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模型(Industrial Large Models, ILMs)是近年来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旨在通过大语言模型(LLMs)、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模型来解决工业中的复杂应用与需求,其核心在于能够利用通用知识或特定领域的知识来指导机器完成特定任务,如数据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
2019年-2023年,工业大模型行业市场规模由16.00亿人民币元增长至466.21亿人民币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132.34%。预计2024年—2028年,工业大模型行业市场规模由736.48亿人民币元增长至2,632.22亿人民币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37.50%。
工业大模型产业链上游为算力、数据和算法供应环节,主要作用是为工业大模型的研发与训练提供算力设备、数据原材料以及算法技术的支持;产业链中游为工业大模型研发环节,主要作用是利用上游的算力、数据和算法资源对大模型进行研发和优化;产业链下游为应用工业大模型环节,主要作用是为工业大模型在制造、物流、能源等多个行业垂直领域提供应用渠道。
工业大模型行业产业链主要有以下核心研究观点:
上游
AI芯片、云服务和通信数据等数字资源的优化加速了工业大模型研发的进步和应用。中国工业大模型产业链上游主要集中在芯片、服务器、通信网络等硬件领域以及云计算、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领域,这些企业为中游的工业大模型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算力支持和数据服务。2023年上半年,中国AI芯片的市场规模超过50万张,中国本土的AI芯片品牌出货超过5万张,占比整个市场10%左右的份额。
中国云服务市场总体增长16%,相较2022年高10%,预计2024年中国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将增长至18%。中国三大通信网络运营商也宣布加大对算力的投资,中国电信将在2024年向云/算力领域投资180亿元,中国移动算力规划投资475亿元,中国联通宣布投资重点由稳基础的联网通信业务转向高增长额算网数智业务。这些数字资源作为工业大模型研发的“原材料”,加速了工业大模型的创新与普及,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中游
厂商以上游提供的软件和硬件为基础研发优化工业大模型,并取得显著成绩。2023年6月,中工互联(北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中国第一个工业大模型;作为入选“2024工业大模型Top20”榜单首位的工业大模型,羚羊工业大模型也于2023年9月发布,时至今日,华为、腾讯、阿里、网易等企业均推出了自己的工业大模型,工业大模型市场呈现百家争鸣的形式。作为大模型厂商,为了在众多企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从需求、技术、成本等方面进行改善,提升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竞争。
下游
大模型应用逐步已覆盖各大工业领域和工业生产流程,未来仍具有极大潜力。基于对中国工业大模型应用案例的总结,工业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分布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产品服务。大模型通过优化设计提高工业研发效率,大模型有助于拓展生产制造智能化的边界,大模型基于助手模式提升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大模型基于交互能力推动企业产品和服务智能化。
2022年,中国企业的AI采用率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只有9%的本土企业可以借助AI实现10%以上的收入增长,而中国制造企业AI普及率还不够11%,大模型在这一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