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行业发展趋势
①大宗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大型化发展趋势显著,大型装备国产化需求旺盛
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化工产业现已进入深度结构调整加速期,伴随着全球机械工艺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规模化、化工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等产业发展趋势显著。
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化工企业快速推动技术装备更新,对于 PP、PE 等市场需求保持高位的大宗通用塑料产品的大型化挤出生产装备及共混改性生产装备需求持续增长,力求推动降本增效、增强规模效应,保持核心竞争力。对于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制造商而言,大型装备制造技术难度较高,在实现关键性能指标的基础上,需保证高分子材料的高质量连续化生产。
目前国内厂商在大型挤出装备的制造技术方面较国际知名厂商仍有较大差距,进口依赖度较高。
②高端聚烯烃产品等高分子新材料产品成套装备技术难度大,国产装备稀缺
高端聚烯烃主要包括茂金属聚烯烃、EVA、EAA、POE、聚丁烯-1、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相比普通聚烯烃具有更为优异的物化性能,但产品生产难度大、技术门槛高。目前,国内企业在茂金属聚烯烃、EVA、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产品方面实现了连续生产,但在辛烯共聚聚乙烯、EVOH、聚丁烯-1、EAA、POE 等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方面仍有待突破,高端聚烯烃国产化迫在眉睫。
2022 年 3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加快发展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工业特种气体、高性能橡塑材料、高性能纤维等产品。
高端聚烯烃在催化剂生产、原材料供应及聚合技术研发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壁垒,国内高端聚烯烃工业前期主要依赖引进国外技术驱动发展,全链条工艺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仍相对薄弱,国产高端聚烯烃工业化装置稀缺。未来,随着我国高端聚烯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包括挤出装备在内的各类工业化生产装置国产化需求旺盛。
③全球供应链安全受到冲击,国内市场及出口市场双轮驱动下,国产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需求稳步提升
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频发,部分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不断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关键设备和关键材料的限制对于产业链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内市场方面,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
作为涉及民生的重要产业,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振兴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重点推进石油化工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力求打破国外企业技术与市场垄断,提升化工领域核心竞争力,对维护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2024 年 3 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正式明确推动设备更新,其中提到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
在此背景下,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产品,特别是国产化效应显著的高端产品预计将迎来新一轮的内需增长。随着我国在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领域技术实力的不断进步,凭借突出的产品性价比、优质的售后服务及持续提升的产品先进性,我国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国际竞争力持续巩固。
国际贸易争端频发影响下,部分在关键材料及关键设备自主研发、生产能力较弱的国家对于我国设备的采购意向进一步增强。海关数据显示,我国挤出机出口额由 2017 年的 4.24 亿美元增长至 2023 年的7.59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0.19%。
(2)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全面掌握了标准化产品、中小型装备及通用型材料挤出装备设计、生产相关工艺技术,近年来在关键核心部件、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大进步,对于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降低工业能耗、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污染、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另一方面,我国在大产能及应用于特种新材料生产的高端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方面的技术水平与德国、日本等传统工业制造强国尚存在一定差距。
①装备非标定制化需求增长
随着高分子材料种类不断丰富及高端新材料产品的逐步推出,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定制化发展趋势。高分子材料装备生产商角色定位由传统生产设备供应商向定制化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变,技术要求全面升级。
根据下游客户在高分子材料生产中所涉及的原材料及添加剂种类、产品下游应用领域、产能规模、产品性能等方面的不同,及具体性能指标要求、环保指标要求、能耗要求、智能化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挤出装备制造企业首先需对全套机组的整体结构进行定制化设计,合理搭配各类组件;
