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概况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于 1999 年分别设立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口接收、管理和处置来自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贷款,中国的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由此产生。
从产生至今,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政策性业务时期、商业化转型时期和全面商业化时期。
在政策性业务时期,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以及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收购对口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并进行管理、经营和处置。同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还对一部分具有良好发展和盈利前景,但暂时陷入财务或经营困难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不良债权资产转股权,帮助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减轻其债务负担。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化解金融系统风险、促进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和最大限度保全国有资产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4 年,财政部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实行以资金回收率和费用率为考核指标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并明确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完成资产处置任务后进行商业化转型的发展方向。2005-2006 年,财政部、中国银监会等有关部门讨论并出台《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发展的意见》,确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现代金融服务企业转型的基本原则、条件和方向。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开始探索符合各自实际情况的商业化转型发展道路。2005 年之后,各大银行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开始探索按照商业化原则出售和收购不良资产,不良资产供给主要来自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自 2007 年以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拓展不良资产业务的收购范围,在原有基础上陆续开始收购农村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出售的不良资产。
在这一时期,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根据财政部要求自 2006 年末期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化业务实行分账管理,商业化收购处置不良资产的收益或损失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自行享有或承担并实行资本利润率考核。在这一阶段,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开展不良资产业务多元化的探索,逐步搭建了差异化的综合性经营平台,为日后的全面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信达和中国华融分别于 2010 年 6 月及 2012 年9 月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转变为股份制金融机构,并先后于香港联交所上市。2012 年,财政部和中国银监会出台了《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资产管理公司在盘活金融企业不良资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承担的关键角色。
根据财政部、中国银监会于 2012 年 2 月颁布的《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财金[2012]6 号)和中国银监会于 2013 年11 月28 日颁布的《关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开展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资质认可条件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45 号),在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外,各省级人民政府原则上可设立或授权一家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开展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核准设立或授权文件同时抄送财政部和中国银监会,新成立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具备以下几项审慎性条件,即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 亿元人民币,且为实缴资本;
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适宜于从事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的专业团队;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上述不良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能够参与本省(区、市)范围内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工作,其购入的不良资产应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处置,不得对外转让。银监会先后批准设立江苏、浙江、安徽、广东、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福建、辽宁和山东等数十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各银行、信托、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可以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定,向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批量转让不良资产。
且随着股份制改革的陆续启动,不良资产处置迈进全面商业化时期,不良资产定价转为以竞标等商业化方式开展业务,不良资产进行自负盈亏的处置,包括债务重组、证券化、债转股等多种方式。2016 年 10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市场化债转股启动。中国的不良资产市场完全从过去的政策性主导转向为市场化主导。
2、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现状
2011 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目标放缓,经济强韧性背后要求对主动暴露的风险进行处置管理,2015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的经济任务。2017年以来国内在经济结构转型、供给侧改革以及金融监管的大背景下,国内不良资产增速和杠杆率得到控制,但经济体中的不良资产规模仍处在高位。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保持稳定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3 年四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23 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3.2万亿元,较上季末基本持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1.59%,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稳定,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平稳。
(2)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
除了银行业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来源主要是影子银行以及非银机构的贷款相关业务。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的金融体系外从事信贷、资金融通等业务。例如:信托公司贷款或租赁、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小额信贷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典当行、P2P 等。
银保监会高度重视影子银行风险,将有序化解影子银行作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一项重点。近三年来影子银行规模持续得到压降,相应金融风险持续收敛。
(3)非金融机构潜在不良资产规模上升
除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外,非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正成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重要的业务来源。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行业面临淘汰、整合、转型及升级等进程,非金融企业资产及债务重组的需求显著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截至 2023 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为23.72 万亿元,较2022 年同期增长 7.6%,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也年年攀升。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持续增加,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也持续增加,将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以及经营活动。上述应收账款中沉淀的不良资产将为未来非金融类不良资产业务的开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综上,不良资产市场上过去“积压”的不良贷款规模已达万亿,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虽慢,但基数不算低;非银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的坏账也暗藏“风险”,未来中长期内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的供给仍能保持较为充沛的状态。
3、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趋势
(1)经济转型期,不良抬头
近年来,政府一直强调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银行保险机构经营稳定和风险可控对维护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稳定至关重要。受2019 年不可抗力因素持续影响,受供给端与需求端双重作用,各行业出现显著下行压力,中小微企业产生资金链断裂与资产质量恶化现象,实体经济多年高速发展积累的风险逐步凸显,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贷款额和不良资产贷款率出现抬头迹象。
不良资产行业具有明显的逆周期性。当前,受新冠肺炎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商业银行、非银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均积累了较大的不良资产规模。不良资产规模的高企,给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 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 3.2 万亿元,较上季末基本持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较上季末下降 0.02 个百分点。不良资产规模稳定,为地方AMC 提供了较为稳定的不良债权资产供给。
(2)多类机构入场,差异化竞争是关键
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已进入“5+2+N+银行系”格局,即五大AMC+每省原则上不超过两家省级地方 AMC+众多非持牌的民营 AMC+银行系AIC 资产投资公司。其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批量收购业务监管只允许五大AMC 和地方AMC从事,五大 AMC 可在全国范围批量收购,获得银(保)监会的资质认可的地方AMC 只能在本区域批量收购。
五大 AMC 在完成初期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任务后,开始进行商业化的转型道路,目前已发展为综合性的金融控股集团;五大 AMC 和政府、大型机构的深度合作关系、获取不良资产的能力、获取资金低成本优势、多年积累的品牌客户网络和品牌优势、领先的不良资产运作和处置能力以及人才优势都是其他机构难以比拟的。地方 AMC 主要为各省级行政区的资产管理公司,也有少数地市级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
全国主要省(直辖市)已设立了本地的地方AMC,其中上海、浙江、山东、广东、云南、湖北、福建、山东、广西等省级行政区各设有至少两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因计划单列市缘故已有 3 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地方 AMC 在处置体量小、数量多、且分散的不良资产方面更具优势,处理方式更加灵活且有针对性,和当地政府、司法部门的协作优势提高了处置效率,有利于缓解地方不良资产压力。
非持牌资产公司体量普遍很小,且无牌照的劣势也限制了业务的发展,而 AIC 专注于债转股方向,与五大和持牌的地方 AMC 在其他多种业务上均不构成直接竞争;这两类市场主体与五大 AMC 和地方 AMC 在竞争上有较大市场差异。综上,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多类机构入场,差异化竞争是地方AMC公司争取业务,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市场现状及政策研究预测报告》,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