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行业的发展主要由测绘技术和仪器的变革和进步而发展,可归纳为模 拟测绘、数字化测绘、信息化测绘三个阶段。
(1)模拟测绘阶段
20 世纪中叶以前,测绘行业主要处于模拟测绘阶段。模拟测绘阶段的技术 是以平板仪、经纬仪、微波测距仪、立体图测仪、多倍仪等为代表作为测量和 绘图的工具和仪器设备,以手工记录和计算为主,辅以计算器及测量计算小程 序来提高工作效率,用刻图和印刷完成地图产品的制版印刷。该阶段作业手段 中,外业以人挑肩扛为主,受自然环境和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外业工作时间偏 长;内业以刀刻手绘为主,手工作业分量较重,工作效率甚低。
该阶段产品形 式,常以印刷图的形式出现,提供给用户使用,实现信息的存贮和传输。该阶 段测绘的主要任务和基础项目是建设国家大地控制网、水准网和重力网,完成 大于 1:50000 的测绘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的测绘和地图的修测更新,填补无图 区。
(2)数字测绘阶段
20 世纪中叶,新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学、信息学、电 子计算机科学和空间科学等,测绘行业进入到数字测绘阶段。该阶段的技术是 以全站仪、GPS、JX-4 测图仪、计算机编图制图及 RS、GIS 等仪器系统为特征,借助计算机的强大计算、统计、存储功能,充分发挥测绘专用软件的作用,生成数字地图产品或通过打印机、绘图仪制作成各类地图产品。
该阶段作业手段 较模拟测绘时期有较大的改进,借助计算器(机)的强大计算功能将测绘人员 从繁重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了测绘方法的和 作业手段的不断改善。特别是 GPS 的出现,使空间定位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该阶段的产品具有可组装的特性,即按用户需要,任意提取数据库中的数据进 行组装形成可视化数字产品,具有灵活性(不受地形图分幅和固定比例尺限制)、 选择性(可分要素、分层、分级提供数据)、动态性(数据易于更新并按时序再 现不同时期的数据),如网上地图产品、WEB-GIS。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基本 项目是利用测绘新技术、新手段改造和提高国家大地控制网的精度,将模拟地 图、影像图矢量化和数字化,初步形成地理信息系统。
(3)信息化测绘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 GPS 定位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完善,使测绘定位 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以 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 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 GPS 技术所代替,同时定位范围已 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高空;定位方法已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 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展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平台、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快速获取平台、先进野外测绘技术装备、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技术装备以及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传输服务网络等测绘装备体系完成构建,测绘基准体系、标准体 系的逐渐成熟,以及现代测绘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等经多学科交叉、融合,贯 穿于地理信息数据快速采集、加工、更新、处理与分发服务的全过程的信息化测绘体系逐渐形成,测绘行业进入信息化测绘阶段。
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数字化测绘体系的升级和扩展,其以多源化、空间化、 实时化数据获取为支撑,以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处理与信息融合为主 要技术手段,以多层次、网格化为信息存储和管理形式,能够形成丰富的地理 空间信息产品,并通过快速、便捷、安全的网络设施,为社会各部门、各领域 提供多元化、人性化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简而言之,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基本特点是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应用社会化。
信息化测绘阶段的作业手段是以不断完善和成熟的 GPS、RS、GIS 技术为基础,借 助现代通讯技术和网格技术,作业手段和作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所有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用于数据采集的外业工作时间相 对缩短,用于数据处理和信息分析的时间相对增加。
信息化测绘阶段产品通常 以地理位置服务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3S 技术和 4D/5D 产品,借助声音、图片、视频、文字、图表等形式提供信息和服务,供用户决 策和使用,并呈现出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数据处理自动化,测绘产品市场化, 信息服务网络化,成果应用社会化的特征。信息化测绘阶段主要任务和基本项 目是在 GPS、RS、GIS 技术逐步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开始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 的建设、区域连续跟踪站的建设、WEB-GIS 的建设、网格-GIS 的建设、数字城 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逐步推进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信息分发和服务一 体化的建设,提出了海、陆、空、天大测绘的概念。
来源: 思瀚产业研究院 测绘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