其次需对螺杆原件、筒体、减速箱、切粒系统等影响机械核心性能的重要组件进行定制化设计及生产,最后还需在产品交付过程中提供专业化安装调试服务以保证设备的稳定、连续化生产。
在此过程中,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制造商需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机械设计、机加工工艺、电仪自控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同时需融合高分子材料学、流变学、化工工艺与化学工程、反应工程等众多学科的知识,掌握大量的生产经验,并投入资源开展产品设计、生产、售后、运输等全流程服务。
②节能环保标准逐渐提高
目前,随着环保理念的发展,全世界范围内对于工业生产中的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同时高环境友好度的高分子材料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降低装备使用能耗、促进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投入可循环、可降解材料生产用专用设备的研发及高污染原材料替代等节能环保趋势已成为本行业技术发展的又一重点。
③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设备高端化、数字化升级。2021 年 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行业应用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建材、石化、纺织、钢铁、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电力装备等领域。在国家级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下,我国设备行业智能化升级有望加速实现。
目前,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行业正积极推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着力推进机械智能制造,加强智能化管理。行业下游客户生产车间正逐步向无人化工厂方向发展,通过更多智能化模块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对其上游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装备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④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进步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根据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我国已有近 10 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塑料成型机械专业,并普遍拥有硕士培养资格,其中,两所重点大学设立了博士点。全行业设有国家级专业研究中心 3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 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10 个,专业检测中心 2 个;此外,大部分骨干企业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3)细分应用领域发展趋势
塑料制品作为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绝缘、透光、耐磨等特性,被誉为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项生产活动。
①塑料制品整体产量维持高基数,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趋势显著
全球市场方面,欧洲塑料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塑料产量约 4 亿吨,预计至 2050年,全球塑料年产量将达到 11 亿吨。我国作为塑料制品生产及消费第一大国,近年来塑料制品产量维持高基数水平,保持小幅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塑料制品产量由 2012 年 5,781.80万吨增长至 2022 年的 7,771.60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00%。
当前,全球塑料制品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也在持续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塑料制品行业正在全面向着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
一是,近年来汽车、电子电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医疗健康等下游应用领域技术快速发展,对于塑料制品的性能要求随之同步提升,不同细分应用领域对塑料原料的特定性能指标有很高要求,传统塑料制品难以直接用于下游产品的加工制造,因此高端改性塑料、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等高性能塑料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塑料制品高端化发展趋势凸显。
二是,我国塑料制品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化程度高,整体集中度较低,存在部分企业规模较小、产品较为低端。行业发展前期较为分散的竞争格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塑料制品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及高端产品国产化。近年来,我国塑料制品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但仍存在低端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仍突出,先进技术产品仍需进口。预计未来塑料制品行业仍将继续推进落后产能出清,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
三是,塑料制品凭借成本低、加工制造及使用方便、重量轻等优点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但部分低端塑料制品仍被用作使用寿命极短的一次性产品,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双碳”战略的指引下,绿色环保理念持续深化,我国加大力度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持续开展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
