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交换芯片不仅涉及企业网络、运营商网络、数据中心网络和工业网络等领域网络设备商直接客户,还直接面向数据中心、运营商等最终客户。以太网交换芯片厂商通过面向网络设备商直接客户的技术迭代和实践论证,向最终客户收集一手需求、参与集采规范,并通过行业标准组织的深度参与和建言献策,实现产业闭环,完成全产业链布局。
产业链全环节的高度协同要求以太网交换芯片设计企业具有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在产品市场定位、技术可行性、成功量产、外协加工、下游客户开拓、客户支持及自身运营等各方面均需具备良好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主流网络设备商仅会选择一至两套以太网交换芯片方案。
网络设备商在经过对以太网交换芯片产品的应用性能、与其自身产品线和战略的契合度、协议要求、行业技术规范等条件的严苛筛选后,方可大规模应用芯片产品。在最终实现应用前,网络设备商将围绕以太网交换芯片平台系统性、成建制地打造软硬件研发团队、系统工程师团队、项目管理团队、营销支持团队,投入高额软硬件开发成本并进行长时间验证,关系到客户巨大的资源投入和未来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客户一旦选择芯片产品,将围绕该产品长期投资、持续开发,应用生命周期长达 8-10 年,并希望厂商提供 PHY、Retimer等配套芯片。
以太网交换芯片存在较高的技术和资金壁垒
以太网交换芯片设计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随着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海量逻辑造成研发工程难度提高,研发周期延长。以太网交换芯片市场应用周期达 8-10 年,需要长期的技术与人才积累,要求业内企业具备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
以太网交换芯片是计算、存储、智能连接的枢纽,需要与众多其他厂商的以太网交换芯片、网卡、光模块等器件互联互通,这对以太网交换芯片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此外,在先进制程的研发方面,研发环节往往需要大量且长期的人力资本投入,并承担若干次高昂的工艺流片费用。而上述高额的各类研发支出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持续性发生。
以太网交换芯片的技术难点主要集中于高性能交换芯片架构设计、高密度端口设计、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流水线设计,并研发配套的 SDK 软件接口。为了支撑以太网交换芯片的大规模应用,需要在产品的性能、特性、成本和功耗之间进行平衡,并同时要求厂商具备大规模数字专用芯片的验证、测试、规模量产能力。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