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伏行业迈入平价时代,持续健康发展
从 2013 年国家对光伏发电项目进行财政补贴支持开始,主管部门根据光伏发电发展规模、发电成本变化情况等因素,通过一系列政策的调整,逐步调减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标准,大幅促进了光伏行业的科技技术升级,降低了光伏发电成本。
在平价上网政策推出之前,历次补贴政策调整时,光伏行业都会出现“抢装”以赶在调整后的政策开始实施前完成装机并网,而历次抢装潮迫使中国光伏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及成本控制优势,低成本先进产能扩张持续释放。
经过产业上下游各环节多轮次的技术创新以求“降本增效”,光伏发电成本持续降低,光伏产业已摆脱了对终端电站补贴政策的依赖,转向由市场旺盛需求推动的模式,中国光伏产业已进入平价时代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成熟阶段。
(2)光伏发电成本降低,替代效应初显
近年来,在积极政策的引导下,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持续放量,伴随着平价上网对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降本增效要求的不断提升,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地区使用光伏发电电价已经低于火电电价,全球光伏发电竞价中标电价屡破最低记录。2020年葡萄牙 700MW 光伏项目中标电价达到 1.32美分/kWh,2021年沙特 600MW 光伏 IP 项目以 1.04 美分/kWh 低价创造了最低纪录,并且价格下降的趋势仍然在继续。
通常用 LCOE(平均发电成本)来衡量光伏电站整个生命周期的单位发电量成本,并可用来与其他电源发电成本对比。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2023 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2 年全投资模型下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在 1,800 小时、1,500 小时、1,200 小时、1,000 小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的LCOE 分别为 0.18 元/度、0.22 元/度、0.28 元/度、0.34 元/度,已可以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脱硫燃煤电价媲美,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根据国家发改委等 9 部委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发改能源[2021]1445 号),“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随着我国光伏产业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基础和产业配套优势的快速发展,光伏产品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光伏新增装机大规模的并网将会逐步打破光伏发电调峰辅助的传统的定位,逐步改变我国的电能生产结构,逐步实现将能源电力消费增量补充转为增量主体,达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 50%的目标。
(3)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建筑与光伏深度融合
在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的初期,太阳能光伏主要以集中式电站的形式在我国西北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区落地应用,而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用电需求远远高于集中式光伏电站主要分布的西北地区,客观上存在大规模的电力输送需求。2016 年,伴随着集中式电站补贴开始退坡,分布式光伏仍维持一定补贴水平,并且凭借其输出功率相对较小、易于灵活推广安装、就近缓解局部用电紧张等特点,分布式光伏迎来快速发展期。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1 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分布式装机量、户用装机量以及分布式装机在总装机量中的占比均创历史新高。2021 年全年,国内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 29GW,占全年新增光伏装机量 53%,历史上首次超过 50%。
随着分布式光伏在城镇等人口密集地区逐步发展,光伏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非晶硅(a-Si)、碲化镉/硫化镉(CdTe/CdS)以及铜铟镓硒(CIGS)等薄膜化太阳能电池的应用日趋成熟,逐渐发展出将太阳能光伏电池与建筑构件材料相结合的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BIPV),包括光伏屋顶、光伏玻璃、光伏幕墙、光伏瓦等一系列光伏建筑材料。
BIPV 在满足建筑构件材料的支撑、透光、隔热、遮风挡雨等需求之外,同时拥有光伏发电的功能,依托精美的外观结构设计,起到与建筑物完美结合并提升建筑物美感的效果。
从 2006-2008 年我国开始建设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光电建筑示范项目开始,BIPV 在国内的应用逐渐推广开来,在各类工商业厂房屋顶、大型工商建筑的外侧幕墙上见到 BIPV 建筑构件落地应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22 年 3 月,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指出到 2025 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 3.5 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 0.5 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30%,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
据《2021-2022 中国光伏产业年度报告》,以我国未来城乡建筑总量超过 700 亿平方米来估算,若以 200 亿平方米的可接受足够太阳光垂直表面面积全部被开发利用计算,每年可发电约 2 万亿千瓦时,占我国目前全年总发电量的 28%,超过全国民用建筑的年耗电总量,光伏建筑市场空间巨大,由在技术进步与国家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光伏建筑一体化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4)光伏组件回收问题亟待解决
据国际能源署(IRENA)预测,2030 年全球范围内光伏总装机量将达到1,630GW,其报废总量将达到 800 万吨,2050 年组件报废总量可达 7,800 万吨,2030 年被视作第一波光伏组件的“报废潮节点”。
而伴随着我国首批大规模投产的光伏组件即将迎来生命周期的结束,以及我国光伏产业链技术革新频繁的因素,国内光伏组件的“报废潮节点”将更早到来,2025 年我国光伏组件将开始大量报废,预计 2030 年左右将迎来报废量高峰。据中科院电工研究所预测,到 2030 年国内废旧光伏电站可以产生 145 万吨碳钢、110 万吨玻璃、26 万吨铝、17 万吨铜、5 万吨硅和 550 吨银。
新能源产业是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内涵和重要支撑,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主要动力,若在光伏组件废旧物环节不能做到有效地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回收再利用,将严重阻碍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量光伏组件即将迎来报废周期的问题也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2022 年 8 月,工信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要求光伏产业加强光伏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碳足迹核算,加快废弃组件回收技术、标准及产业化研究。
在相关主管部门给予的充分重视下,未来组件破碎拆解、废旧材料分拣、高价值金属回收再利用等技术水平将逐步提升,产业技术标准将逐步完善,进一步提高光伏组件回收效率,实现光伏发电全寿命周期内的真正绿色资源化,从而促进太阳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