2024 年 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鼓励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合理延伸,对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实施规范管理,进一步推动塑料行业回收再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塑料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②建筑节能材料
外墙保温材料主要包括有机保温材料、无机保温材料以及在两者基础上的复合保温材料,其中 XPS 板、石墨 EPS 板等新型有机保温材料凭借着优异的阻热性能、轻质易施工、高强度、高耐湿性等特点,主要用于“被动式建筑”等对外墙保温效果有着较高要求的绿色节能建筑领域。长期来看,“被动式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将为 XPS 及石墨 EPS 等高性能建筑节能材料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A、外墙保温系统技术已较为成熟,被动式建筑推广为全球行业增长带来新动能
外墙保温系统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瑞典和德国,至今已有 70 多年的历史,历经多年实际应用和全球不同气候条件下长时间的考验,已成为在全球各地实现大范围推广的建筑节能技术。
据 QYResearch 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至 2022 年全球外墙建筑保温材料市场规模由 230.93亿美元增长至 289.55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5.82%,预计 2029 年市场规模有望增至 410.5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5.11%。全球市场来看,EPS、XPS 及岩棉为当前主流外墙建筑保温材料。
根据 GIR 调研,2021 年全球 XPS 挤塑板销售收入约 59.11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有望增至达到 74.80 亿美元。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建筑碳中和高度重视,力求通过节能标准的逐步提升来实现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目标,被动式建筑进入推广加速期。
该类建筑指通过节能保温材料和施工手段达到高效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为建筑内部提供热源,减少或不使用主动供应的能源的建筑,其五个关键要素之一即为外围护的隔热保暖。
从欧洲市场来看,2022 年10 月,欧盟理事会同意提升建筑节能标准,2030 年起欧盟内所有新建建筑应为零能耗建筑,到2050 年原有建筑应全部完成零能耗改造。长期来看,零能耗建筑、被动式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已进入快速推广期,为新型高性能建筑保温材料带来新的增长动能。
B、我国建筑标准逐步提升,高性能建筑节能材料替代趋势增强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数据,来自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占我国能耗消费的比例达22%,减碳节能需求迫切。而建筑运行中经由外墙的能量损失占比在 23%-34%,应用节能环保材料进行外墙隔热保温是节约能源、改善居住环境的重要方式。“双碳”国策下,我国建筑节能标准提升,建筑节能材料前景广阔。
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开始发展建筑保温。1986 年以来,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经历“四步走”,即相对 1980-1981 年的能耗水平下降 30%、50%、65%、75%,建筑节能标准持续提高,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在“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行。
随着建筑节能标准提升,新建建筑及存量建筑节能改造双轮驱动下,建筑外墙节能材料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根据 QYResearch 及中研网数据,2016-2022 年,我国外墙建筑节能材料市场规模由 686.60 亿元增长至 1,912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18.61%。
随着《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于 2022 年正式实行,外墙节能保温材料厚度和阻热指标要求随之提升。岩棉材料防火等级更高,但厚度、重量的增加导致结构安全性降低,长期使用吸水后脱落风险大幅增加。而传统 EPS 材料虽然在增加厚度情况下结构安全性有所保证,但成本大幅上升。
在此背景下,石墨 EPS 板及 XPS 板凭借突出的阻热性能及轻质、易施工等综合优势,对于传统建筑节能材料的替代趋势显著增强。此外,随着“推动建筑领域低碳转型”纳入“十四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的逐步导入成为建筑行业长期发展趋势,“被动式建筑”成为我国建筑重点发展方向。长期来看,我国“被动式建筑”的逐步推广将为 XPS 及石墨 EPS 等高性能建筑节能材料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③大宗聚烯烃产品消费量稳步增长,石油化工企业产能建设提速
聚烯烃通常指由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4-甲基-1-戊烯等 α-烯烃以及某些环烯烃单独聚合或共聚合而得到的一类热塑性树脂的总称。聚烯烃材料密度小、物化性能好、着色性强、易加工、价格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电子、电气、汽车、农业、机械等领域。
目前 PE 和 PP 是当前市场需求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通用型大宗聚烯烃产品。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业务发展重点由石油炼化向化工领域转变,推动海外大宗聚烯烃产能建设提速。中东地区产油国加快化工转型,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和伊朗等国家均积极投资化工项目。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长期能源展望,中东地区石化产品产量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大幅增长,2040 年的石油化工产品产量将较 2018年增长一倍。近年来,我国大宗聚烯烃产业持续快速发展,PE 及 PP 产量及表观消费量亦保持增长势头。
