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医药行业将保持稳定增长。
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医药行业越来越受到公众及政府的关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稳中向好确保了医药行业稳步增长的基本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加值同比2020年增长9.6%,其中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8%,高于工业整体增速15.2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增速仍高于行业增长平均水平。2021年,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288.5亿元,同比增长17.8%;实现利润总额6,271.4亿元,同比增长78.8%,利润增速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速,医药行业盈利水平提升明显。
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冲击,医药工业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持续彰显发展韧性,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经济指标相较2021年的高速增长有所回落,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2022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633.7亿元,同比增长0.5%;实现利润5,153.6亿元,同比下降26.3%。以上3项增速指标分别低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5.1、5.4和22.3个百分点。
2023年一季度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下行态势。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2%。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69.2亿元,同比下降3.1%;实现利润1,024.9亿元,同比下降2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9%。以上4项增速指标分别低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7.2、2.6、1.0和7.0个百分点。
未来,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非常明确,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促使医药需求持续增长;生物科技的发展使得供给从技术上能够保证医药创新研发,满足医药需求;而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不断加大提供了满足需求的资金。整体来看,未来医药行业将继续朝着稳定的态势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医药工业可以分为化学医药工业和生物医药工业,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还有特有的中药制造工业。医药工业的兴起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医药商业以及一些相关的领域。全球制药行业的总规模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持续高速的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人类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医药行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新的医疗技术、医疗器械、药品产品以及药品生产技术层出不穷,医药行业市场销售额迅速扩大,过去十年间全球医药市场保持稳定增长。
1、医药工业
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药行业政策密集出台,医药制造业行业增速不断放缓。但随着销售费用率的下降,2020年医药制造企业利润总额较上年有所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制药行业始终保持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国际相比,中国医药行业还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
医药行业关系国计民生,需求具有刚性,药品需求弹性普遍较小。此外,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增强,近年来中国医药制造业总体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以来,随着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新兴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以及医改的深入,中国药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药行业政策密集出台,对行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不断规范,促进了医药制造业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2.5%、12.4%和7.4%,2017-2018年中国医药制造业整体运行平稳,2019年起增速有所放缓。
从行业主体数量来看,截止2021年12月底,中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8,337家,截止2022年一季度,中国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8,664家。
在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挤压辅助用药和仿制药水分等高压政策影响下,行业内分化加剧,创新药企业和优质仿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得到进一步提升。医药行业是对政策依赖较高的行业。
近年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带量采购的落地执行等均对行业产生了深刻影响。2020年以来,中国医药政策进一步强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方面的改革;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积极推动仿制药发展;鼓励优质中医药企业发展。
医改是影响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新医改政策密集推出并逐步向纵深推进,2018年以来,医药行业政策持续在“去产能”和“调结构”两方面发力,包括国家医保局成立、一致性评价进程的深入、带量采购政策落地、新版基药目录和医保目录发布等,都对提升行业集中度、提高药品质量、药品降价有着重要作用,并对医药制造企业的研发能力、品种储备和资金实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9年是中国医药产业政策落地的一年,围绕“供给侧改革”和“降价”两大主基调深化医药行业变革。从药品优先审评政策、医保目录准入谈判降价到全国药品集中采购的扩围等,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
2020年以来,中国医药政策进一步强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方面的改革;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积极推动仿制药发展;鼓励优质中医药企业发展。
2、医药商业
我国医药商业的竞争激烈,且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征,从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我国药品零售终端以医疗机构为主,后者的主导地位难以动摇,目前约占3/4的市场份额。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医药流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并存、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并已培育出国药控股、九州通这样具有全国性销售网络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以及为数不多的区域性医药商业龙头,如华北地区的北药股份、天津医药,华东地区的上药股份、南京医药,华南地区的广州药业,西南地区的桐君阁、重庆医药等。
但同欧美等成熟市场相比,仍然具有市场竞争激烈、行业中企业固定资产比重低、投资周期短、资本转移灵活等特点。作为医药行业的重要子行业,医药商业主要负责药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是专门从事医药商品经营活动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它将工厂生产出来的医药商品,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等,通过购进、销售、调拨、储运等经营活动,供应给医疗单位、消费者,完成医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药商业经历了“完全的计划经济”、“计划市场经济兼有”、“市场经济”三种经济体制下的变革,市场格局由垄断向开放竞争转变,市场活力得以释放,市场供应的产品和服务也日益丰富。
目前,在新医改加速推进以及居民卫生费用支出增加下,医药商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稳中有升。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20,064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