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行业需求具备成长空间
根据信通院发布的《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3 年)》,2022 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为 833 亿美元,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为 59.7 亿美元(约合 403.6 亿元人民币),占全球 7.2%;预计到 2027 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将达到 1,286.8 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 26.1%。伴随着数据规模的高速增长,全球数据库市场增长迅速,整体市场空间巨大。
(2)信息安全备受重视,数据库国产率显著提升
长期以来,以 Intel、Microsoft、Apple、Oracle、IBM、Qualcomm、Google、Cisco 等国际巨头为首的国外 IT 厂商在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服务器、办公软件、智能终端等领域占据了市场的较大份额,深入了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等各行业环节。与此同时,近年来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信息安全和供应链安全越来越得到国家、公众的重视。为保证信息安全,信息化安全建设势在必行。
从整体 IT 产业链来看,我国数据库产业属于较具竞争力的一环,初步迈向“好用”阶段。从技术水平来看,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实践,国产数据库已经走过了学习摸索的阶段,进入到了服务市场乃至引领创新的全新阶段,在集群技术、安全技术、分布式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市场收入来看,国产厂商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据赛迪顾问数据,2011 年主要中国数据库厂商市场收入总和仅 1.56 亿元,而 2021 年、2022 年主要中国数据库厂商市场收入合计均超过 16亿元,增长逾 10 倍。
(3)事务和分析齐头并重,数据库生态呈多样性发展
在数据量爆炸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存储结构也越来越灵活多样。日益变革的新兴业务不断催生了愈发丰富的数据库技术和产品形态需求。这些变化对现有的联机事务处理(OLTP)与联机分析处理(OLAP)泾渭分明的架构提出了挑战。
传统架构下,企业通常选择建立、维护不同数据库以便支持两类不同的任务。其管理和维护成本往往较高,且在OLTP与OLAP系统间也存在较大的数据延迟,企业难以开展敏捷、实时的数据商业分析活动。
因此,能够统一支持 OLTP 和OLAP 的数据库成为了众多企业的需求。目前,产业界正基于创新的计算存储框架研发 HTAP 数据库,通过实现基于同一引擎同时支撑业务系统运行和分析决策场景的功能,避免传统架构中在线与离线数据库之间大量的数据交互,提升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性能。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数据库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4)AI 技术发展迅速,数据库智能化程度逐步提升
面对大规模数据和不同的应用场景,传统数据库组件存在业务类型不敏感、查询优化能力弱等问题。目前有研究通过将机器学习算法替代传统数据库组件的方式以实现更高的查询和存储效率并自动化处理各种任务,例如自动管理计算与存储资源、自动防范恶意访问与攻击、主动实现数据库智能调优等。
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分析大量数据记录,标记异常值和异常模式,帮助企业提高安全性,防范入侵者破坏,还可以在系统运行时自动、连续、无人工干预地执行修补、调优、备份和升级操作,尽可能减少人为错误或恶意行为,确保数据库高效运行、安全无失。
(5)云计算成为新一代 IT 基础设施,云原生数据库得到发展
在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出将数据库部署在云上的需求后,通过云服务形式提供数据库功能的云数据库应运而生。与传统数据中心采用的物理服务器、物理网络、物理存储设施不同,云计算环境下普遍采用基于容器化、微服务、Serverless 等理念进行基础设施的架构,对数据库的运行环境假定提出了挑战。
云原生数据库技术以云化运行环境为前提,在设计上通常结合分布式技术并普遍采用计算——存储分离、日志即数据的设计思想,能够灵活调动资源进行扩缩容,可进一步实现资源池化、弹性变配、集约运维等能力,以应对更便捷、更低门槛实现云上数字化转型与升级的挑战。
(6)开源与非开源数据库共存,形成市场互补态势
开源数据库通常是免费的社区数据库,其源代码对外开放,开发人员可以在其原始设计基础上修改或使用。它以较低的成本、丰富的产品和活跃的社区支持为日益复杂的企业需求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开源数据库虽然避免了高昂的授权费用和服务费用,但在易用性、配套能力、服务能力、版本更新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增加了额外成本和使用风险。对于大型企业用户,非开源商业数据库厂商在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产品功能完善度、代码理解程度、技术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未来一段时间内,开源数据库和非开源数据库在市场上将面向不同用户群体,形成市场互补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