根据中国塑料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2017 至 2021 年,我国 PE 产量由1,336.30 万吨增长至 2,170.80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2.90%,表观消费量由 2,491.00 万吨增长至 3,578.60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9.48%;PP 的产量由 1,903.50 万吨增长至 2,962.30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1.69%,表观消费量由 2,191.00 万吨增长至 3,152.90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53%。
未来,随着境内外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的建设,年产 20 万吨以上级的大型聚烯烃造粒机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④高端聚烯烃产品
A、高端聚烯烃技术门槛高,市场空间广阔,对外依存度高
高端聚烯烃通常指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应用性能、高附加值的聚烯烃产品,产品技术门槛高、专用性强,相比普通聚烯烃有着显著的性能优势。高端聚烯烃可分为大宗品种的高端牌号,如多峰及茂金属聚乙烯、茂金属聚丙烯,以及高碳 α-烯烃共聚聚烯烃等特种聚烯烃,如 POE、EVA、EVOH 等两大类。
根据中国化工信息周刊数据,中国高端聚烯烃的消费规模已超过 1,200 万吨,但是自给率仅为 41%,严重低于其他高端树脂产品。根据隆众资讯及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 年高端聚烯烃产品中的茂金属聚乙烯对外依赖度达 88%,茂金属聚丙烯对外依赖度达 89%,而 POE、COC/COP对外依赖度高达 100%。
高端聚烯烃对外依赖度较高主要系国内聚烯烃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主要依赖技术引进,国产技术较国际巨头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国产化前景广阔。
B、POE、EAA 应用领域广泛,光伏等下游领域快速发展背景下需求量持续攀升
POE 是由乙烯与丙烯或其他 α-烯烃(如 1-辛烯、1-己烯、1-辛烯等)共聚而得到的一类聚烯烃材料,其分子链内共聚单体含量高、密度低,在常温条件下无需硫化即呈现出橡胶的高弹性,在高于聚乙烯链段熔融温度时又可以发生塑性流动,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易加工成型;同时具有优良的耐水蒸气性、耐老化性、耐腐蚀性及耐热性。
POE 可广泛应用于光伏胶膜、医疗器械、电线电缆、汽车制造、建筑建材、塑料增韧改性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光伏等行业的快速发展,POE 材料需求快速攀升,未来在光伏双玻组件、汽车轻量化、电线电缆的驱动下,预计需求量将保持较高增速。
2017-2021年,全球 POE 消费量从 104 万吨增长至 136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6.94%;我国 POE 消费量从22万吨增长至6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60%;占世界消费量比例从21.15%上升到47.06%,增加了 25.91 个百分点。
现阶段我国所需的 POE 产品大都依赖进口,市场仍然被外资垄断,全球 POE 产能主要集中于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三井化学、LG 化学、SK–SABIC 和北欧化工等少数国际化工巨头。公开信息显示,目前茂名石化、兰州石化等央国企和东方盛虹、卫星化学等龙头民营企业均已规划POE 成套装置,规划产能达 300 万吨。POE 作为高端化工新材料,为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国产企业 POE 挤出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EAA 是由乙烯和精丙烯酸高温高压自由基聚合而成,具有极佳的热封性、抗撕裂性,能够隔绝空气和水汽,在电动汽车电池电机和隔膜、食品无菌包装及药品包装、光伏等领域应用广泛。
⑤塑料回收产业“双碳”战略的指引及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推动下,塑料回收作为解决白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已成为推动塑料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全球塑料回收率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我国废塑料回收规模呈波动增长趋势,物理回收为主流回收方式。欧洲塑料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自 1950 年以来,全球累计生产塑料已超 100 亿吨,仅 9%得到回收。
近年来,为应对白色污染,全球各国均已加强塑料回收力度,但回收率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塑料回收市场空间广阔。以欧盟为例,根据欧盟《减少一次性塑料产品消耗指令 EU2019/904》规定,到 2025 年,一次性塑料的回收率需要达到 77%,PET 塑料瓶中需要至少含有 25%的再生塑料;到 2029 年,一次性塑料的回收率需要达到 90%;
到 2030 年,PET 塑料瓶中需要至少含有 30%的再生塑料。然而,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欧盟共产生 1,605.16 万吨塑料废物,其中 636.56 万吨被回收利用,回收率为 39.66%,较 2012 年塑料废物产生量增长 27.93%,回收量增长 35.02%,回收率增长 2.08 个百分点,距离 2025 年 77%的回收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设完善塑料回收产业链,废塑料回收规模呈波动增长趋势。2022 年,我国共产生废塑料约 6,000 万吨,废塑料直接填埋和焚烧的比例分别为 32%和 31%,回收 1,800 万吨,回收利用产值为 1050 亿元,废塑料材料化回收率达到 31%。
现阶段,我国废塑料回收方式以物理回收为主,即废塑料经过分类、清洗、熔融造粒后,加工制成再生塑料。物理回收流程简单,成本较低,主要适用于处理 PET、PS 等单一干净的高值废塑料。根据《塑料循环产业联合绿色行动联盟 2022 年绿色行动白皮书》数据,在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下,2030 年我国废塑料回收率有望达到 50%,其中物理再生占比 22%。
