工程样机的研制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开始陆续进入示范应用阶段。
主要差距在于常规水下装备尽管正在陆续实现国产化,但现场应用的业绩仍然较少;此外深远海回接所需的水下压缩机、水下分离器等新型水下装置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水下装备的测试体系仍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