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起步与国外大致处于同一时期,但起步后发展缓慢,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内碳纤维研发和应用实现快速发展。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 60-70 年代):我国碳纤维的研究开发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碳纤维作为重要的军工产品,被国外进行严格技术封锁。因此,我国碳纤维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在我国碳纤维产业的起步阶段,代表性的企业及工艺主要有:
1)吉林石化的硝酸法,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最高水平;
2)兰州化纤的硫氰酸钠法;
3)榆次化纤的二甲基亚砜法。
1974 年 7 月,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开始设计我国第一条碳纤维生产线,并于 1976 年建成,生产出的碳纤维拉伸强度 2.8GPa,拉伸模量 250GPa,断裂伸长率 1.5%。该中试生产线通过国家鉴定和验收后,荣获 1978 年全国科技大会奖。随后,整体搬迁到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生产碳纤维,之后的研制工作缓慢向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阶段(20 世纪 70-9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国产碳纤维质量比国外差,但差距不是很大,原国防科委主任开始主持碳纤维研发工作,先后组织了二十多名科研和企事业单位,组成原丝、碳化等五个专业组进行相关研究。但由于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各部门之间利益难以协调,进展缓慢。
在此之后的 80 年代中期,我国也陆续尝试走引进开发之路,但均以失败告终,差距愈来愈大,同期国外碳纤维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并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国内在 80 年代、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一直在攻坚原丝质量和批量生产技术。
第三阶段(21 世纪以来):进入 2000 年,两院院士师昌绪提出要大力发展碳纤维产业,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至此,我国开始采取措施大力支持碳纤维领域的自主创新,在 863、973 计划中也将碳纤维作为重点研发项目。
2005 年,当时国内的碳纤维行业企业仅有 10 家,合计产能仅占全球的 1%;2008 年,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企业开始进入碳纤维行业,但大部分企业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还无任何突破,无论是生产线的运行还是产品质量都极不稳定;进入 2010 年,国内碳纤维生产能力占世界高性能碳纤维总产量的 0.5%;2010 至 2014 年期间,我国碳纤维产能从 6445 吨增至 15000 吨,产量从 1500 吨增至 3700 吨。
2017 年,中国大陆碳纤维产能 2.60 万吨,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占比 18%;中国台湾碳纤维理论产能达到 0.88 万吨。但国内碳纤维大部分是小丝束,单条线产能仅有百吨级,规模效应无法发挥,导致国产碳纤维成本甚至高于国外市场售价,行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至 2021 年,江苏恒神产值产量双提升,实现恒神创建以来首次盈利,也迎来了国产纤维首次全行业盈利。截至 2021 年,我国在军用领域已基本实现碳纤维的国产化。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