⑥新能源用高分子新材料
A、清洁能源行业快速扩容带动上游材料市场增长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作为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快速发展。
根 据 全 球 风 能 协 会 ( GWEC )《GlobalWindReport2023》统计数据,2022 年全球风电市场新增装机容量 77.59GW;累计装机容量 906.22GW,同比增长 9%,预计未来五年平均每年风电新增装机将达到 136GW,实现 15%的复合增长率。随着技术的发展,风电单机容量进一步增长带动了叶片大型化发展趋势,带来了叶片体积的几何式增长,叶片中 PET 泡沫芯材等夹芯材料的使用量也将随之快速增长。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13-2022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占全部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的比例由 30%增长至 70%,全球光伏年新增装机量已由2012 年的 30GW 增长至 2022 年的 240GW,复合增长率达 23.11%。
2022 年,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容量已达 1,185GW。光伏胶膜需求与光伏组件产量直接相关,按 1GW 组件需胶膜面积约 920 万平方米计算,2022 年全球光伏胶膜市场需求约为 31.9 亿平方米,初步测算市场规模约 350 亿元,并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B、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带动锂电池隔膜市场规模扩张
锂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个主要部分组成,隔膜是锂电池产业链中关键内层组件之一,能有效防止电池正负极短路并保证电解质离子自由通过。目前隔膜领域主要有湿法隔膜和干法隔膜两大技术路线。根据EVTank 研究,2022 年中国锂电池隔膜出货量达 133.2 亿平米,其中湿法隔膜出货量 104.8 亿平米,干法隔膜出货量 28.4 亿平米,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锂电池隔膜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张,带动上游专用机械行业增长。
⑦可降解材料
A、生物可降解塑料对于传统塑料包装材料的替代趋势显著,政策支持下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生物可降解塑料兼顾环保性和使用需求,是一次性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抓手。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全球生物塑料生产能力约为 155.3 万吨,占全球塑料产量的比例不足 1%,渗透率仍相对较低。
双碳背景下,生物可降解塑料在一次性包装等领域对传统塑料的替代趋势显著,市场空间广阔。国际市场方面,禁限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成为全球趋势,各国政策陆续落地,为可降解塑料产品在包装等领域的推广带来机遇。
2019 年 6 月,欧盟通过《一次性塑料制品指令》,要求禁止销售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不包括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截至 2022 年 9 月,已有超过一半的欧盟成员国依据指令完成了本国立法。2022 年 6 月,加拿大政府发布《一次性塑料制品禁令》,计划在 2022-2025 年分阶段逐步禁止餐具、吸管、搅拌棒等一次性塑料制品(不包括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制造、进口、销售、出口。
近年来我国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大力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2019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将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与应用列为鼓励类。2021 年 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 年版)》,将 PLA 列入“先进工业材料—特种橡胶及其他高分子材料”。
政策支持背景下,2018 至 2022 年,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产量及消耗量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44.99%,消耗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40.72%。2022 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市场规模达 160.49 亿元,预计 2023 年达 230.72亿元。
B、PLA 可实现完全降解,在泡沫包装领域有望实现对于传统 EPS 材料的部分替代
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的可降解材料为 PLA、PBAT 及淀粉基材料,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中 PBAT、PLA 和淀粉基材料产量占比分别为 29.91%、29.44%、25.55%。
从各方面性能来看,淀粉基塑料机械性质较差、透明度低且无法实现完全降解,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而 PLA 和 PBAT 性能佳且能够实现完全降解,产业化程度已相对较高,有望成为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
PLA 系从可再生植物中提取淀粉,经生物发酵制得乳酸,最后经化学合成制备而来,能够被微生物完全降解成 CO2 和水,无毒、无刺激性,是被广泛认可的环境友好材料。PLA 具有与 PE相似的力学性能,同时其光泽度、清晰度和加工性与 PS 相似,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
根据中国塑协泡沫塑料 EPS 专委会统计数据,2021 年,我国 EPS活跃总产能达 624.5 万吨,其中 31%的 EPS 用于塑料包装,初步估算,仅在国内泡沫包装领域,EPLA 潜在市场广阔。
此报告为完整版报告公开摘录部分,如需定制化政府立项、银行贷款、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