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输电通道建设、储能发展以及能源双控政策为消纳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从输电通道方面,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和智能电网将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和建设智能高效的调度运行体系。
根据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 交 14 直”,涉及线路 3 万余公里,变电换流容量 3.4 亿千伏安,国家电网总投资额超 20,000 亿元,其中特高压总投资 3,800亿元;南方电网公司总体电网建设将规划投资约 6,700 亿元,以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和现代化电网进程。输电通道的快速发展将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从储能发展方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 2023》显示,截至 2022 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 870 万千瓦,新增装机同比增长超过 110%,预计“十四五”末,我国新型储能规模有望突破 5,000 万千瓦。根据《“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源网荷储一体化”以及新型储能商业化等将为电力消纳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电源侧储能看,各省陆续出台政策支持“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模式,储能配置比例基本都在 5%~20%之间,一般要求储能时长为 2 小时,结合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将在消纳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强电网稳定性和应急供电等发挥多重作用。
从能源双控方面,《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鼓励了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各地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最低消纳责任权重逐年递增,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2020 年全国最低消纳责任权重平均值为 11.48%,2021 年提升至 13.38%,2022年达到 14.76%。能源双控制度下对绿电消费的豁免有望推动各地加大非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进而进一步扩大新能源的消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