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链的最上游,技术门槛高,产线投入大。硅料的生产技术曾一度掌握在美、 德、日、韩等外国企业手中,包括德国 Wacker、韩国 OCI、挪威 REC、美国 Hemlock、 SunEdison(MEMC)、日本 Tokuyama 等。
2005 年以来,随着我国光伏产业逐步发展, 高成本、低性价比的落后产能被逐步淘汰、兼并,我国硅料产业呈现出“终端需求爆发、 晶硅原料产能、产量、进口量和消费量等四创新高,企业效益明显好转”的特点,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同时,国内硅料企业有序推进技术改进,不断优化工艺技术水平。多数企业掌握冷氢化、万吨级生产线集成技术等,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能耗不断下降,部分先进企 业的生产管理和成本控制已达全球领先水平,实现了经营效益的明显好转。
2021 年全球多晶硅有效产能为 77.4 万吨,同比增加 27.3%;全球多晶硅产量 64.2 万吨,同比增 加 23.2%。2021 年,我国多晶硅产能达到 62.3 万吨,同比增加 36.3%,产量约 50.6 万 吨,同比增加 27.8%,产能、产量均排名世界第一。
2010-2022 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及增长率(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2021 年多晶硅产能增加主要来自于通威、保利协鑫等新建产线投产,以及中硅高科、聚光硅业等复产,在产企业设法提高产能利用率,部分企业产量甚至超过名义产能,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 年我国多晶硅产量 82.7 万吨,同比增长 63.4%。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预测,2023 年硅料产能将进一步释放,预计 2023 年底国内硅料产能将达到 240.4 万吨,全年新增硅料产能规模约 120.1 万吨。随着技术的改进和产能的释放,多晶硅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行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多晶硅价格已有下降趋势,2023 年 1 月,多晶硅料实际成交价已跌破 200 元/千克,2 月市场价格略有回升。
2010-2021 年全球和中国多晶硅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