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区域协同作用下,呈现城市错位布局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核心城市转型升级加速。深圳、广州的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快于其他城市,进一步强化核心引领地位。2013-2022年期间,深圳的文体娱乐用品、橡胶塑料、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产业行业占比下降显著,医药、汽车和专业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大幅提升;类似的,广州的化工、农副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占比下降,医药行业持续提升。
另一方面,第二圈层城市聚焦自身资源禀赋与传统特色,形成差异化优势。例如,佛山的纺织业、东莞的皮革制鞋等传统行业提质增效发展,区域集聚度提升,在珠三角的占比十年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
又如,惠州凭借海洋资源优势,深耕石化产业,打造适度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与深莞形成差异化分工,2013-2022年石油加工业规上产值占比提升近13个百分点。随着中海壳牌、埃克森美孚、恒力石化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惠州2023年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3479亿元。
但需要注意,珠三角城市之间马太效应持续,两极分化趋势突出。头部城市 “强者恒强”,而尾部城市制造业发展依然偏慢。2013-2022年期间,中山、江门、肇庆的绝大多数行业在珠三角的占比均有下降,仅有少数资源密集型行业(如农副食品、造纸、木材加工)占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