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伴随着我国对化石能源发电的限制,以风电、水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快速攀升。然而,新能源发电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与不可预测性,因此对发电侧和电网侧储能配套提出了较高需求,储能产品应用的普及有助于绿色能源的广泛利用,市场潜力巨大。
储能主要分为机械储能和电化学储能。电化学储能作为新型储能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机械储能(如抽水蓄能)受地理条件影响较小,建设周期短,可灵活运用于电力系统各环节及其他各类场景中,随着相关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逐渐成为储能新增装机的主流。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根据高工锂电(GGII)数据,2021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48GWh,同比增长2.6倍;预计2022年国内储能电池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保守预计年出货量有望突破90GWh,同比增长88%,储能电池市场迎来快速增长期。
目前,我国储能电池主要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但在2021年以来上游原材料锂盐价格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为匹配储能市场需求,行业内正寻求储量更加丰富、成本更加低廉且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具有保障的新型材料体系电池。相较于锂元素,钠元素具有更丰富的储量、更低廉的价格(地壳中钠含量约为2.64%,锂含量约为0.006%)。同时,钠离子电池具有更加稳定的电化学性能,
安全性优于锂离子电池。2022年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加强钠离子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的研发。从行业实践来看,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行业头部企业,也正在布局成本更具优势、电化学性能更加稳定的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因此,以钠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储能电池及上游相关材料行业预计未来将会出现较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